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倡议书作文150字)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倡议书作文150字)

更新时间:2024-06-03 07:18:52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倡议书作文150字)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一】

化学的学习已经伴随着我有3年的时间了,不长不短,但也让我感受到了了解事物本质的快感与满足感。不知不觉,我也意识到化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我们需要化学》清晰地把这样的想法展现出来,也让我从化学的历史和前人的成果中获得了很多。

拉瓦西质疑前人对于氧气的结论,于是实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像苏轼不满郦道元与李渤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解释,便亲自到夜晚泊舟,寻觅正解。我们不能随意主观臆断,而应该学会质疑、不断探索、勇于尝试。

化学可以让我们不再拘泥于四季、气候等,而是合理地利用规则。如化肥、农药的研发与改进等。我们能够不再害怕天灾,不再盲目崇拜神明,而是依靠自己。

化学的学习需要结合生物、农业等不同的领域,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获得更好的化学素养,更好德地改善生活水平。

现在的食品、服装、珠宝、化妆品、建筑等无不需要化学、依赖化学,学好化学是我们更好生活的第一步。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二】

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曾于《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其有关体育之见解。其中有关强弱的辩证论述,不仅充分论证了体育之功效,还引发了我们对于强弱的辩证思考。“至强者滥用其强而弱,之弱者善遇其弱而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天生我材,滥用则弱,善用则强。

强弱转变是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话题。“强而弱,弱而强”的转化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引起一大批的智者贤能的思考了。孔孙子思在中庸中便写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后天的努力对于人能力的塑造作用可见一斑;我们所熟知的古希腊寓言《龟兔赛跑》中的龟与兔,也是主观改变强弱的一个典型例子,寓言甚至对于强弱本身的标准,甚至都作出了新的讨论与阐释……凡此类的种种文章与论述,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滥用则弱,善用则强。

威尔玛·鲁道夫,美国最伟大的短跑女运动员之一,拥有三金一银的奥运战绩。然而这位被称为“黑羚羊”的奥运英雄,并不是跑着长大的。威尔玛在很小的时候体弱多病,还曾罹患小儿麻痹症致左腿残疾。那时,威尔玛的左腿必须安装上支架才能行走,直至十一岁,在小威尔玛自己的坚持下,她才能勉强站立和行走。尽管左腿残疾,但是威尔玛的梦从未残缺:她梦想成为一名运动员。就这样,她一瘸一拐地与哥哥们一起打篮球,一瘸一拐地参加短跑比赛,一瘸一拐地“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最后一名……所有的训练她都比别人多做十倍,这种“人一己百”的精神让她逐渐转弱为强,16岁那年,她参加了墨尔本奥运会的女子4×100米接力,为美国获得了铜牌,此后,女子2000米世界纪录、女子200米世界纪录……她收获了无尽的成就与荣耀,那个曾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她,用努力善遇自己命运,由弱变强。而反观许多天资聪颖的孩童,有多少滥用天分,葬送了前程?在如今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许多“至强者”对于良好天赋“摒弃而不用”,或是“滥用其强”,最终沦落成一个个“仲永”,被平庸所埋没,甚至居于一般人之下,这种由至强向至弱的转变,岂不发人深省?

从个人的角度看是如此,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亦如是。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中国沦为世界弱国,在现代的发展中可谓“天生”的至弱者,可是中国人民不断拼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践,终于在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逐渐赶超,迈向复兴;反观一些如美国之类的西方大国,在二战之后拥有良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基础,但是他们恃强凌弱,滥用其强大,不论对内对外都骄傲自恃,导致国家发展产生障碍,甚至发生倒退,这由强转弱的活生生的例子引人警惕。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句闽南谚语用最朴素的方式道出了“善用则强”这个最朴实的真理。上天注定的“天材”只占三分,而那破茧成蝶的转变则需要“七分打拼”的锻炼。是以生而强者诚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亦无需自卑,加强后天“锻炼”,成败天未可知,我们应当努力拼搏,演绎出一个“转弱为强,强者更强”的人生故事。天生我材,滥用则弱,善用则强。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三】

通过阅读《化学教学论》我了解到了以下几个问题,更深刻理解了中学化学教学的意义。

化学教学论课程的任务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化学教学观念,具备基本的教学、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比较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相类似,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化学教学论正是这样一门进行化学教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课程。同时我更正了一些错误观念。

