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青年自强不息的作文初三)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青年自强不息的作文初三)

更新时间:2023-12-08 05:18:01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青年自强不息的作文初三)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一】

人人都想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可却常常得不到,自强不息常常围绕在那些身体不健全的人的身旁。

一天早上,我走在去菜场的路上,一段美妙的乐曲把我给迷住了。我循声走了过去,看见了一个断了五指的人和一个断了手臂的人,他们在弹奏着自己的乐曲。那个没有手指的人在弹一架电子琴,断了手臂的人在吹一支笛子,因为没有五指,那个没手指的人就用手臂来按琴的键盘,那些被演奏出来的音符有如山泉在叮咚,微风在轻拂,花草在摇摆……一派生机勃勃。笛子上有许多孔,用一只手来按笛孔是远远不够的,那个断手臂的人只有一只手臂怎么办呢?别着急,那个断手臂的人用剩余的膀子来按那些余下的笛孔,那声音蜿蜒连绵,有如鸟儿在细语。两个乐器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曲。到了中午,这两个人还在那里演奏,豆大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流淌下来。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俩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可他俩还在那儿拼命地演奏啊演奏。旁边有人看了心动,便扔了几块钱给他们。当时我如果带钱了,我一定把钱全掏出来。他们俩在一个地方演奏了半天,还不是想挣些钱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全他们,只要每人献出一些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也许是一件小事,在许多人眼里不足为奇,可这证实了自强不息的可贵,合作的可贵。只要有这可贵的精神,他们就会活得更有尊严!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之所以称之为君子,是因为他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信念,有着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那么,自强不息又该如何去做呢?

自强不息,需要自我的肯定。自我的肯定,说白了就是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强。索拉利奥是一个流浪街头的吉普赛修补匠,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然后,他便带着满满的激情和自信投入绘画中,终于在十年后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伟大画家。

自强不息,需要刻苦的努力。《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享誉全球的电影。电影中一个从小口吃的国王以永不放弃的精神,刻苦认真的努力,将口吃的问题纠正,最终在英国大战即将到来之时,成功地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国王通过刻苦努力最终成功了。我们不也应该通过刻苦的努力实现自强不息吗?

自强不息,需要坚定的意志。“悬梁刺股”是中国古代学子奋斗的典型案例。东汉时候,孙敬因不满家人对他的歧视,发奋读书,废寝忘食。为了避免打盹,他将头发悬在房梁上,头一低便将头皮扯痛,让他清醒继续读书。战国时期,苏秦为了不让自己学习时打瞌睡,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

这两个事例让人印象深刻。两个主人公该需要多大的意志啊!我们也许做不到“悬梁刺股”,但我们可以有坚强的意志。历史上那些自强不息的伟人,无不拥有着异于常人的坚定意志,而那些意志软弱之人,只能半途而废,瘫倒在人生的路途上,又何来“自强不息”一说呢?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秘秘诀。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事例比比皆是,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我们有了自我的肯定、刻苦的人生、坚定的意志,我们便能自强不息,让人生绽放光彩!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三】

我愿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自强不息的态势缘于小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我的膝盖正好撞在一块大石头上,疼得我龇牙咧嘴,但是我跟自己说不能哭,因为我哭,他(她)们会说我没用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打工了,爸爸去玩了,哥哥姐姐在老家上学,就我一个人在家里。早上自己做饭吃,中午把早上做好的饭热一下,就个汤喝,晚上吃好饭,把碗洗好,放好。五点上床睡觉,把门锁好。拿着手电筒,爬到二楼上睡觉,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另外,我每天还要去放那五头牛,一个人把它们赶上山上去,还要随时看好它们,要不然,它们会去吃人家的玉米、南瓜藤……傍晚,我把那些牛赶回家来,让它们去喝水,喝完水,把它们锁进牛棚里……其实,从小小的我就缺少母爱、父爱,但我从来不怨天尤人。让自强伴着我成长。

如今在这充满温馨的学校大家庭里,我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有时管不好,我好几次想放弃,可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瞧不起我,因为妈妈辛辛苦苦的把我带到这里来,就是希望我能好好的读书。我读好书就可以让辛辛苦苦的妈妈安心了,让辛苦的妈妈觉得有生活的意义,让同学乐于和我做朋友,让老师感到教学生是高兴的事。所以我要让老师、家长、同学认可我,我必须坚强起来。这是生活告诉我的。为此,我在学习上也格外用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举手回答,字迹清爽作业认真,成绩优秀。

初一自强不息作文【四】

人生存于大千世界,和万千人交往,而命运的多样与千差万别,使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受过挫折的磨炼。

曾国藩,曾在一篇给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了他最难忘、最难堪的教训。他无奈过,绝望过,但他从未放弃。他曾经是一位背榜秀才,但他又为何成为翰林大学士,身居高位?他也动摇过,在那风雨交加的岁月里,被辱骂、被嘲笑、被否认……他没有被打倒,并未被挫折的铁锤砸成碎泥,他化悲痛为力量,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

平常之人,如遭遇困境,就会失去理智,怨天尤人,以吵闹为方法发泄心中的愤慨。无意去寻问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无法去思考怎样跃出人生困境,而是责备别人,苛求环境。在这种心态中,他得罪自己,使自己被绝望的巨蟒缠住无法动弹,失去努力的信心和机会。他得罪周围的人,置自己于冰冷的敌意中,失去个人前进中必要的推波助澜的群体力量。这样的人如没有觉悟,他反而会成为人人饭后闲谈的笑柄。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人有理由拯救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

曾国藩是人,同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也会受到各种力量的牵制。他的人生也同平常人那般坎坷,但他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态与方法不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挫折是必然的,无法避免,曾国藩却以耻辱作为对自己的鼓舞,虽有时颓废不起,却依旧巍然不倒。他改革自我,寻找原因,咬牙立志,积蓄斗志,增长智慧。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岂能离开“坚韧”二字!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读它,便醒悟—结果固然重要,可在挫折中,诠释“坚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