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文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800字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文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800字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4 18:14:3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文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800字议论文)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一】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人必定经受种种磨难才能成功。

忧患常常磨炼性格,使其变得坚韧起来,会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隐藏着,等待爆发。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对吴国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却时刻牢记大仇,整日睡在柴草之上,在屋内挂苦胆。受尽了屈辱与磨难。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伐吴取得胜利,逼得吴王自而,勾践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使他发奋,催他奋起的结果。

忧患常常磨砺心智,使其变得自强不息,使其灵魂更加高尚,使其勇敢向前,变得坚强。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的盲聋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而却是她一生的痛苦造就了她的成功。她十九个月时因猩红热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对于她悲惨的命运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倍加努力,使她在忧患之中得以生存。海伦凯勒享年88年,虽87年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可她却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再塑生命》等。这是命运的磨难使她努力的结果。

只有在忧患面前昂首挺胸,勇敢面对,才能成才,反之,则只会失败。如果海伦凯勒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那何来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勾践在吴国的强悍之下苟活于世,哪来的打败吴国的雄心壮志。

可见,忧患促使人成功,可在忧患面前不放弃更为重要。因此,让我们乘着忧患的小船,用奋进做桨,用尽全力,驶向成功的彼岸吧!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二】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简约明了的告诉我们,生活之中处处存在忧患,总会有或大或小的事情令你忧虑。正因为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存在,才使得我们更加优秀,更加懂得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人类自身。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于安乐。如若那只被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的青蛙存在忧患意识,能够不被暂时的安逸所迷惑而冷静的分析感受水温,它就不会而会从锅里一跃而出。

因青蛙愚钝,它不具备冷静分析的能力,所以它葬身锅底;身为拥有最聪明头脑的人类尚且不能完全做到,何况青蛙?但是,如果我们具备忧患意识,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悬崖勒马,扭转乾坤,甚至及早防备。

因为忧患意识很重要,而且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忧患意识是需要在某种环境中培养的。

曾经学过《孟子》中的一段很短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人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欲。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这段话言简意赅的叙述了凡天下成大事者皆会经受磨砺考验,然后在诸多不顺下慢慢成长为忧国忧民,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然后步入成功。他们之所以功成名就,一是因为他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不断的磨砺中拥有了忧国忧民的心态。这样的忧患意识成为了他们长风破浪、一展宏图的动力。

这些忧国忧民的贤能之士在逆境当中磨练自己,培养忧患意识,对于现在不常遇到挫折的我们,由该用何种方法培养呢?

首先,我们应该选定自己的目标理想,并将自己最大的热情注入其中;其次,要做到不怕犯错,愈挫愈勇,始终坚定着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还应多多关注时事,让自己多与社会接触,多多了解外界;还有,就是要关注身边的人,与他们比较,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正等等。可以在长辈的提点下总结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会使我们在这种无内忧外患,全凭本事的时代中具有忧患意识。

拥有忧患意识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处境,拥有向上进步的动力。这忧患可算是一个好本事。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三】

孟子说:“生于忧患,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四】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忧患"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但又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认为只有抵制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经久不衰,繁荣富强!若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忧患"精神来做我们的立国之本!

那就让我们忧患起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压力的挑战。要有恒久的毅力和登上人生舞台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极,只求问心无愧;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战胜心中的压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战到底,坚持到底!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五】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此看来,自古英雄不都是多磨砺的吗?周文王坐牢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作《春秋》,屈原流放时创《离》,左丘失明后着《国语》,韩非子囚秦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完《史记》。纵观千古,有几个伟人又不是“苦命人”?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只听得孟子喃喃自语道:“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六】

古人的确十分聪明,说的许多话是富有哲理的。孟子的一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不仅适用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而且对于现如今这样比战国时代更加残酷百倍的社会,更显得恰到好处。“生”“”不仅仅是实质意义上的生存或亡,更是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堕落或者是失败。

