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教资作文素材范例6篇)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教资作文素材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11-17 08:55:31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教资作文素材范例6篇)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一】

近日,有幸拜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到这本书本色天然,语言质朴,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毫无半点虚假掺杂。从书首页读至最后,就好象一位长者在娓娓地、不经意地在述说着他的教学生活,他的朴实有作为的人生;他最挚爱的学生,还有与他一块儿活着的京戏;他最得意的课堂,还有年轻气盛时在他的吼叫下的学生……满书用平实的语言和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教学事例,字里行间真挚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执着的追求。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一句实实在在地说理的话语却又发现其实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育人的大道理。它没有直接的说出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是通过一则一则的事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读后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平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其次,对儿童的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的换位思考教育“假如我是六、七岁的孩子”深深的感染了我。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常常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我们总是抱怨说,现在的老师真难当,现在的小孩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没像于老师那样进行换位思考。虽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我们也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实践起来却常常做不到,常常禁不住又用成人的眼光去要生,而没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因此,在学生调皮时,在学生课堂上不听课时,在学生犯错误时,我常常是指责多于艺术的批评,就是因为没能换位思考,没能在“小”字上下功夫。儿童因为小,所以更需要细心照顾。而于老师却在这小字上格外尽力,因此也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奇迹,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心灵。

再次,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澜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尤其是对差生的偏爱,是一种高尚的宽容。于老师还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是啊,如果每位老师在学生将调皮时,对学生多些爱,多些宽容,忍耐几秒钟,我们的教育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老师深厚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值得我终身学习,它将时刻提醒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二】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有些教师还十分注重开课和结束时师生问候。如“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学生们也会有礼貌地对答。又如上课结束时,有的老师说:“请同学们好好休息。”,学生随即说:“请老师好好休息。”这是多么融洽的师生关系啊!老师站在学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的后面是位“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位“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就是位“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是蹲下来再看学生。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走近学生,才能尊重学生的地位,才能发现学生长大了,才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育新理念》一书,让我看到了课程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觉得我们的问题与困惑是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的。只要认真学习,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一定会越来越融洽,越来越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新理念》这本书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还会给我们不少的启迪。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这一问题,贯穿于我的工作中,成为我不懈努力进行解答的目标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三】

窦老师引入了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的时候,你会处处感觉到他就在你的身边,但你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怎么办”的疑问中抛砖引玉----借助想象。就这样,孩子们沉浸在入情入境的人物对话朗读中,为静止、平面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将它们拍摄成电影镜头般的鲜活画面,呈现在听课老师眼前。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老师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发现作者语言表达中段落和提示语的特点。最后,窦老师在续写环节中要求学生将想象的画面回归为文字,以此检验、巩固学生对语言描写的掌握情况,孩子们的描述毫不逊色原文,有了前面的那么多惊喜,这样的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

用窦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课堂教学是一次探宝的过程,那么“教什么”就是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寻找那些最有价值的矿石的过程。而“怎么教”则是矿石开采、切割、雕琢和打磨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不能只是一个精妙的艺术作品,还要有这个“寻找的过程”和这些“加工的本领”。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四】

我们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教材为本组织教育教学,一切从教材出发,习题、都离不开课本中的内容。而课程改革以来,变动最大的就有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鲜艳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多了起来,乏味俗套的问题少了许多。教材的编写不光是给学生以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新理念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教师。

1、研读教材

现在的教材依据学生的情感知识需要进行编写,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在独自阅读课本时也有难以逾越的困难。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将这些难题和问题忽略,相反,它们正是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密切注意和着力最重的地方。一个教师,能否在拿到教材后发现这些难点,是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础。当然,我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根本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同时,新教材中人文化的东西逐渐增多,一篇看似简单的课文背后,可能蕴涵的情感、态度极为丰富,想让学生能感悟这些情感,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具备从字里行间体悟情感、价值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教师所要有的研读教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组织教学

如同工程师的建设图纸,医生的医治计划一样,在深入研读教材后,走进课堂前,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心里对一堂课给出自己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一位中学教师,他在对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的代表开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而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这样的一节课在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心中绝对是一节无可挑剔的好课,但对于美国代表来说却是一节充满了问号的怪课:学生的问题去了什么地方?学生既然会回答所有的问题,那还要上课做什么?

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技能和解决难题上,如果一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知识、记忆知识,都能没有问题了,那么这堂课也就成功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一种怪现象,当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一年级的小朋友时,他们能回答出22种不同的答案;而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大学生时,他们却不知如何作答,最后才在老师的点名下说出了一个答案。难道大学生还不如小朋友吗?不是,关键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和训练,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了。书中,作者把这种教育叫做:去问题教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创造,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一堂课以后学生得到些什么。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发现、思考、合作,让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对未知知识的探求。

3、 走出教材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其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但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信息量巨大,不用说是教材,就是权威的科学用书也有道不尽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中的,对于信息的`掌握自然是越多越新越好。现在很多的教师都将目光放到了教材以外,课堂信息量大了起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在跳出教材上需要有一个度,如果喧宾夺主、不分主次,那么就算信息再多,也只能是学生脑中的“过眼云烟”,不能生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探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要让丰富的信息充实教材而不是割裂和主导教材。

教资作文中间素材【五】

书中提到,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圆的认识》一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那么,圆到底美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美呢?课堂上,一位老师问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正方形、长方形等直线图形相比,圆美在哪里?”(圆是曲线围成的。)“椭圆也是曲线围成的,与其他曲线图形相比,圆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圆很完整,所有半径都相,而且不管怎么对折都是对称的。)“圆的半径处处相等,这与圆的美又有什么相关联系吗?”(所有半径相等,使得圆有一种特殊性,就是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一个图形的对称性越多,图形越完美。”

这一系列的问题,看起来是在不停地追问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图形,但这个过程却是在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圆成为了最美的平面图形。至此,以对称美为中心,以数学为载体,以生活为研究对象,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美感,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理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