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从今天开始做生活的强者作文)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从今天开始做生活的强者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6 20:05:13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从今天开始做生活的强者作文)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一】

自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实施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中,红军长驱6.5万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征。中共“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欢迎董老》一诗中对长征经历的回忆可谓刻骨铭心:“十年前共征鞭北,横断山云桥陵月。荒裔深入地不毛,雪岭高跻天距尺”。当红军在铁路、汽车路、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用脚难走的路之间穿行,经过了包括苗、壮、彝、白、藏、回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两亿多人口的广大地区,亲身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直至原始蒙昧时代的时空转换,大多数革命者真正懂得了“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要把不平衡的状态变到大体上平衡的状态,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还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这样一番道理。

另一方面,长征之路又涵盖了若干中华文化的标志地。舜帝南巡零陵、大禹导引岷江、姜太公垂钓渭滨、诸葛亮渡金沙、唐三藏西天取经、石达开遗恨大渡河……这些史实和传说,人们并不陌生,但精神漫游和身临其境,其收获不可同日而语。“晒经山巅晒经关,玄奘东还曝经篇。羊肠直上通霄汉,银星缀臂似游仙。说大圣,笑语欢。昼夜两越晒经山”——张爱萍《翻晒经山》,生动表现了在新的军事方针指引下,红军将士跳出敌军包围圈后,心中洋溢的积极乐观情绪。聂荣臻《吾非石达开》,更从大渡河畔石达开部全军覆灭与72年后红军胜利过河的古今对比中,揭示了红军超迈前贤的惊天神勇。诗中云:“大渡河流险,吾非石达开。飞兵天际至,历史不重来!”作为三军统帅的毛泽东,更从祖国壮丽山河的跋涉征程中、从现代战争奇观的英明塑造中,获得了救亡民族、重整河山的强大精神动力。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之“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到其《沁园春·雪》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字字千钧,句句铿锵。令人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对民族前景的无比自信。

安得倚天抽宝剑——这是一次探求马列真谛的铸魂之旅。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懈求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民族之经典理论。

伍修权《历史转折》中云“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它描述了红军将士在面对军事失利的惨痛教训时认识到,照搬照抄洋教条,中国革命就会被彻底葬送。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所坚持的'“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战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朱德《遵义会议》中言:“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此后,红军卸下思想包袱,摈弃军事教条,演绎了四渡赤水、彝海会盟、飞夺泸定桥等一幕幕威武绮丽的战争诗篇。长征历经惊涛骇浪、一波三折,直至乘风破浪、波澜壮阔。于是,张宗逊《忆遵义战役负伤》中言:“泽东路线三军戴,胜利会师到渭阳。”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一次承启革命经典的传薪之旅。任荣《浣溪沙·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言:“万里铁流辉史册,薪传踵武战歌洪。”在长征之前,中外历史上也曾有过亚历山大东征、汉武帝反击匈奴、蒙古军队西征、玻利瓦尔解放拉美等军事远征。但唯有红军的长征孕育出了如此之多的诗词佳作,铸成了永彪史册的军旅文化经典,为革命理想教育提供了绝佳教材。

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言:“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它记叙了在敌人重兵进攻之时、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前,红军将士始终对党的领导和革命理性矢志不渝。萧华《长征组歌》中有经典诗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更是对红军长征的“炼狱之旅”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国自古至今的英雄主义经典,有勾践“卧薪尝胆”、岳飞“直捣黄龙”、秋瑾“要将乾坤力挽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奋斗和牺牲。长征则在民族命运危急的历史关头,树立了旷古未有的精神丰碑——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突破嘉陵江、战独树镇等著名战役所呈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战斗意志和顽强作风,为之后的全民族抗战准备了充足精神养料,更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正如刘瑞龙《破阵子·红军长征五十周年》中言:“围追堵截成幻梦,铁流转战自英雄,豪气傲苍穹。”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二】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15年9月15日下午,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联合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在苏州市图书馆电影放映厅共同举办了“晚霞生辉——老干部校园行”主题活动之“忆红色经典,做红色传人”平直实验小学专场活动,以此来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及迎接即将到来的“九一八事变”八十四周年祭。