“忧患”不单单是威胁,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一种现状。有了对手才能更加强烈地去激发你的潜能,提升你的能力,这是没有极限,抑或是一种不断成长的姿态。反之,如若没有那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与强劲的对手,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时不会走到亡的那种地步,也会在当今社会的底层中不断挣扎,直至疲倦,最终沦为社会的垃圾。

“安乐”或许更加容易理解。它泛指良好的环境,但更深层次的却是内心深处的不思进取。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在《老人与海》中说过:“那些打不败你的必定会使你更强大。"试想,如果一个从小出生在优越环境中的人,思想安逸,未曾体验社会底层的艰辛与不易,社会上层的冷与残酷。那么,向长远处设想一下,如若有意外提前而至,那他又能用多长时间才能认清这个社会呢?估计不会太短。可假如他能提早适应,体验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能有着一种对社会的敬畏心的话,结果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了。

往远了说,“忧患”与“安乐”是个人乃至国家层面的两项重要的思想代表;可往小了说,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了。在我们班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初一分班时,听老师说前45名才是按小升初的成绩排的。有人分班排名在班上前十名,可是一旦经过几次考试的历练,成绩竟然落到了二、三十名的地步。这便是经过了一个没有任何“忧患",几乎尽是享受“安乐”暑假的结果,从而使得这些人丧失了竞争的心理,为他们敲响了一次极其沉重的警钟。再比如班上的一位同学,在初一时名不见经传,甚至是不起眼的。可到了初二,他便像变了个人似的,学习成绩几乎可以说是飞速提升。于是在这次期中考试中,他大放异彩,从原先的二十多名一下子飞跃到了班级十四名,年级第九十的成绩,这便是“忧患″的魅力。它能使你崩溃,也能使你成功;而“安乐”呢?也只是让你享受到短暂的快乐罢了。

任何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忧患”,就无法抵达更加高远的境界。如果是正处于“安乐”中的你,那么你便可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立下高远的目标,去脚踏实地,顽强向上。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七】

雏鹰经过无数次被扔下悬崖的险境才拥有了展翅飞翔的雄姿;海蚌历经无数海浪的打击才蕴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为无数次风雨的吹打才展现葱绿的枝叶……好的境况固然令人羡慕,但更因为这些逆境才展现了独特,才筑就了品格。所谓“生于忧患,于安乐”。

澳大利亚的桉树,本是栋梁之材,何以到了美国竟成了造成工厂倒闭的祸害?因为美国的水土太好了,桉树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亚那些天敌的制约,它过度生长,终究也导致了它废材的命运。

桉树的命运引人深思,但这何尝又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于忧患,于安乐。人类的发展史上,何尝又不是渗透着这一哲理?

商朝的纣王,提起他,人们就会想到他的暴力、骄奢、淫逸。其实,在称王前,他天资聪颖,有能力担当君主。可是他忘了称王的艰辛,称王后那一呼百应,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让他迷失了自我,让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将他的才华掩盖,代之以民怨暴政。可悲!生活的安逸竟让他落得最终如此的败相与落魄。

纣王是于安乐的典范,而历史上生于忧患的气概令人钦佩。这当中,也许司马迁是最好的例证了。

他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贵安逸,但也曾安稳可乐。可是命运都是爱捉弄人的。他的仗义竟成了他苦难的开端。遭受了宫刑的他,没有被打败,却更有了专心于《史记》的动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扰,将耻辱藏于心而著就了《史记》的.光辉。

生于忧患,司马迁做到了,史铁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坛的思考,足以证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难,命运的逆境之后,他有了更强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会降临的节日。所以他坦然面对了一切。

生于忧患,于安乐。人们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许多人也同澳大利亚的桉树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国式桉树的悲剧。苦难是人生的营养,历经暴风雨,我们才会有珍珠的璀璨,雄鹰的英姿,苍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才有望成为国之栋梁。

生于忧患,于安乐。心牢记之,才有人生之绚丽。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作文高中【八】

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当秦始皇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于安乐!

愿所有统治者都记住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