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成功源于正确的选择作文)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成功源于正确的选择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2 12:41:00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成功源于正确的选择作文)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一】

一个人的人生若能成功,那他的生命将活得非常精彩,可是,如果一个人要成功的话,那要怎么做呢?请听我一一道来。

想要成功,就必须先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并且不能三心二意。有位美国人,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买股票进行投资,当年,他用尽所有的财产去投资可口可乐的'公司,他的朋友都嘲笑他是一个大笨蛋,竟然会去投资一间快倒闭的公司,但他没放在心上。果然不出他所料,隔年可口可乐再次复活,赚了不少钱,同时也为他带来了难以想像的财富。他就是后来成为全球十大首富的股神巴菲特,验证了成功必建立于恒心之上。

成功的第二个条件,是必须朝着目标迈进,并且要充分的把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来。之前有位美国华人,他的目标是进入NBA打篮球。当他还是候补球员时,就一直练习篮球,让自己的球技更进步,并且希望自己能上场和对手比赛。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一次的比赛中,球队的王牌都受伤,只好让仍是候补球员的他上场;但比赛过后,他竟然出乎意料的缔造佳绩。之后的比赛,他又不负众望的帮球队得分晋升。他就是造成林来疯的豪小子林书豪,由此可知,朝目标前进,发挥一己之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成功的第三个条件是要能吃苦,并且不能中途放弃。有位富人曾请一位年轻的画家画一幅自己的肖像。当画作完成后,那位富人竟然只想付一半的价钱,那位画家很生气,就说:“以后,我一定要你付出二十倍的代价。”经过了许多年,那位富人看到自己的肖像画题目被定为“贼”后,就很不好意思的以二十倍的价钱买下了这幅画。这位年轻的画家就是后来出名的美术家毕加索,不放弃才是成功之关键。

想要成功,你就必须达成以上的条件,才不至于只在那儿空想,而不去行动,让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二】

为什么大家都想当明星呢?或许他们很轻松,但是往往在轻松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辛酸的过去。又有谁能了解呢?或许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吧!

当一位明星,重要的是——要有出众的才华,其次才是美丽。“自以为十全十美的人,到最后都会把自以为豪的老本丢了。”这句话藏着一句道理,那就是——千万不要骄傲,否则一切都归零了。但是我认为:当一位明星,只要你有才华、有内涵,就可以当明星了,虽然当明星是易如反掌,但要当一个受欢迎的明星却是难上加难啊!

“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有什么,而是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祟拜明星,但不要盲目疯狂的追求。其实在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去。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三】

在书的一开头,奥南朵就为我们揭秘了财富的本质:金钱是一种流动的能量。

金钱是一种能量,而不是固定的东西,所以它会来也会走,有时多有时少,这是金钱的自然流动规则,也是它的本质。金钱本身并没有客观价值,只是一张纸而已,是我们赋予了它价值,于是它才变得有价值。而我们之所以会在和金钱的关系上产生各种问题,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能量卡住了,以致金钱的能量无法顺利的流经我们,是我们自己导演了和金钱的一出出爱恨情仇。

很多人都听说过“吸引力法则”,甚至有不少人亲身实践过这一法则。在“吸引力法则”里,也有一些教我们如何吸引金钱的方法。比如为自己设定一个今年要赚多少钱的目标,然后把目标贴在墙上,每天观想这个目标。结果,有些人尝试后成功了,而大多数人却失败了。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那是因为“吸引力法则”归根结底还是基于你的意识,基于你的正面思考。一方面,你信誓旦旦的告诉自己一定可以赚多少钱,另一方面,心底总有个声音冒出来说,这不是真的。这个声音正是来自你无意识的真实声音。做决定的是你的意识,但导致最终结果的却是你的无意识。真正在起作用的,真正主宰和决定着我们人生的就是我们的无意识。只是无意识是潜藏的,并不容易被觉察到。

同样的,和金钱的关系也同样取决于我们的无意识。金钱的能量之所以无法顺利流经我们,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能量被无意识深处的某些信念阻挡住了。

