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外国世界名著作文(外国名著印象最深的人物作文)

外国世界名著作文(外国名著印象最深的人物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20 09:50:43
外国世界名著作文(外国名著印象最深的人物作文)

外国世界名著作文【一】

《格列佛游记》这是一篇寓言小说,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于72年写的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作者借船医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四次航海中的奇异经历,通过这种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现实。

第一章节讲述了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

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末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本书中反映了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

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8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格列佛每到一个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闻目睹,无奇不有。作者对待每一种情节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读起来妙趣横生。

外国世界名著作文【二】

今天我读了《格列佛游记》的第一,二,三,四章。第一章是《遭遇海盗》由于无法拒绝船长的邀请,格列佛开始了第三次外出航海,不幸的是途中被海盗劫走。最后格列佛被流放到了一个小岛上,就这样来到了勒皮他。第二章是《飞岛概况》被接道飞岛上的格列佛受到招待,了解到了勒皮他人的性格和脾气。格列佛学习了他们的语言,对他们的学术也有了了解第三章是巜勒皮他人的天文成就》格列佛知道了飞岛能上升下降的原理,不得不承认勒皮他人在天文学上取得了伟大的进展。他们的国王也会用飞岛来镇压叛乱。第四章是《巴尔尼巴比之旅》在格列佛的请求下,国王批准他离开勒皮他,送格列佛到巴尔尼巴比。格列佛到了巴尔尼巴比的首都,一位贵族殷勤的接待了格列佛,在他的劝说下,我去参加了科学院。

读了这些文章,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动脑筋,认真思考,乐观地对待问题,也许更容易让我们走出困境。

今天我读了《格列弗游记》第三卷的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参观科学院》格列佛得到了许可,就去参观伟大的拉格多科学院。在科学院,格列弗了解到了教授们所研究的学术。后来,格列佛提出了很多建议,幸运的是被采纳了。

第六章是《游历格勒大锥》格列弗游记离开了拉格多,到达马尔当纳达。由于当时没有便船可搭,便到格勒大锥做了一次短途航行。当地长官热情地招待了格列佛,并且应格列佛的要求让他看到了他想看到的人。第七章是《拉格奈格王国之行》格列佛又回到了马尔当纳达,读书笔记。后来就乘船到拉格奈格王国去。不幸的是,格列佛又被逮捕,之后被押解到朝廷。第二天,格列佛被引见,幸而国王对于臣民非常宽大,格列佛才没有受什么苦。格列佛非常喜欢拉格奈格人民,他们礼貌慷慨,待人客气。格列弗了解到了“斯特鲁布鲁格”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并且就这件事跟一些著名人士谈论。

第八章《辗转回国》游历得差不多了,格列佛也该离开拉格奈格了,这时正好赶上了到日本的船。在日本稍作停留后格列佛就乘荷兰船到了阿姆斯特丹,然后辗转回到英国。读了这几章我明白了科学不是空想,我们应时刻学习探索,追求真理,用事实说话的道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下次我会讲《格列佛游记》第四卷的第一、二、三、四章,再见。

外国世界名著作文【三】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学生活五十年》中写到:“《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正如巴金所说,《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他对高家旧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

在我看来,《家》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在书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全书用他的视角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家》的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此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当时刚刚辞世的大哥李尧枚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的眼光去评判他,潦潦几句的概括却从细微处刻划出高老太爷的形象。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浇灌、照射下生长。他们不象现在的我们,有着一层温室的护罩,他们直接面对着变幻莫测的风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们弯延伸展的努力与永不妥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