1.只要有化学专业知识就能当好中学化学教师。持此观点的人并未认识化学教师的全部职责和化学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首先,化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化学教师不仅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第三,即使教学生化学知识,也涉及到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科知识并用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方式来教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一系列非化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当好中学化学教师仅有化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2.学了化学专业课,又学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就不必再学化学教学论了。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化学教学需要化学专业知识也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需要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数学中如何运用和实践的知识。与化学教学内容脱离的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条文是难以对化学教学产生具体指导作用的,化学教学论的学习过程,正是师生一起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共同探究化学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的过程。许多优秀化学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化学教学论课程帮助他们在化学教学中较快地上了路、入了门。

中学化学教学特色如何产生:来自教师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对教学原则的掌握。因此,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同学们应该在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中努力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注重培养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深刻领会典型范例,使基本理论学习为与具体授课方式的学习相得益彰。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而化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中以课程内容和教学设备为媒介进行的。

因此,化学教学论中包括初步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化学教学理论侧重从“教”的层面研究化学教育教学规律及其运用,涉及指导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化学教学的一般原则。化学教学方法及设计依据等较为理论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涉及包括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原则、方法和程序,化学教学各环节设计与教案编写,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化学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化学教学基本技能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以化学教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较为具体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化学教学理论不同层面的展开,展示化学教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揭示化学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示范化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常规方法。

不滥用化学品的作文【四】

化学,它神奇而美丽,青春而充满活力,更永葆一种创造性的魅力。

燃料电池里,田垄地埂上,绚丽服饰中……在我们身边处处“藏”着化学,是化学让我们“分子改变世界,合成创造价值”。

看见《我们需要化学》系列科教片的开头让我有一种在看“科幻大片”的既视感,好像立刻拥有了一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物质看结构”的慧眼:我们喝水用的杯子、刷牙用的牙膏、填饱肚子用的面包、遮风挡雨用的雨伞、让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又节能又持久地疾驰的燃料电池……视角一转换,它们边上就都显示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原来,化学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化学已经改变了世界,它所带来的创造正造福着人类。经过化学家的不断努力,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化肥、虫剂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让全世界的百姓们一步步远离饥荒;我么现在有了各种食品添加剂,让食物的色彩、香味、口感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我们现在有了人工合成纤维,能够大批量生产制作各式各样的服装,通过自由调整衣料来满足不同的功用,让人们的穿着更加时尚……未来,只要我们正确地利用好化学,就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无限的价值与可能。

科学家对氧气的认识从“燃素说”到“助燃剂”经历了百年的历程,“元素周期表”的设计是从“音节与琶音”中汲取了灵感;液晶屏幕从第一次制成到成熟应用更跨越了两个世纪……这样看来,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人们从来都不缺少“错误的认识”。譬如说,一开始科学家就认为氧气是一种“燃料”,这种认识放在今天一定会让大家觉得荒唐可笑。但是,“错误”不等于“废物”,探索本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而真理又是动态发展的,科学家就是经历了这样不断假设、尝试、探索、失败、再继续探索的过程后,才能不断接近真相与成功。其中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经验教训和财富基石。

而我认为这种“敢想敢做”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很多青少年所欠缺的,所值得学习的`;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人们也从来都不缺少“多领域的互通”。“化学”与“音乐”似乎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领域,但是它们却能在某些地方相通,“元素周期表”就应运而生了。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学习化学需要“多领域、多视角”的融会贯通,其实“多元”往往能给“专一”带来灵感;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人们还从来都不缺少“冷落与寂寞”。期初,在液晶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备受冷落,但是过了两个世纪,它却能让我们的世界“大放异彩”,刺激了人们视觉神经。我想,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但,愿意挺起胸膛“让后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这更是科学家们的伟大。

在《我们需要化学》的最后一集里我看见一群孩子来到上海有机所参加“化学体验日”活动,他们都对那些神奇的化学变化感到惊叹不已。绚丽夺目的色彩,不可思议的现象,在经过实验室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后,这些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对此情此情印象深刻。因为,“化学”不是作为一个单词,不是作为一门学科,而是作为一个“有趣的事物”在孩子们心里扎下了根。不知将来又会有多少小朋友成长为化学家呢?——化学,就是不断创造。它神奇而美丽,青春而充满活力,更永葆一种创造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