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人生告白作文(告白作文全文)

人生告白作文(告白作文全文)

更新时间:2024-06-14 11:50:50
人生告白作文(告白作文全文)

人生告白作文【一】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人生告白作文【二】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念是成就真正的自己,一念却是终结自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幸的是,《无声告白》所选择的是“地狱”。压抑沉重的几小时里,跟随着莉迪亚的,展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自底层家庭备受种族歧视的华裔父亲,来自单亲家庭想要突破性别歧视有所成的母亲,莉迪亚认为唯一理解她的却同样没有朋友内向的哥哥,一直不被关注到敏感安静的妹妹。

谁造成莉迪亚的亡呢(自)?正是以爱的名义,“谋”了她的至亲之人。可是,又怪罪不起,在随后的每个人成长背景描述之中,父母兄妹每一个又都是可悲之人。获得终身教授、娶了白人妻子、儿女乖巧优秀的父亲,终究是没有祝福没有朋友在那个年代受歧视的中国人,他的自卑造成了寄厚望与女儿莉迪亚有更多的朋友;为了爱情放弃梦想的母亲更自然而然的将成为医生的梦移架到莉迪亚身上;父母以爱的名义始终未曾真正了解她的内心;而唯一和她相同处境的哥哥,却因为父母的爱、关注永远在莉迪亚身上,即使他优秀到通过哈佛的申请,父母也只因莉迪亚的考试不及格而忽视他,他想逃离,离开这个让他感受不到温暖的家,可是对莉迪亚而言,哥哥的“背叛”是她最后的稻草折了;妹妹则是个永远的小透明,她敏感懂事,隐藏许多大人的秘密。

也许很多人会痛心原生家庭,但这个小家庭,无非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结尾并不那么黑暗,在无奈过后,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不完美的结尾,毕竟父母间是有爱的,他们是相互理解的.,哥哥最后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小妹,相信他们永远都是怀念着莉迪亚的。

人生不就是这样,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公平,学会承担,学会克服,学会改变。

人生告白作文【三】

最后一章是哭着看完的。

抛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和“按图索骥的人生不会那么顺利”,我想谈谈这个家庭。

我同情玛丽琳,但也只有同情。我觉得她并不是为了与众不同而去追求詹姆斯的,而是一见钟情吧,而且在后来她也是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同时在自己丈夫出轨后表现出来的沉稳从容与智慧令我刮目,她痴情——“哪怕只是为了生下莉迪亚,我也会嫁给你一百次,甚至一千次,你不必为此自责”,她选择了原谅。我觉得她是那个最累的人了。

相反,詹姆斯——一个虚荣,没有安全感的黄种人,他所想要的呢?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拼命想融入集体的种种行为令我鄙视(但从他小时候留下的阴影来看我又十分同情他)。而且一有困难就寻找别的女人当作发泄的出口也着实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莉迪亚是这个家庭的牺牲品,她自的源头是母亲出走,她害怕随时都可能缺失的母爱,所以母亲说什么她都会顺从(如果不是这种恐惧感,莉迪亚完全可以大声反抗“我讨厌物理生物化学我讨厌当医生”,妈妈也不会误以为她对这方面一直是感兴趣的)。

内斯就比较幸运了,谁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呢,在不被父母关注的情况下生活着,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一直坚持着,如果说唯一的一丝丝缺憾,可能就是缺少父母的一点点关心和对妹妹深深的无能为力吧。

汉娜是那么招人怜爱,这个家庭却不肯给她留出一丁点的关心留意与疼爱,不过看结局,希望她能被温柔以待吧。

希望每个家庭的幸福都不要那么脆弱,希望家人之间都能够坦诚相待,多交流,多倾诉。

人生告白作文【四】

白人母亲因为怀孕未完成学业,未能如愿成为孜孜以求的医生。哈佛毕业的华裔父亲事业发展也未必尽如人意。母亲在有两个孩子后曾想再度追求自己的梦现离家出走,但最终又因发现怀孕而回归家庭,之后将自己女医生之梦,寄望于长女身上,一心希望莉迪亚成为医生,来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家庭闭塞,没有社交,没有朋友,过度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又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

而当莉迪亚的哥哥终于熬到了可以去大学,他如出笼的鸟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这成了压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我是为了你好,但不幸的是,你对我的好,都是你以为的好,不是我需要的好。爱就变成深重的心理暴力,让人窒息压抑。因为爱,所以恨。

每个人都有成为父母的权利,然而成为一名成功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做父母,是责任,是学问,是艺术。若盲然而无知地进入这个神圣领地,又将一个无辜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则有可能是一场人生的劫难。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又想起身边的一些案例:

有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寄予厚望,严格要求,曾经成绩优秀,又考上名校,但上大学后遇到发展瓶颈,又遭受学业、恋爱各种打击,得了精神分裂症,只得退学被父母养在家中。

