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写人 写物 写景 叙事作文的 技巧(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的满分作文)

写人 写物 写景 叙事作文的 技巧(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的满分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7 00:37:11
写人 写物 写景 叙事作文的 技巧(写人写事写物写景的满分作文)

写人 写物 写景 叙事作文的 技巧【一】

语言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

一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舅舅给我家送来了几包棉籽,爸爸皱皱眉久?说:“种,没有时间;不种,棉籽又浪费了。怎么办呢?”妈妈听了说:“你遇事总是心问口,口问心。种!我包了!”说完就笑起来。

你看,通过“爸爸”、“妈妈”的话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性格多么鲜明:一个遇事犹豫不决,一个做事果断利索;一个说话前思后想,语言显得比较严密;一个口快心直,语言也简短干脆。但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性格都让人觉得可爱。语言的作用真大啊!

如果能写好人物的语言,作文就比较容易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男人有男人的语言,女人有女人的语言;老人有老人的语言,小孩有小孩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语言……要想写好人物的语言,最忌讳的是瞎编乱造。你要写谁就要注意听谁说话,而且要经常听。只有这样,才能听到最能代表人物心灵的话。而且,话不像某种东西,过了儿天还在那儿摆着,它无影无踪,稍不留意就消逝了,所以要勤记。

写好人物的语言是一种快乐,能听别人讲话也是一种快乐。如果处处留心不同特色的语言,那就不愁写不好人物的语言了。

写人 写物 写景 叙事作文的 技巧【二】

心理活动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果说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心理活动就更能表现人物的特点了。语言可以有真有假,心理活动却完全是真实的。平时我们常说,要是我能钻到某某肚子里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就好了,就是说要知道人的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

心理活动好比是一种没有说出声的话。之所以没有说出口,或是因为没必要,或是因为没办法,或是因为不应该,所以这就决定了心理活动的隐蔽性。一个人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你不可能知道我的心理活动。当然,你可以揣测,尽管有时可能猜对,有时可能猜错。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特別是“我”或“我们”是文章中的当事人时,不能用“他想”或“他们想”这类的W语。但并不是所有文章都不能这样用,文学作品中小说这个体裁的作品可以这样用,这个问题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就我们中小学生的作文来说,是没办法这样运用的。

这样说来,是不是别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写了呢?也不是。比如说,看图作文,有时我们要描写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可以的,?就是描写H常生活中的人物也是允许的。不过,这有一个条件,通过观察,你只能用“大概”、“或许”这一类不确定的揣测性的词语。或者你在事后知道了某人的心理活动,在写文章时也可以恰当地写出来。

揣测心理是人们的一种能力,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揣测是建立在一定根据之上的,要科学,不能胡猜八猜。这种根据就是别人的言行举止。看到人笑,当然就知道他心里高兴;看到人哭,自然就知道他心里难受。如此等等。如果有时你揣测不到图中的人或生沾中的人是怎样想的,你可根据他的表现,模拟他的动作,或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下时会是一种什么心理活动呢?这样,揣测就会准确一些。当然,有时也有假象。最近某报刊登的一幅照片上电视女节目主持人笑嘻嘻的,可旁边的文字说她的笑是装出来的,不是发自内心的,间为她的嘴的上下宽度大于左右宽度。由此,我们还应该叫白,通过外表揣测心理活动时,还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厚清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假象,不要上当。

别人的心理活动我们没法知道,自己的心理活动总是知道的吧,所以在涉及到需耍的心理活动时,应细腻地刻画出來。这样做,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是很有用的。

写人 写物 写景 叙事作文的 技巧【三】

语言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有时语言也有假的;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动作也可以是装出来的;穿衣戴帽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但衣帽也吋以不是自已的……也就是说,在表现人物的特点时,上述的外在特征部有一定的虚假性、可变性;只有一点是假不了的,那就是事实,就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展示自己。是高大,是渺小;是君子,是小人,只要看他日常的行为就可以了。

那么,怎样通过事情来写人物呢?

通常,我们可以这样来写人。

首先,是一人'事。也就是说,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就拿《妈妈的心》这篇作文来说吧,作者通过“妈妈”主动纳税这件事来表现“妈妈”的热爱国家。事件很典型。通过“妈妈”的语言、行动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把“妈妈”的形象刻画得很饱满,很坚实,让人肃然起敬。

其次,是一人二事。也就是说,通过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就拿《粗心的爸爸》来说,从作文的题目我们就可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爸爸”粗心这个特点的。作者选择了胡子刮了一半与別人去谈话和出差错穿了妈妈的鞋这样两件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之所以要明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是因为只写一件事显得单薄,似乎说服力不强;用两件事来写,就显得“人多势众”,根据充分得多。当然,如果写三件事,也并不为多,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写作,事件要短小精悍;否则,洋洋洒洒,就太涨篇幅了。

再次,是多事多特点。即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的一个特点,多件事反映人物的多个特点。比如,《我的妈妈》就是通过“热爱自己的工作”、“万金油”、“教我学做人”三件事来写妈妈多个特点的,也很成功。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让人物能得到立体表现,给人的印象比较全面。

最后,是“多略一详”法。即略写人物的多个特点,详写人物的一个特点。《妈妈不只是半边天》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读者既可全面了解你笔下的人物,又可详知人物的某个特点,兼具上面几种写法的好处。

就写人来讲,大体就是这几种方法,而我们用得最多的是首末两种方法。但究竟要用哪一种方法最好,是根据你掌握材料的性质决定的,也没有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