在我们的无意识里存在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关于金钱的信念,这些信念决定了我们与金钱的关系。比较常见的关于金钱的信念有:钱永远是不够的,想要更多、更多;认为只有非常努力才有可能赚到钱;被“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的信念捆绑,害怕自己有钱,因为有钱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基于家族曾经因为金钱遭遇的糟糕经历,认为金钱是危险的;对金钱有羞耻感,认为想要有钱是俗气的、低下的;赚到钱就牢牢的抓住,不舍得花,害怕失去钱;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的,不值得拥有钱,不值得享受美好的生活。。。

而通常这些来自无意识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们后天学习来的。他们比较多的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天生对于父母有着非常强烈的无意识忠诚和归属感的需求。即便我们不喜欢他们,即便我们对他们有愤怒,但我们还是在无意识中让自己变得像我们的父母,承接他们的态度、想法、情绪和习惯,这样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有归属感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中重复父母的人生轨迹,如果父母对金钱是焦虑的,我们也会;如果父母认为金钱是肮脏的,我们也会;如果父母没有享受过金钱,我们也不会让自己好好享受金钱;如果父母是不成功的,我们又怎么可以允许自己成功?

而事实是,我们可以有一点像自己的父母,但同时可以活出不同于他们的人生。我们尊重他们原本的样子,不管那些性格和特质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予以尊重和认同,并同时允许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他们是你的父母,你不会因为你的不同而失去和他们之间的连接。

当你觉察到这一点,改变就开始了。

在这本书里,奥南朵为我们展示了几种重新和自己的无意识连接,把无意识里的潜藏信念意识化,让我们可以看见它们,并有意识的做出改变的方法。

1,当你面对压力的时候,你可以去想想这个压力背后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比如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赚很多钱,而他想要赚到很多钱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可以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真相是,他因为要不停的工作赚钱,完全没有时间陪家人,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当他有了这样的觉察,他就有机会重新建立和金钱的关系,释放掉这些压力。

2,我们的头脑天生是设计用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它会在日常生活里,不停的搜索问题,把我们抓进各种状况里,消耗我们的能量,甚至引发焦虑。仔细回想一下你一整天里都在想些什么,烦恼些什么,就很容易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而事实上,大多数我们所焦虑的问题都不会发生,引发焦虑的正是我们不希望事情会发生,而不是事情本身。即使事情发生了,也不是没有另外的替代方法可以解决,而焦虑和担忧让我们切断了其他可能性的到来。

3,生命是不断变化的,是不确定的,这才是它的本质。而我们大多数人却习惯于用过去的来看未来的变化,恐惧变化就成了常态。为了逃避恐惧,把自己关进舒适区的监牢,直到变化狠心的将你丢出原点。对变化说“是”,接受它的到来,这样你才有新的能量去接受变化,而那未尝不是人生完全转向的一个机会。

4,纵观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所有的成功者,身体姿态都是敞开的;而失败者的身体姿态都是蜷缩的。我们的头脑并不仅仅是被意识掌控的,同时也是受身体影响的。身体可以影响你的头脑,进而影响你的能量。当你感到困惑时,你的头脑里充斥着的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当你学会和自己的身体连接时,你听见的是来自你内心的真实声音。你可以经常性的花些时间在自己身体上,去关注自己的呼吸,去关注双脚踩在地面上和大地连接的感觉,甚至去做冥想和催眠,找回和身体的连接。

5,如果你真的想要赚很多钱,就不要把注意力专注在钱上。而是去做自己很热爱的事情,或者把你的热忱放在改善其他人的生活上。专注在钱上,会让你产生焦虑和恐惧,而去享受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会让你轻松有干劲。去关注跟你一起工作的人们,你是否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奴役。去觉察你赚钱之下的无意识,你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更多的权利和地位,想要换取别人的爱。。。?在这之后再去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你的目标背后通常都有一个想要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如果你现在没有,就算拥有再多的钱也不可能有。

6,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如果你目前所拥有的并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就去做出新的选择,显然那并不容易,但却是唯一让你会有所不同的方法。

7,花点时间写下你对自己的各种负面评价,比如“我是不值得拥有金钱的”,然后给自己一个推翻它们的机会,回想过去的成功经历,感觉愉快的时刻,用正面的评价告诉自己,你不是你以为的你,你认为的身上的那么多不足,是外界加诸给你的,而你可以丢掉它们。