有这样一个男孩,因为父母离异,他每次谈女友都还顺顺当当当,但当谈婚论嫁时,就分手,因为他潜意识中总觉得自己也会像父母一样离婚的,所以迟迟不愿踏入婚姻殿堂。

有这样一个女孩,因为父母离异被抛弃,幸得好心人收养。女孩天资聪颍,学习优异,考上大学,工作顺利。但抑郁症却一直伴随,几度想自。

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出生贫寒,于是商海搏击,捞金无数。女孩中学即被送出国留学,后因为婚恋、工作屡屡受挫,在异国自未遂。劝其回国,她说不想回去,父母除了给钱,什么都没有。后症实这女孩得了狂燥型抑郁症,经常将家中的东西悉数砸烂,父母来看望却被打得头破流。

有这样一个女孩,姐姐太过优秀,在学校、在父母眼里都被树为标杆,妹妹就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中,陷入压抑的心理状态长期不能自拔。

想想,人有时候是不是非常愚昧无知?甚至非常自私自我?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曾经得不到的东西但又十分渴望的东西,却未曾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别人又真正需要什么?若是成人,已有足够的辨识与心理承受能力,但换作自己年幼的孩子到底因之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与苦痛?

尽管这本《无声告白》是一本阅读体验并不算愉快的书,但为人父母确实都应该来读读此书,对照检查反思一下,是否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心态,甚至做着同样的行为,而书中的悲剧在现实中是极有可能会发生的。

末了,又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困苦于父母常常吵架,夜自习归来都不想回家,而是留恋于家中附近的荷塘,沉醉于月影婆娑,荷叶翩跹,大自然的美好让我忘却世间的繁扰,想像着自己必定会有远大美好的前程可以脱离这个家庭。如今再回首,想着父母当年一定不知道年少的孩子是如何内心忧伤与挣扎,以及是如何努力地寻求自我救赎与突破。庆幸,那些年我依然顽强而努力地生活着,而且至今还活得好好的!

人生告白作文【五】

在我开始的现在,我并不知道我会说什么,而只是练习去表达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是因为我在看书时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动文字,虽然看得眼睛疼,不过却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时刻也加快了阅读速度。

莉迪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整本书的迷之所在。从开头写她的失踪、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间从她的父母的结合开始写起,写他们认识之前的身份、写他们相遇的经历,也写他们结合的美好,当然更多的还有他们婚后生活的惯性,这是一种迪莉娅的父母带自他们各自家庭的思维惯性。当这种惯性在现实的现实生活中经受考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也由于他们的不自知,又将这种状态呈现给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成了莉迪亚对这对可怜父母最大的爱,她不断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却也在不断地消耗着自己,用一种父母期待的样子活着,而不是真正莉迪亚的样子活着。

重压之下的迪莉娅叛逆了,她坐上了淘气小子杰克的车,却没想到从这个别人眼中最不堪的人身上得到了做真正自己的力量。当她面对一个那样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的时候,终于轻松了,她要做自己,因此她回到那个失落自己的地方,想要重新开始,却没想到,那里既是她的开始,也是她的结束

莉迪亚的对这个家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她的彻底摧毁了父母炽烈的期望,但他们不能再依靠莉迪亚来实现他们心中的愿望时,他们都失去了生活的重心,爸爸和年轻的助教有关系,借此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苦闷;妈妈则是借着愤怒来发泄内心对无法实现生活梦想的痛苦。

哥哥则是因为妹妹的开始留心最后和妹妹在一起的杰克,才了解了杰克心中的秘密……唯有一直不受重视也不受“迫害”的小妹汉娜保持着孩子的天性,感觉到了人们内心的苦痛与挣扎,用默默守候、陪伴、倾听来安抚这些受伤的大人和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故事在最后的揭晓谜底和父母的和好、哥哥的平静中结束。

掩卷长思,书最一开始的那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摆脱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成为我们自己”,一句看似如此简单的话,往往却需要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换来。是别人给与我们的太过沉重,还是我们太过软弱,因为爱而软弱,因为怕而软弱?

周六晚上那期的奇葩说讨论的话题是“我们该不该向父母出柜”,也就是向我们的父母承认,要做我们自己。高晓松在最后的陈词时说,这个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同性恋,甚至是脸大、腿粗都是,但这个社会也是因为如此也激发出人们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不要因为不同而自卑,那些相同的人里也有很多王八蛋。

在那个现场,最不同、最勇敢的就是蔡康永和金星了,他们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变性人。他们都是同行业的精英,他们都非常坚强……他们都做了自己。

说到这里就又想到蒋勋里不断提到的“自我的完成”,最常提到的就是竹林七贤,相同的是都在挣脱那个时代对“不同”人的束缚,说重些就是别人眼中的“异类”。

通过那些成功的完成了自己,让自己从沉默的螺旋底端转动到上面来的那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即他们的力量源泉,书籍!

这段日子的读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书籍真的.会铸就人的肉和灵魂,改变一个人,给人以力量,导向人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路途。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