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读书让我痴迷作文750字)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读书让我痴迷作文750字)

更新时间:2023-11-26 04:42:16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读书让我痴迷作文750字)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一】

我非常喜欢课外阅读,因为它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

我的课外书很多,如《一千零一夜》、《科学家的故事》等,但我觉得“写给小读者”这一套系列丛书给我带来得快乐最大,其中《快乐精灵》这本书讲了一个叫罗小卜的同学把快乐丢了,他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找回了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美德花园》讲了美德花园里住的50位品德高尚的仙子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梦想风暴》讲了梦想女神点石成金的法宝,只要拥有这些法宝,你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给理想插上翅膀,成为一个梦想成真的人。《比糖果都甜蜜》这本书讲了二十九个棒棒糖的神奇魔法,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够比糖果都甜蜜,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套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使我享受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同时,教我如何做一个时常快乐的人、有远大理想的人、品德高尚的人、被人喜爱的人。并且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像这样好的书读多了,写起作文来,还会犯愁吗?唐代诗人杜甫小时候读书,反复朗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后来才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我想如果我能像他一样用心读书,也一定会写出许许多多的佳作,那才是最大的快乐。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二】

常常听说有热心的名家,为年轻人开列必读的书目。若是立志做学术研究,有些资料确是必须涉猎;但若仅仅是阅读,很难说有哪一部作品忽略不得。阅读是私密和个性化的,名家心目中的经典,只是名家身上的名牌服装,精美是一定的,但不是谁穿上都合身。

好书的阅读需有长久的耐心。流行书刊读着省时省力,但它是用来消遣的,只适宜在旅行或等人的间歇翻看。这种读物着意卖弄新奇情节和机巧文字,虽然能给人小小的快乐,甚至还包涵着点经不起推敲的小哲理,但它顶多能算作一杯提神的清茶,不喝也罢。一本好书中,情节和文字不过是精致的道具,如果光顾对道具喊好,不去体悟道具背后的'深长意味,实在是对好书的辜负。阅读,应该像世故的人判断陌生人的品质,在表象外下大工夫。很多书除了需要细心的阅读,还需要不浅的阅历,经遇过坎坷波折,见识了世态人情,才易懂书中甘苦。这就如同喝酒,总得有些酒量,才能品出酒的种种妙处,若是没点酒量就去强喝,入口全是辛辣不说,醉过之后可能见酒都喊头疼。有作家就曾说过,许多英国人终身不读莎士比亚,是因为在幼年就被老师强迫着背莎剧。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等待着有人打开它,细细揣摩它的骨肉,体察它的细枝末节,感知它的体温、呼吸它的特殊气息,并隐约地认识写书的那个人。某个作者的书读多了,对这个人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对身边朋友的了解。如果读到了百读不厌的书,还对作者怀有莫名的好感,那就是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书。明白了喜欢谁写的书,就值得去买这个人的全部作品,尤其是要买到这个人的传记,另外还可以搜集关于这个人和作品的评价。这样,就把一位朋友完完整整地请进了书房,成为永远养目养心的宝贝。

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是很重要的收获。读书人为书耗费了大块时间和大把精力,如果连这点收获都没有,那就像一个人结交了一辈子朋友,到最后找不到一个知己一样令人沮丧。只是,知心朋友是互相沟通和接近的,而喜欢的书却总是躲在书堆里,默默地等着读书人去慢慢寻找。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题记

结识于她,是在那簇簇群花之中。公园中,花朵们争相开放着,互不相让,都想映入人们的眼帘。开满了一路。唯独她,不争不抢,静静地立着,静静地开放着,静静地等待着。在那姹紫嫣红中,我看到了净白的她,她那独特的气息,让我忍不住向前。在那嫩黄的花蕊旁绽放着如小瓷勺般的花瓣,她在向我微笑。在她的身旁,还点缀着如蒲扇般的荷叶,恰逢雨后初停,那荷叶上还残留着些许小水珠,停留在荷叶上,如玉盘上托着几颗白珍珠。她与景相融合,痴痴地望着她,她也望着我。忘了时间……

记忆中的那片荷花,是如此的美丽。

再次与她相遇,是在文学中,杨万里曾说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不正与我看到的那片莲一样吗?品味着,感受着作者当时的心情,眼前又仿佛浮现出那片美好的景象,望着那首诗,那幅插图,心飞湖上。

