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中国味话题作文(中国味道作文800字以上)

中国味话题作文(中国味道作文8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2-11-25 16:23:18
中国味话题作文(中国味道作文800字以上)

中国味话题作文【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饭,是胃的必需品,味道则是精神的安慰剂。人们靠山吃山,临水吃水,每个当地人总有一种属于自己家乡独特的美味,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

很多人说,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它的外表越是平淡无奇。但苏州山塘街的海棠糕不同,还未品尝,光看外表内心便涌动起一股浪漫的情怀。海棠糕往往以海棠花做模子,下面是雪白色的糕块,上面表层是紫酱色,花花绿绿的糖丝点缀其上。小心捧在手心,仿佛捧着一件精心制作出来的艺术品。轻轻咬一口,豆沙馅软糯无比,细细品之,又能尝出来果仁的味道。再咂么几口,又有芝麻的香味。仿佛是一口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更有趣的是,海棠花那温和美丽的形象常常闯入你的心里,让你对手中的海棠糕更加爱惜不已。

山塘街是传承苏州传统小吃的街道之一。其中粉墙黛瓦、石砖小路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随风飘荡的酒家黄旗,令我不禁想到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大大小小的小吃店铺点缀其中,还有那铮铮淙淙评弹和咿咿呀呀昆曲的声音间或传来,让人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苏州古城的韵味中。

海棠糕香飘数里,人们一闻到香味便开始有所躁动,脚下的步子果断快了些,这正所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呐。对于当地老食客来说,大而静美的店蕴含的不一定是苏州的真味,那些隐蔽的小小可爱的木质推车才是家乡味道的独特载体。

卖主往往是一位老大爷,干净的手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而脸上却满是春光。他一边用苏州话大声吆喝着,一边用刀细细地分割着大块白色的方体糕块。他的每一刀都很均匀,每一刀都有着暖香白雾的伴奏。迫不及待地尝一口,松软可口,又甜又滑,但不油腻,随之而来的是一道暖流流遍全身,令人回味无穷。其实不光喝酒会醉,吃海棠糕也会有种与世同醉之感,仿佛眼前所有东西都模糊了尖锐的棱角,变得分外美丽起来。

很遗憾,这是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只能通过记忆来回味这种味道。

现在,洋快餐和各种国外菜让本地小吃淹没在了美食海洋中。现在的人们几乎都用汉堡、比萨、日本料理替代了它,洋味道更让他们觉得自己时尚。

偶然又去了次山塘街,发现那里变化天翻地覆。房子装饰得更热闹了,嘈杂的音乐声代替了淳朴的吆喝声,传统苏面馆成了星巴克,黄色酒旗也为数不多……更令我难过的是,那打着“地道苏州传统小吃”标语的海棠糕店,虽然海棠糕样子更为精致,更好看,但我却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吃完后只觉得有点空虚,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消失不见了。老山塘街已成为了我的过去,我的怀念。

其实,与其说这是时代的进步,不如说是传承的忘却。海棠糕,不仅仅单纯是海棠糕,它更是一种童年的美好回忆,苏州文化的传承,这是什么美食都无可取代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在大肆引进他乡美食时,能否问自己一句,是否忘却了自己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又是三月杏花春雨江南,走进小巷子中,特别希望能再次听到卖海棠糕的吆喝声,再次闻到海棠糕的味道……

中国味话题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渭南,这里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只是一些粗茶淡饭,但却令人回味!

我小时候在陕化出生,因此最爱的是陕化“旋面”。旋面在下锅之前,像一把干了的煎饼条;下锅之后,它的水分就顿时充满整个面条。煮上大约十分钟,那面变软了,如果是小孩吃,就还要多煮一会。出锅后,先舀一勺辣子,为这份面送上点睛之笔,而那一勺大油更是重中之重,它会让整份面油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把韭菜是这份面的极品搭配。上桌后,先不急,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汤,这下你就可以细细品味地道的陕化“旋面”。

杂粮煎饼,更是我喜爱的美食之一。做煎饼的人动作娴熟,那就像是一门艺。师傅从桶里舀出一勺和好的面,放到煎盘上用刮板一刮,薄薄的一层就形成了,多余的面直接再刮回桶里。在面饼未成熟前撒上一把香菜、一包萝卜咸菜,用刮板刮均匀,顺手一个鸡蛋再打上去,然后翻面,让煎饼两面均匀受热,把生菜也在一旁煎一下,软软的,绿绿的,一看都食欲大增。再把煎好的生菜铺到煎饼上,最后刷上一把秘制酱料,加一大勺辣子,咬一口,那味道难以表达!

家乡的柿子饼,也是曾经让我为之着迷的美食。在柿子成熟后,剥开皮,那金黄色的柿肉便流露出来,大厨们就使出十八般武艺:搓、打、压、捏、炸、抛、揉、煎、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津津有味。最后裹上一层糖霜,放进油锅煎至两面金黄,那香甜的味道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触动着你的味蕾。师傅用牛皮纸包裹好递给你,吃起来外焦里嫩,甜甜糯糯的,值得回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味道是独特的,值得我一辈子品尝!

中国味话题作文【三】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