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把树当作人来写短文三年级)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把树当作人来写短文三年级)

更新时间:2024-06-01 14:14:22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把树当作人来写短文三年级)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一】

我时常思考有什么是每一个人共同拥有的,并且是人人平等的,无论是嗷嗷待哺的幼儿还是日薄西山的老者。我想那就只有时间了,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并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我们时常感觉不到时间的平等,并会埋怨时间过的真快。

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书中李笑来老师一篇篇的分享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时间、学习和成长等主题的思考。其中很多道理在其他的关于时间的书籍上都有叙述,但是李老师都把这些道理反刍出来再加以论述,所以让文章很多道理浅显易懂,很多问题或许自己也曾意识到,却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定和解读。但是正如那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心智的成长只靠阅读书籍,与人交谈,欣赏作品等简洁的方式获得,那只是别人想你陈述自己的观念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思考。书中关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李老师在遇到某一件事后就会进入思考,在经过摸索和思考之后,领悟到自己一起心智上的误区,从而纠正误区使自己变得更好。异于其他书籍的是,作者不会搬出某些人来论证,而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真实的经历向大家分享感悟。

书中李笑来老师反复强调了一个观念——心智。“心智”指的就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而时间管理就是一个“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过程。相信大家都清楚人是不可能去管理时间的,而时间流逝是永恒不变的,它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一厢情愿罢了。由此看来真正需要管理的就是我们自己了。管理时间只是一个方法,而心智是人的思想与灵魂。无论是处于什么环境什么年龄段的自己都会给自己定下很多计划,心里想要如何如何执行它,但是实际与想象总是相反的。时间不仅仅是用长短来衡量的,还有深浅、广窄和高低,因此与自己交朋友,与自己交谈,把学习、工作、生活安排的有条有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心智作为人的思想和灵魂,没有什么是比培养、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缺陷,那么我们就会因为丢失灵魂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么我们就会因此而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心智的完善成为我们当务之急的大事。

书中李笑来老师指出所有人共同的弱点就是“懒惰”。诚然,我自己也有并且无法克服,我在学习生活中因为懒惰而无法完成计划的例子俯拾皆是。但是我又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安慰自己,原谅自己。在自己安慰自己,原谅自己的过程中,其实就为我自己埋下了病根并越陷越深。李笑来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那我们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克服这些困难。一旦我们给自己制定了目标那么我们就要付诸实践坚持到底。不能再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去原谅自己了。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是李笑来老师父亲对他说的话,它有着一种力量助力我们前行,它时刻告诉你,在困难面前还有一个人陪着你,和你一起去承担,一起克服。

真正的心智是植根于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是一个灵魂的力量和生气。我们要正确运用心智的力量尽量减少自己的错误,毕竟今天的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被无穷放大。

读过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这本书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二】

上上周,偶然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里面分享了一本书叫《把时间当做朋友》。一看书名,以为又是什么心灵鸡汤类的成功学分享。

直到听完一个书友分享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另类的”工具书,是“韭菜理论”李笑来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具有实践作用的书,不仅不鸡汤,甚至有点“丧”。

看完以后你会被现实打击,更会认清现实。然后,如果你有强烈的意愿改变,可以脚踏实地去做,去实践那些方法,而不是沉浸在鸡汤成功学的虚幻里觉得自己能够成为超人,成为那只风口上飞起来的猪。

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困境是:没时间了!“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因为所有的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而且,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永远向前,这个最后期限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有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三】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不仅有趣,还很实在,作者李笑来曾在新东方当过老师,现在在做留学的事情。

时间管理不是一种技巧,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人生管理。而人生是可以管理的吗?这大概也是个很诡异的命题。作者提到的“心智”跟《少有人走的路》中的观念如出一辙,根本上来说,要开始管理时间其实就是向自己的根本心理弱点开炮,挑战那些未知的区域,去面对乃至习惯自己的恐惧。

就我个人来说,自己也有很多次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更有效率,因为总是有如此多的事情在做:读书、上网、运动、练习音乐、社交……有时候兴致勃勃的制定了一堆计划,执行了不到一两个星期又扔下来了,最后不得不感叹“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在不甘于承认自己不是个男人的同时,又安慰自己说,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而这些心理过程,在作者的案例中都有很清晰的展现。同时又清晰的和心智成长的命题练习起来,因而说从阐述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因为那些讨论时间管理的,往往倾向于在技术层面上打转:如何列表,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授权……

