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阿勒泰的秋天作文(塔城的秋天作文500字)

阿勒泰的秋天作文(塔城的秋天作文500字)

更新时间:2023-11-22 16:00:26
阿勒泰的秋天作文(塔城的秋天作文500字)

阿勒泰的秋天作文【一】

说来也不知是什么雅致,口语化一些可以说是什么癖好,喜欢在雨夜的时候独自一人前往图书馆。喜欢途中带着对文字的渴望行走在雨点滴答的校园小道上,雨伞只是思想的寄托,或许伞下偶尔遮挡不住的零星雨点更能滋长文字在脑海里的翻涌不息。

虽然,道路泥泞坎坷,虽然行人不多,但就像徐志摩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的那样,““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开学的又一个周五雨夜,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间,寻找那些期待已久的书籍,何尝不是一种满足,何尝不能体味到流连忘返的滋味?

阅读李娟的文章是蓄谋已久的。这次没有找到《我的阿勒泰》,于是拿起另一本较为出名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时间短暂,只能浅尝辄止,差不多读完了第一章节——在喀吾图。总体感受是这本书记录的是李娟在阿勒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无非是一些琐碎小事,包括开裁缝店、杂货店、和农民和牧民打交道。但是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让人如品珍藏,乍抿一口,无味,但回味无穷。正是那些个淳朴无邪、老实巴交的民族让我们在繁忙凌乱的都市生活中能够拥有喘一口气的奢侈。在文中恰当之处,文字之间无不令人深思,是对自我的审视,是对生活现状的检索。或许我们无法逃脱忙碌生活的枷锁,却不能不时常清理心田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布满的一层尘土。

因为是在大西北,全文的背景是荒凉的戈壁滩等典型的西部景观,房舍也尽是一些简陋的泥巴红砖。或许看似完败东部大城市的摩天大楼,但在层层包裹下的心灵却在呐喊地向往这种简单纯粹的生活。西北的姑娘们满足于现实的生活,天真又高兴地谈论着她们的生活,偶尔追追新进布料的图案就算是一种赶时髦。在那双深邃的眼眸下是离心很近的地方……

难忘那些洋相尽出的老酒鬼,他们喝酒不是为了遗忘和逃避,而他们对待酒最低贱的用途是用来御寒。李娟赞叹,只有他们才没有辜负这些酒。其中有一段记忆深刻,请恕我引用一段:

尤其看到那些喝醉了的人,眼神脆弱又执着,脚步踉跄,双手抓不稳任何东西。他们进入另外的世界里了,根本不接受这边世界的约束——甚至生命的威胁也不接受。真的就觉得酒实在是太神气了,温和的粮食和温和的水,通过了一番什么样的变化呢?最终竟成了如此强烈不安的液体……当我们一日三餐,吃着这些粮食,喝着这些水,温和地日滋夜补——谁知道它们在我们身体内部,在更为漫长的时间里,又进行着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当我们一日日老去了,身体被疾病打开了各种各样的缺口,当我们拄杖蹒跚地走,神志也渐渐模糊了……

人的一生,莫非也是一场缓慢的酗酒过程吧?

在描写孩子、小动物的时候,语言活泼有活力;在描写那些工作(缝衣)时,刻画得细致入微……

总之,这本书我还会看下去的,虽然曾经也去过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但只是走马观花,跟随旅游团,途中掺杂了太多的商业利益关系。我更想去了解那里的小村庄,那里的村民和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即使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相信在那有一片净土能和心灵相连,洗尽内心的浮华,收获哪怕是片刻的安宁。

阿勒泰的秋天作文【二】

这是一本李娟的书,李娟这个作家,说她很伟大,倒也不见得;说她文章写得特别好,倒也没有。总之,我不清楚我能不能用“优雅而不失风趣”来形容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都是散文,没有连续性的,好像就是一天记一点,一天记一点下来的。这时我脑海蹦出一句话“写作就是记录真实、真情,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凭着脑海里生硬的想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样的作文也是没意义的。”

李娟记录了她和家人在阿勒泰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句子都被她写得那么漂亮。而且,她记载事情是有时间推移的,比如第二篇,她从一个人手里买了一只兔子,然后写和兔子如何生活,过了多久……兔子又怎样怎样,再加上她惟妙惟肖的语言,简直能把人带入其中。

还一个就是她描写人物的语言了,我看了那《我们的裁缝店》里的李娟和她的助手哈迪娜,哈迪娜的外貌、为人处事、性格特点都描摹得淋漓尽致。

要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就只能用“感动”来形容。阿勒泰那里生活得多艰辛啊!李娟是从所有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作家,她的经历更为特殊。读后感。她将她不平凡的事迹分享给平凡的人。(应该不能算是不平凡……)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外婆对着兔子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仅仅只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感慨万千。

外婆很孤独,她是一人;兔子也很孤独,它是一只兔子。关于外婆说兔子好可怜啊,应该是自己感同身受吧,只是将自身的处境讲给兔子听罢了,孤独久的人,才会有体会吧……

阿勒泰的秋天作文【三】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

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