8,寻找出你的坏习惯。坏习惯通常在曾经的某段时间里帮助过我们免于孤独、无力、被拒绝和犯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它的存在会阻碍你与自己无意识的连接。或者说,它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为了要提醒你,你与无意识失去了连接。找出它们,在生活中留意它们,当它们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去做一些你平时不会做的事情,扰乱常规,让它们远离你。

这些方法看起来似乎并不完全跟金钱有关,是的,它是包含金钱在内的,适用于生命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基本准则。

在这本书里,奥南朵还分享了一些和潜意识连接,与父母和解,和身体连接的小练习,基于文章篇幅和版权,在此不做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购买书籍,自行阅读学习。

无意识的信念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是通常比较顽固难以改变,因为不改变才是头脑真正的意愿。一切都是头脑的剧本。当我们开始愿意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改变中可能发生的好或者不好负责,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无意识的信念就会开始动摇,改变开始慢慢发生。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四】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不仅是著有《集权主义的起源》。早年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后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政治哲学家。

在书中汉娜提到了ActiVa和人的条件两个概念。对于“vita activa”这个词,我建议把它解释为人的三种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这三种活动都是极为基本的,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于拥有生命的.世人的种基本条件。

政治动物--行动的人:投身于公共政治事务的生命阿伦特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女性,是人类思想史上少有的堪称“大师”的女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使用:指向人类活动的领域,强调行动和实践

在解读《人的条件》一书时,扬─布鲁尔发掘了其中有关宽恕的论述。传统上,宽恕属于道德领域,阿伦特则赋予宽恕以政治意涵,强调宽恕对于政治的重要性。扬─布鲁尔认为,阿伦特的宽恕观念具有预见性和实践意义。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五】

杨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到宋国去,半路上在一家客栈住宿。

客栈老板有两个老婆,一个长得丑,一个长得美。长得丑的那个受到客栈老板的宠爱,而长得美的那个却受到冷落。

杨朱感到很奇怪,就问客栈老板,为什么他喜欢丑的那个老婆,而不喜欢美的那个。客栈老板回答说:“长得美的那个自以为很美,但我却不觉得她美。长得丑那个自以为很丑,但我却不觉得她丑。”

杨朱听了对弟子们说:“品行高尚却不自以为有高尚品行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让人厌恶,品行高尚、态度谦逊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冯妇搏虎

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勇敢而威猛,善于打老虎。后来他成为了一个不生的善人,不再打老虎了。

有一天,他来到野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背靠在山势险要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接近它。

大家望见了冯妇,都跑上前去迎接他。于是冯妇挽起袖子,伸出胳臂,跳下车来,准备与老虎搏斗。

追捕老虎的人看到冯妇出手相助,都很高兴,可是士人君子却在耻笑他。

【说明】 这则寓言中,冯妇本来已经不生,成为善人,但当他看到有老虎时,仍忍不住撸起袖子想帮忙打虎,这是对冯妇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讽刺。

成功的必然条件作文【六】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无条件养育》,梳理一下收获和感触,以待下一次的阅读。

一、为何生、养

我们的祖父辈在养育后代的观念中,在“为何生、养”这个问题上,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想法应该是主流想法吧(完全不是否定祖父辈们对子女的爱,而是探讨表意识层面能够归纳的想法)。到了我们这一辈,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是不同程度的有,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70、80后的父母逐渐思考、面对传宗接代是不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养儿能不能防老?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偏向于否定,那我们又为何生、养?有人为了生活看起来更圆满、更完美;有人为了创造美妙的“爱情结晶”;有人沉醉于孩子纯真无邪的笑容,认为这就是世间的最美好;有人是为了完成这辈子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还有人从没有想过为何……

可能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想得很明白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就经由我们的这些期待和理由,在预期中、不预期中到来,并快速成长。

小屁孩儿每天的吃喝睡、屎尿屁、感冒咳嗽拉肚子,小小读书郎每天的家庭作业、奥数英语、琴棋书画体育艺术的各种兴趣,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起伏、言语顶撞、不爱上课爱早恋、对父母的不以为然……接踵而来。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这样在埋头苦干中,生生把曾经憧憬的“温馨、和谐、美满”的'美好画面,演绎成了“向前、向上、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战斗场景。

扯太远了。我们付出那么多,为了个啥?为了爱,希望对孩子的引领和托举,能让他或她在我们之上走得更好,过得更好。

艾尔菲.科恩说:“父母给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应该得到的礼物。”我们生下了孩子,只是给了他/她生命,把他/她放在了生命旅程的入口,我们还要用爱护持这他走向成熟。

二、什么是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如何表现呢?