作者对于很多常人思维出现的偏差做了一些分析,是些挺有趣的闪光。比如,“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与“别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的组合;“实际上正确和实际上不正确”与“以为正确和以为不正确”的组合;“真的重要和真的不重要”与“显得重要和显得不重要”的.组合;“出色否”与“有无理想”的组合……凡此种种,都在平常的思维里,使用矩阵组合的方式,把思考前进了一小步,而带来的启发确是巨大的,这恐怕也是作者自己展示的心智力量吧。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在书中多次出现,大概最能安慰人了,当我们惊诧的发现自己很多奇怪的可羞的心理习惯和弱点在书中被清楚的表明,不免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关键是这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要走出一些误区,仍然需要我们付出心智的成长和努力。书中关于懒惰的分析多少都说中你我的软肋,我也是一次次在问别人问题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懒惰;然后又在别人发问的时候对别人的懒惰而无语。不过作者传递的态度来说,也不过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狂妄自大。关键在于行动。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四】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明明已经焦虑到不行,拖延的人为什么迟迟不开始行动?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

来自内部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他们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祟。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事。做事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的在意外界的评价。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点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不易,所以,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这甚至可以用来测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他们给出的负面评价,也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而不是为了活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所以,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明明已经焦虑到不行,就是迟迟不开始行动。我想这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我经常拖延着不做一件事,可能是因为我想把这件事做好,又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举棋不定。就像书中所说:“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这种焦虑感,让人坐立不安,甚至可能让人失去理智。所以,一旦有这种感觉,一定要对自己说:现在就开始做吧,开始了就不焦虑了。

如果你喜欢《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请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笔记。

如果自顾不暇,请保护好你的注意力,专注做自己的事,并耐心的积累!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五】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习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习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习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习的理由。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六】

五年前年大毛走的时候逼我端起这本书,仿佛给我点亮指路明灯一般的感受还历历在目,当我总以为这还是一本成长手册,直至今日再次翻阅时却读出了许多无奈的青春的疼痛,是那种一边对已逝时光十分不舍、一边又笑着接受一切决心往前走的坚定。 以前你领悟到的是人要“勤奋”、不断“学习”,也许现在让你关注的点就在于“放下”。我是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感恩。也许把我投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我的警惕感会迅速提升,也会有动力去做很多事情以求自保,然而一旦走到了某个点后,就是维持现状了,也许这就是人性,人人渴望舒适圈,淡泊的人生,偶尔出现点惊喜,是不是就是众人所追求的呢?赚很多钱,享受生活,那又怎么样?很快我们就会老去,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必须进行取舍,生活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等待,也是一种选择。不要总是相信明天肯定会很美好,人生并不全都是成功。更不要套牢在别人给制定的、自己也潜意识里莫名其妙认定的那个所谓的完美“人设”中,活出自己的状态吧。

是否每本有“历史”的书,都能此一时彼一时滴读出不同的韵味。感恩我们从生来到老去,这位不离不弃的唯一的朋友——时间。下一个五年,我又有什么感悟呢。

把景物当作人来写一篇作文【七】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时间领域的侯世达法则值得牢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学英语的例子:开始以为是单词量不够,背完单词,发现仍看不懂文章,原来是语法不行,学完语法还是看不懂,原来是逻辑阅读不行,学完逻辑依旧看不懂,原来是学科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积累不够。。。。。。

这就是人们做事时的真实境遇: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因此,所谓“渐入佳境”最终只能是少数人的感受,大多数人在此之前早已溃败。

为什么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忽略了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如果是熟悉的,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而这些“意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只有完整地执行一次任务,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

“任何领域的卓越成就都必须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取得;代价稍微低一点都无法换来”。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状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我对学习英语有深刻的,很早以前,觉得学英语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就是,研究几套真题卷,背一点单词,考试差不多就能过。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在我真正想学好英语的时候,发现我阅读读不懂、单词不认识、语法根本无感,更别说口语了。于是我遍寻方法,在学友欢喜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新概念朗读群,跟着大家一起朗读。笑来老师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中提到了朗读的好处: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速度、不用专门练听力了、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我不知道自己竟然持续在做一件这么有用的事!

在这期间,我也经常觉得无力,因为我都读了70多天了,为啥还看不到自己的明显变化呢?以前不会说的,现在依旧不会说。以前阅读费劲,现在依旧费劲。看了今天的内容,我才明白。我潜意识里把学习英语又当成了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了。所以我需要重新制定2017年英语学习计划,再进行任务细分。这样平均到每周每天,只需要按照计划持续完成就行,然后平静的等待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