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三年级作文和阅读不好怎么指导)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三年级作文和阅读不好怎么指导)

更新时间:2024-06-06 04:34:19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三年级作文和阅读不好怎么指导)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一】

有时1+1一定等于2吗?不一定。

“铃铃铃”轻快的下课铃响了,无聊的数学课终于响了。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又打了大大的个哈欠,随后又瘫软在课桌上。可谁知一支突如其来的手捏住我的脸,我立马清醒过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雅沁啊!“好无聊啊!这些数学题我都会了怎么还教啊!”我望着天花板抱怨道。雅沁见我那么无聊给我出了道题:“我问你,1+1=?”“当然等于2啊!不然等于3啊!”

“那如果换成1位父亲+1位妇女=?”雅沁故弄玄虚地说。我犹豫了一会儿说:“等于3个人,因为妇女的肚子里还有个婴儿。”“嗯,还有妇女的肚子里的孩子怀的是几胎也不清楚。”她满意的点了点头。

“除此之外,怎样才能算出1+1=1呢?”她又问。我想了一会儿,说:“例如:东边来了一群羊,西边来了一群羊加在一起不就等于1吗?”“还有1纸笔+1张纸=一份作业,1生的勤奋+1生的努力=1位成功人士,1贯的诚实+1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场考试+一个分数=1棵紧绷的心……”

“那我现在出一道脑筋急转弯,1+1等于多少”她说道。“等于11!哈哈,这难不倒我!”我回答道。

“嗯!反应挺快的嘛!我再考你一题:一把小刀+一个苹果等于多少?”雅沁说。我有点犹豫不决,她见我还是想不出来便提醒了我一下:“他们的……”“它们的单位不同,所以是算不出来的。”她点了点头,说:“所以啊!一般说来,可以相加的东西必须是单位和类型以及量相同。比如,1本书+1本书=2本书。”“原来加法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算式啊!”我不由得大吃一惊。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们也分别回到了座位。上课时我还在回味着下课十分钟的精彩对话……

这让我想起一位古代诗人张子厚曾说:“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心意则学进矣。”并非看了便懂,如果不付出自己的思考,哪怕是背得滚瓜烂熟也学不到知识。加菲芬也曾说过求学的三个条件之一便是研究。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片面且不全,我们应该做到学一而得三。善于思考,刻苦钻研,这一点并不可少。不自满,乐于学,善于问,勤于思。做到这些才能称学习。

正如新中小学生守则中有一句“好学多问肯钻研”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二】

最近,爸爸在“书心坊”向我推荐了一本书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我和爸爸感触很多。

我觉得, 这是一本十分畅销也十分“另类”的书。畅销书作家罗伯特·清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语道破了“富人的秘密”。

作者的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受过全面的高等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美国某州的教育厅厅长),收入颇丰,却终身面临财务困境。而富爸爸是他朋友的父亲,中学就缀学了,却因为有正确的金钱观念和超人的理财技能、商业才干,最后,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亿万富翁。这位富爸爸仿佛现实生活中的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他们虽然没有接受或未完成高等教育,却是现实社会的成功者。

读着、读着,疑惑的我向父亲提出——到底我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医生、律师这些体面的专业人士也会面临财务问题﹖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富人们理财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变富的﹖

父亲告诉我,富人的秘密就在这本书里,我又仔细看了两遍,发现他原来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穷人、中产阶级与富人之间的天壤之别:穷人、中产阶级让自己为了钱工作;富人则让钱为自己工作。

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阐明了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和关系。作者认为只有能不断地为自己挣钱的财产才叫资产,而凡是让自己不断花钱的都叫负债,这种定义尽管看上去很简单,但实质上却充满了人生智慧。在如何处理负债和资产的关系方面,作者用财商的观念解释了每一个人在面对金钱游戏规则时都应该知道的理财技巧和知识。

罗伯特·清崎所揭示出的富人秘密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但回头一想,“古老”的理财游戏规则其实人们并不陌生。困难在于我们不能从容面对它,甚至对它感到羞涩、“难过”。其实,作者所说的财商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只是许多人被一些传统的金钱观念桎梏着,逃不出“传统教育思维的牢笼”。最后,很多的人虽然拥有了很高的学校教育水平,但是却缺乏一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理财知识。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三】

11.一方面,全世界目前每年向大气中排入50多亿吨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为绿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过多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遮在地球上空,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本小题2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2.利用生物技术大量培养浮游生物,用细菌和藻等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用现代的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把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本小题3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3.(1这一点是指将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本小题2分)

(2例举法国化学家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应用这项技术获得一氧化碳的成本太高,只是在理论上有价值,不能进入实际应用,要想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还需努力。(本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围绕二氧化碳有利这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本题3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三年级用补作文和阅读吗【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谚语、俗话更是数不胜数。一些俗话在日常生活中很有思想性和哲理性。但是,这些谚语真的都正确吗?

其实,有的一些是不全面的。就说“三岁看好,七岁看老”吧,对于某些人也许是对的,从小养成了好习惯,一生受益。于是乎,一些家长就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做。小时表现不好,就把孩子否定了,如果表现很好呢,就认为这个孩子前途无量,加倍宠他。

对于这种做法,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有许多天才小时候不怎么聪明,就拿爱因斯坦来说吧:他三岁还不会说话,九岁时说话迟钝,小木凳做得最差,那是老师都说他是最蠢的学生,不会有所作为,可是经过他的努力,一次次的拼搏,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一个多月的学,就被老师一无可救药的“罪名”开除了。

所以,我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以三岁看好的眼光看待孩子,一些俗语有片面性的,或许一个人小时表现欠佳,你就认为这孩子一事无成,那么,即使孩子想表现好,也没有机会,只能说是把此人的特长埋没了,而有的孩子小时表现不错,就认为孩子肯定能行,把孩子定格在现在这个状况上,也不一定有辉煌的成就,所以,无论是在做人,学习,生活等方面,扬长避短,全面发挥,才能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超越自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