给他最好的。

吃穿温饱,已经不是现在的父母担心的问题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最有营养、最健康、最安全的。

发展兴趣爱好,只要是娃感兴趣的,或者我们想娃感兴趣的,都上。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主持、表演、体育、艺术……技多不压身呀!

带娃旅游,走出家门,野外的、省外的、国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最重要的学习成绩,焦点中的焦点。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能想的办法我们都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期中期末出成绩,家长的心情指数以分数的高低为绝对参照,小升初、中考、高考,我滴神……想想都怕怕呀!

满满的爱啊,我们的责任多么的重大,唯恐有半点懈怠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加之社会新闻中经常曝光的极端事件,甲学生的跳楼、乙学生厌学、丙学生殴打老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中的冲突,我们又开始质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

虽然我们丝毫不质疑对孩子的爱,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自认为付出的是爱,那孩子收到的是不是爱?我们自认为给予孩子的是支持、是激励,那孩子翻译理解的是不是支持激励?我们想指引孩子要走的那条路,是不是孩子自己想要选择的路?

在这本书里,科恩花了大量的笔墨从各个方面阐述什么是“有条件的爱”,甚至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表扬也没能幸免于难,而是被批驳得体无完肤,读书笔记.因为表扬也是控制手段。科恩还详细分析了养育为什么不能以培养孩子“听话”为目的,被迫“听话”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付出什么样的人生代价。

总的来说,科恩的观点是:有条件的爱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受我们的控制,但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造成很多问题,而无条件的爱则着眼长远,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独立、自信、品行端正、敢于担当的人。

三、什么是无条件养育

书中,科恩首先邀请父母来看有一个根源的问题“我们想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源就是方向。根源找到了,方向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我们想好了我们要去到的目的地,并坚定向着这个方向迈进,途中的艰难困苦或许就不那么容易让我们迷茫和焦虑。

无条件养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孩子为本,看到孩子这个人的存在,看到他或她的感受和需求,才能陪伴他或她更好的地长成他或她自己。

(一)无条件的爱:因为孩子本身而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接受和爱他们。反思我们对孩子的言行是否会被孩子解读成了有条件的爱“你只有……我才是爱你的。”

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当无条件的爱和真诚的热情永远在场时,“干得好”是多余的,当他们缺席时,“干得好”则根本无效。当我们觉得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可以简单的说出我们所看到的,并允许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去感觉,而不是告诉他们如何去感觉。

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最有效(且破坏性最小)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爱上他正在做的事,不那么关注他获得了(或可能获得)多大的成功,帮助他对任务本身抱以更多的兴趣。

(二)让孩子选择

我们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小卒”,经历自主感很重要。自主感的长期受挫会让人恼怒,沮丧甚至是生病。

人生道路需要做抉择的时候太多,我们多希望他能够在选择面前游刃有余。“孩子学习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高明的家长会从倾听开始,与孩子保持高度互动的同时,积极主动的支持孩子发展自己做决定的能力,丰富他们的自主感,与他们共同思考如何协商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个过程,会为孩子社交、道德和心智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

(三)透过孩子的视角

走出自己的视角,思考别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人类最不同寻常的能力之一。帮助孩子提高换位思考的能力,就帮助孩子打开了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窗户。

同样,作为家长要想孩子能够换位思考,首先,我们要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把孩子看做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立观点的个体。换到孩子的位子上来思考:一能帮助我们看到事情的真相;二能让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是更有耐心;三是树立榜样。

当然,理论总是能够把事情描述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我们最不容易换位思考的时候却是最需要我们做换位思考。

经由孩子的养育,我们更多地看清自己,理解自己、成长自己,互为馈赠--或许是最美好、最温情的画面。

用科恩为父母们总结出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原则结尾,即时时问自己: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真正的兴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