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12岁的时候写给15岁自己的作文)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12岁的时候写给15岁自己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02:55:00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12岁的时候写给15岁自己的作文)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一】

《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

再者,读书被现代媒介裹挟的固然是走在时代潮流中的尴尬,但媒介的弊端却不是影响国民阅读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谈到中国令人尴尬的国民阅读现状,有一组被经常引用的数据:中国年人均读书4.58本,和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远。

这些国家,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都属于发达国家了,其国内的媒体不可谓不发达,其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于国内来,不说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会低。实际上,国内的许多娱乐性综艺节目正是借鉴自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娱市场。

但是,为何他们在一种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生态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国民阅读状态。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国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同时,从现代人类世界的国民阅读经验看来,也可以说一个,仓廪实而知诗书。良好的国民阅读习惯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但另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

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平的国家,无不是经济条件较好、财富分配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电视读书节目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电视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读书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二】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

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

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三】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另一颗心宽容“。

20xx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四】

书信,这样一种已经濒临绝迹的文学形式,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再次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娱乐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说不定现在的小孩们都不知书信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对诉诸于笔端的书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经也有过一两笔友,也曾保留着几封书信,偶尔翻出来读读,往往能找到回忆的闸门,让曾经的故事宣泄而出,这种感觉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嘘!

节目里挑选的书信,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重现,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再通过台词功力深厚的读信人渲染演绎,真真觉得比看一场耗资巨大的电影场景更让人觉得舒心,何冰读的那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让人深有感触,把一碗鸡汤熬出了别样的味道,他为了养家,放弃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种能赚大钱的工作,天真的以为等有了钱同样可以实现理想,可不曾想最终却力不从心了,当然因为他的放弃理想却成就了自己儿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让他为所欲为,他说房子是靠一个男人自己挣,要么你一边理想主义的生活一边挣够钱买房子,要么就为了房子妥协你的理想,要么就找个同样理想主义的人一起生活,这种考验能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将来如果妥协了,要懂得鄙视自己!或许,我们一边懊恼着自己没有一个这样开明的老爸,一边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为这样的老爸,我们希望,不管是通过书信还是微信,这样的沟通和智慧应该永远存在着!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五】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15岁写给18岁自己的作文见字如面【六】

在办公桌上,我喜欢摆一本小台历,在家里客厅的墙上,我也总喜欢挂一本挂历。

每到年终,我都会着急地去找台历和挂历。朋友们都笑我老土,他们说现代社会了,信息时代了,手机电脑里到处都有想看的东西,既方便又快捷,没必要用那些过时的。

而我,却不是这么样认为的。之所以喜欢看台历和挂历,那是因为这些都是纸质的,我喜欢在台历上圈日期,记东西,写几个只有自己看得懂的字,能充当我最简单的记事本和本。一年下来,回头翻看,才发现原来发生过那么多事情,心情曾起伏那么大。

时常,我翻出以前用笔写的日记和别人寄给我的信件, 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着,思绪慢慢地又回到了从前……

记得有位初中的男同学,给我写了封很简单很普通的信,大概告诉了我他要去创业了。之后我回信给他的时候,也很简单很普通,末了不忘在最后祝他“飞黄腾达”。我自认为用这个成语时完全没有讽刺的意思,可是男同学误会了,马上回了封信骂我,说我讥讽他,要和我决裂。我想他一定很生气,因为字迹写得很重很粗。我当时也气了,就没有再回他信。于是,我们从此断了往来,一直到现在。这件事,虽然带着误会和遗憾,但每次拿出信件来看时,都还是感慨万千,回味无穷。往往遗憾产生美,朦胧出经典。

宋朝的欧阳修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一位风尘女子并爱上了她,交往了几年后,欧阳修要动身别处,因为种种无法克服的原因,这一去将难再回来,且将无法再联系,于是感情丰富的他写下了“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经典名句,触动无数后人的心。

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友人元二出塞的时候,想到这一分别,将再难相见时,心里感到无比难过,于是二人相互劝酒,酒后的王维一挥而就写下了《送元二使西安》,其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道出了诗人的心情,更因为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传诵至今。那时的阳关,在如今的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个连信件都无法传递的地方,他们这一别,真的是再难相见了。

试想,若那时的信息都如现在这般发达,怎可能还会有李白、王维、李清照、欧阳修……那么,又怎会有这么多经典让我们品尝传诵?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有谁能做出这样的经典美句?

经常地,我会在小区门口的传达室里翻看信箱里的信件,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用笔写的信件,可是看到的却总是机打的文字,不禁很是失落惆怅……在如今电话、QQ、微博、短信、email泛滥的年代,已经看不见手写的字迹,犹如看不见人的脸一样。键盘代替了笔,屏幕代替了纸,我们不再需要面对面,不再担心真情流露的羞涩被对方看到,当然,也就可以变冷漠了。

世界像夜幕下的夜总会,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化妆舞会,人们忙着佩戴面具,换了一个又一个。面具后面的生活不再充满豪情灵感,不再充满原始的激情,当然也不再充满最纯的真情。

谷峰的歌曲《见字如面》,把爱唱得伤心哀怨,而我在此引用的意境,是我们这一代失掉的——那些写满字迹的人生,还有那些真实的面孔,更多的是怀念那些最原始最纯洁的美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