真正痴迷于莲,是在《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正是莲所具有的形象——永远直挺,不会像他人一样,盲目追求,而她,永不屈污。她不染污泥的表面,正如那些不与世俗合污的君子一样,正直,清廉。我想,就和我看到的那片莲花一样,不和其他花相互比美,而是静静地开放着,用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也就是这种默默无闻的精神,吸引着我,让我痴迷于她,钟情于她。

周敦颐,这个“独爱莲者”。那份清正的品质,不和世俗相比,却又心系天下的志趣,就如莲花一般。莲花的美吸引着我,也让我对莲花心生敬意,学习莲花的正直,做像莲花一样的人。

即使岁月褪色,不变的仍是对莲花的痴迷。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四】

书是人类的老师,也是一位你想见就见的朋友。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享受,那么会读书便是一种乐趣。享受这种乐趣是幸福。

莎士比亚以前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显然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当生活失去阳光,当鸟儿失去翅膀,那宇宙将会黯然失色,世界将不再精彩……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甚至对书爱不释手,我这么爱读书,为什么却没有进步呢?这个问题一向困扰着我。妈妈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囵吞枣。读书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着坚实的步伐攀登高峰。书,必须要从中获取自我不明白的新知识才能算是读了一本新书。读书并不是轻描淡写地看看书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体会到这本书中每个字的好处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让自我也融入故事情节中,就好像透过文字,身临其境看到了故事。读书不但要思考、体会和想象,还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脑海中,在写文章时能够随时应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厌倦地读一本书,只有每读一遍才会发现新的资料,才会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有效地读书才能让你增长知识,感到快乐。于是我改掉了囫囵呑枣的坏习惯。

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是因为文章中伟大的父爱让我深深地感动,怀着百感交集的情绪把文章读完。文章中父亲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脑海中浮现,虽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却是高大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儿子;虽然自我体态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车站爬上月台替儿子买橘子……我不觉沉浸在真挚的亲情中……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文章中作者对他父亲背影的深刻描述却使我记忆犹新。

读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体会是——知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它不仅仅丰富了我的大脑,还增长了我的见识。

如果读书是一条快乐的河,那么我愿做一叶舟,飘向未知的远方……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五】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3)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筛选提取重要信息。可以通过找中心句、过渡来概括主要内容。第④段、第⑥段是过渡段,从中可以提取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1)地质条件;(2)暴雨或强降雨;(3)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

2.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先判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

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参考答案】列数字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3.第②段“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一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语言的品析能力。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应注意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左右、几乎、一般、大约、绝大部分、基本上、个别等。先解释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或分析其作用),再结合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要点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参考答案】“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如此,但不排除个别情况,更加切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 】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2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说明语言的品析能力。通读文章,能理清行文思路,看出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找出过渡性的词、句、段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要抓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及文中的描写性文字等来品析。

【参考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生动

5.在利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3分)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阅读科技作品,应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潜在信息,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参考答案】示例: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长期细致地观察或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反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比较、缜密的分析,需要我们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宿旨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阅读痴迷作文800字【六】

一天,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奶奶有事情不在家,剩我一个人在家。妈妈帮我做好了饭,烧了两个菜,并叮嘱我:“中午的时候把饭盛出来自己吃啊!”说完她就上班去了。我心里暗想,哦,对了,我的那本书《康熙大帝》还没有读完呢,嘿,赶快去读吧。

正当我读到精彩部分,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来“叮叮叮,叮叮叮。”我慢吞吞地走到电话机旁,拿起话机就听见话机里妈妈的声音。“妞,作业做完了吗?已经十点多了呢。”哦,对了,都十点多了,我才想起作业还没有做完呢。于是,我回答说:“嗯,作业还剩一点数学题,马上就好。”说完,我挂掉电话,心里想:我还是先做作业吧,省得老妈回来我又要唉批了。不对,《康熙大帝》马上就看完了,不要紧的。不行,先做作业,不,先看书,不成……唉,算了,就看一会儿,就一会儿,好,就这样!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咕,咕”我的肚子叫了起来。一看时间,奇怪,“怎么已经一点半了?”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光顾着看书了,还没有吃饭呐!我这才咽了口唾沫,好像把所有智慧都吞下去了,慢步走出房门,来到厨房,把插电饭煲的插头拔掉,打开电饭煲,把饭盛出来。

这时,奶奶回来了,她一进门,看到我刚要吃饭,不解地问:“你怎么才吃饭呀?”我老实地回答:“我看书看得太久,忘记吃饭了,现在才想起来!”

我爱看书,我爱阅读!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