活动伊始,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辅导区党总支季文学书记和苏州市委老干部局邵建清副局长分别上台讲话,勉励同学们铭记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刚刚过去的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受阅部队在阅兵场上以威武雄壮的阵容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神圣的答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成为一个不怒自威、不容侵犯的强国。然而,70年前的记忆难以抹去,日军侵华成为一段没齿难忘的历史,成为每一个国人伤痛不已的记忆。70年后的幸福来之不易,在享受美好生活的今天,民族精神与自强意识,仍然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牢牢放在心里,尤其是还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们。

84岁的高龄离休干部、当年的“小八路”慕彦夫老同志向在场师生讲述了他的亲身故事。慕老的故事生动、精彩,让聆听的每一个人似乎亲身体验了那段革命战斗的惊险和悲壮。随后师生一同观看了抗战影片《小兵张嘎》。学生们被小兵张嘎英勇机智、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同时,也被张嘎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所感动。

此次活动是平直实小和共建单位的一次很好合作。学校有效借助了外部资源,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在心里树立起了坚定的信念——新时代成长的我们,必将踏着英雄的足迹,秉承先辈的遗志,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三】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在启动仪式上,王德堂指出,支撑革命队伍完成长征壮举是我们应当继承发扬的长征精神,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他希望全市广大未成年人要好好学习,用长征精神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充实自身,不怕吃苦,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和责任意识,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自长汀县中复村中小学的学生代表在启动仪式上进行了《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让伟大的中国梦启航》《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美梦》《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等主题演讲,让同学们重温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英烈们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勤奋学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争取早日做一名合格的红色传人、新时代的接班人。

此次活动由龙岩市委文明办主办,长汀县委文明办承办。主办方表示,为隆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引导广大未成年人重温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市委文明办在红军长征出发地、红九军团二万五千里长征零公里处的长汀县中复村举办活动启动仪式,期望全市未成年人从小立志做红色传人,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

据悉,从8月起,市委文明办在全市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听老红军讲故事、学习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更加深入的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四】

9月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南采访团走进革命老区张家界桑植县,先后去到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和贺龙故居,聆听贺龙元帅的故事,采访党史专家及干部群众,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用文字和镜头展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厚重的革命气息与老区人民奋发图强的红色激情。

历史不会忘记,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湖南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途经地,是不朽的革命老区,其中张家界是湘鄂西、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桑植县洪家关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刘家坪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80年前,红军长征在这里播撒下红色的种子;80年后,这里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这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这次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旨在全媒体展现新的长征路上扶贫攻坚、创新创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老区人民奋发图强的红色激情,以长征精神照亮脱贫攻坚路。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而桑植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老、少、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脱贫任务繁重,脱贫难度很大。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困难重重,但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容丝毫懈怠,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只要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脱贫攻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以长征精神为引领,拿出决一战、克敌制胜的决心,忠于理想信念、不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胜利。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困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深入了解村民的所思所盼,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并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摸清扶贫“家底”、厘清贫困数据,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与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谋出路,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扶贫,确保脱贫攻坚的专项资金和措施落地生根,让好的思路、规划尽快变成现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以决战决胜之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未来五年,脱贫攻坚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培养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为此,桑植县立足革命老区实际,深入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洪家关白族乡实施“美丽乡村、精准扶贫”项目,建成了近20平方公里红色文化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的“贺龙故里、美丽乡村”景区园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走出了一条具有洪家关速度和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红色沃土忆长征,长征路上奔小康。为了推进老区群众精准脱贫,张家界依托神奇的山水资源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主导经济,启动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生活保障、基层组织建设“五基工程”行动计划;阳光助学、阳光医疗、阳光安居“三阳光”行动计划和旅游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力争在2019年前四个区县全部摘帽、1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用长征精神迎难克坚,实现全面脱贫。据统计, 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5075.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13.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3.7%。

毋庸置疑,脱贫攻坚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从张家界及桑植县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要实现湖南全省400多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必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长征精神照亮脱贫攻坚的新征程。通过这次“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搭好信息平台,激发众筹力量,使各方面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传递正能量,激发善动力,真正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述说了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试问,我能有这种不怕挨饿,吃苦和风吹日晒的精神呢?我想我应该向红军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红军”二字的红排在首位,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如鲜般的红色,那种张扬,那种即便付出鲜和生命也要坚持走完长征路的信念。而排在第二的军字,就是代表着军人的精神,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它就像沙漠中的白杨有着笔直的树干,没有多余的分枝,它的根深深的扎在地底下为自己摄取所需要的水分,无论地底下的水源离它的根有多远,它都会竭尽所能的将根伸向水源,这种行为正体现了军人的品质。我最常听到奶奶和我说红军长征的故事,她说红军在长征途中,常常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而挨饿,当他们饿急了的时候,他们会去挖野菜,草根,树皮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十分棘手的问题。

