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以勇于挑战为话题的作文)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以勇于挑战为话题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7 11:50:10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以勇于挑战为话题的作文)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一】

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绊脚石,如果能够跨过它们,不被它们绊倒,那你就成功了。

遇到困难时,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有些人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不行。半途而废了。那他注定就是一个失败者,而且他越是失败就越觉得自己不行。难道他真的不行吗?当然不是。

如果遇到困难时能够鼓励自己,(.对自己说:加油,一定能成功。并且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被困难所击败,那么他就成功了。在我身上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证明了这个道理是正确的。记得我8岁那年,爸爸妈妈带我去爬北高峰。一路上,我兴奋不已,来到山脚下,我们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爬,一开始我一点都不累,跟爸爸妈妈有说有笑,蹦蹦跳跳的走。可是,当我们爬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腿开始发痛发软,有点爬不动了,好像要掉下来一样,又过了一回儿我感觉非常累,想回家了,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爬山有点累也很正常,就要看你有没有决心爬到山顶。爬到了就是胜利了,半途而废就是失败。加油吧!胜利正在向你招手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又重新走了起来,中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爬到了山顶感受到了胜利者的喜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如这句话所说,胜利的微笑是用泪水换来的。让我们站起了对着黑夜绽放一抹胜利的微笑,然后,拿起蜡烛,点亮人生最华丽的路程。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二】

我们都知道: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一杯冷水要比一杯热水先结冰。然而,一名来自美国的小女孩却不认为这样。她想:在上述条件下,热水降温一定比冷水快,因而热水会先于冷水结冰。一次向权威的挑战由此而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几名专家被派往当地的科学家实验室,并且要让女孩见证冷水先结冰。结果可想而知,女孩心服口服地改变了想法。她的想法固然不对,但她的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早在百年之前,这种精神和勇气就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有一天,一位小学教师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下令让学生计算1到100的和。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一名学生几分钟就做完了——他就是小高斯。老师认为刚学会加法的小学生不会如此快地算术,连答案都没看,便直接予以否定。

小高斯并没有气馁。他又重新算了几次,老师一看到结果便惊叹起来。小高斯直接发现了等差数列。我们再回顾一下科学史,会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统洁了世界一千多年!为什么那时没有人去推翻它?原来是“权威”过分强大导致的。从最初的开普勒,到后来的布鲁诺和伽利略,许多崇尚科学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去传播“日心说”的思想,但都牺牲在了罗马教皇手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罗马教皇才恢复了伽利略等人的名誉。

你可能会主产,我们周围的人中,有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何其少。但当你在初学万有引力时对万有引力公式的正确性质疑的时候,你就是在挑战权威;你在验证单摆周期公式的时候,挑战权威的信念就没间断过。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勇气?我认为,这种勇气不是一时就有的,而是从小就养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在不停地疑问和怀疑中,要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它们,最终,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更为宝贵的一种勇气——去大胆地挑战权威。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先哲的:“真理从来都不是权威的产物,而是时间的产物。只有在不停的质疑和摸索中,才会诞生真理!”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三】

以前,我总是让困难绑住自己,可从那时起,我不怕困难了。

那次,我在学校功课做的有点慢,没多少时间练琴,而且那几首曲子很难,我就是抓不准节奏。等钢琴老师来了,我这一曲不熟,那一曲不会,就连练习曲都弹得磕磕巴巴的。老师问:“丫丫,怎么没练好啊?”我小声地说:“这个太难了。”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丫丫,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用心去练,就一定能练成,想想那些著名的音乐家,那个不是苦练才成功的?”我听了,惭愧地点点头,决心要把这几首钢琴曲练好。于是星期六、星期天,我一有时间就跳上琴凳,认真地弹起钢琴,连弟弟叫我出去玩都不去。在学校,我也很快做好作业,挤出时间去琴房全神贯注地练习。慢慢的,原来不熟的曲子练熟了,原本不会的曲子学会了。

星期五,老师又来了,这次我流利的把所有曲子弹给老师听。老师边听边点头,弹完后,老师笑着说:“嗯,很好,继续努力!”我也开心地笑了。

从这件事里,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行!

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作文【四】

北京陈曦据说,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一上讲台,他就提出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答案,但是大家想:罗素是一个大哲学家,他提这个问题,必有深奥的道理,决不会那么简单。于是面面相觑,竟无一人做答。最后,还是罗素自己说“2+2”就等于4嘛!

“2+2=4”,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事实。为什么竟无人回答呢?原因在于提问者是有名的权威,是大哲学家,那就必有其特殊的、玄妙的理论。于是,人们在“权威”二字的压力下,产生拘谨、怕出丑的心理,竟连最简单的事实都不敢承认。权威的威力竟超过了真理,多么令人惊叹啊!

像这样迷信权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人们因事实与权威理论不符而迷惑时,往往以“他是公认的权威,不会出错”为由,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但是要知道,那些伟人和科学家之所以成为权威,正是因为他们不迷信以前的权威,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设想。如果伽利略完全迷信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不会有其日后的成就;假使魏格纳屈从于当时公认的权威性理论,就不会提出“大陆漂移说”;倘若爱因斯坦不从牛顿的经典力学中摆脱出来,也不会有相对论。由于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以事实为标准,才创立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理论,并被实践证实而成为权威。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否认权威和他们的理论为科学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但必须认识到:不存在无条件的,永远适用的完美理论。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前人的理论,总是被后人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没有这种发展,科学就会停止不前,也不会有人类社会今日的繁荣。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贵的,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种精神在社会上并不多见。几千年来,中国对于为人谦逊、谨慎,尊崇圣贤方面强调过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内,把圣贤的话奉若神明,稍有相悖便视为大逆不道,这种封建文化思想对中国人民的长期禁锢和束缚,扼了人们勇敢的独创精神,而且,这些旧意识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举个例子来说:前不久,某大学一学生在课堂上指出了一位著名教授的错误观点.便立即遭到了众人非议,什么“想出风头”,“故意让教授难堪”,“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等等流言蜚语劈面而来。总而言之,不管正确与否,乳臭未干的学生给大教授挑错就是大逆不道。这种严重的迷信思想至今还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难道不值得深思么?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爆炸的年代更需要那种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隐藏在我们头脑中的保守、落后的旧观念、旧思想必须彻底更新。如果我们都是以事实去检验理论,探寻真理,而不轻易迷信权威,那么,就不会再有人对“2+2=4”难以启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