当时敌军派了几十万大军在我军前方堵住我军去路,后面又有敌军在穷追不舍,左右拦截。红军一边抵挡着敌军的攻势,一边找到敌军薄弱的地方,硬生生将敌军的包围圈撕出一个裂口,踏着无数不知敌我的尸体,冲出包围。其实红军的困难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如缺医少药,疲劳困乏,伤病困扰等。

我们现在的教育条件这么好,生活又富裕,如果我们还不认真学习的话,又怎能对的起在长征路途中牺牲的红军将士们!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六】

9月1日,参加“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湖南站活动的编辑记者走进革命老区张家界桑植县,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厚重的革命气息与老区人民奋发图强的红色激情。采访团先后去到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和贺龙故居,聆听贺龙元帅的故事,采访党史专家及干部群众,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9月2日红网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部门组织“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可谓适逢其时。采访者接受到了一次革命历史教育,会被红军将士长征路途中发生的故事打动。采访者搜集到了非常鲜活的素材,他们用自己的笔、自己的镜头讲述长征路途中的故事,展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过程,能够带领更多人更加精准地感知长征精神,这对改进、完善他们的工作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桑植县是革命老区,这里是贺龙元帅的故里,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革命初期,革命斗争形势非常复杂,革命力量很是弱小。要想生存下来,革命力量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年,红军在长征的路途中受尽千难万险,吃尽千难万苦。大多数人只是在影视剧中看到这些。百闻不如一见,采访者亲临革命老区,采访党史专家及干部群众,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想。他们自身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陶冶,被革命前辈的事迹打动,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中央号召媒体“走转改”,网络媒体积极践行,组织了重大采访活动,呼应了中央的要求。当下,全国人民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媒体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肩负着为踏上新长征路的国人鼓劲、加油、助威的重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一盘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革命老区的发展非常重视。他多次讲到,“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老区人民曾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现在的老区人民过得怎么样呢?亲自经历,才能得到最为科学、最为准确的答案。网络媒体“走转改”,到革命老区倾听革命故事,记录发展变化,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让更多人感受到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维他命。重温红军长征的那段历史,能够为参加活动的编辑记者补钙壮骨,增强相关人员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担当精神。红军将士当年面临着那么大的困难,他们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今天,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弘扬长征精神,知难而上、攻坚克难,就能让困难由大变小、由强变弱。革命老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长征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重温长征精神,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接受一次革命历史教育,接受灵魂的洗礼。今天的物质生活好了很多,但奋斗、拼搏永不过时。

重温长征精神,让“走转改”更厚重。愿更多人重温长征精神,从那段历史中汲取奋斗、拼搏的正能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终生。

做精神上的强者的作文【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红军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人民我们应该牢记于心,最近我看了《王二小》这部电影,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王二小少年英雄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王二小是一个放牛的孩子,他和我们一样拥有美好的童年,但他的命运却和我们截然不同。

随着“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孩子却不知道哪去了……”这首歌,电影开始了。二小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为八路军放哨。有一次,鬼子进山扫荡,王二小赶着牛群前去侦查情况。鬼子在山里迷了路,他们看到了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于是就问王二小,说:“小孩,知道卧虎沟怎么走吗?”王二小回答说:“知道。”鬼子说道:“你的,前面带路。”王二小说道:“我的妞还在山坡上呢。如果牛丢了,地主又要抽我鞭子了。”鬼子说:“牛大大的有,给皇军做事,没有人敢抽你鞭子。”王二小一边说:“好吧!”一边在心里想着:小鬼子有你们好看的。于是王二小领这鬼子在山里面转圈,小鬼子的队长起了疑心,拔出军刀威胁王二小,王二小心里很镇静,但他却装出一副非常害怕的样子说道:“你不相信,还让我给你带路。”最后王二小终于把柜子引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中了埋伏,便把英勇的王二小刺在了大石头上。王二小就这样牺牲了,而那时王二小年仅十三岁。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王二小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也看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镇定自若,还看到了王二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不就是长征精神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感慨万千。我们生活在和平建设时期,拥有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这是由无数条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懂得珍惜。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成长着,或许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却不知道奉献,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体验老一辈的艰难生活,但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因此我们应该向王二小学习,严格的要求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认真的学习,做个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学生。

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学习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让这些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