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写下雪作文的结尾100个字)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写下雪作文的结尾100个字)

更新时间:2024-06-02 15:13:35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写下雪作文的结尾100个字)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一】

星期三上午,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我注意到外面飘下纷纷的白絮。咦?这白末是什么啊。很快外面就传来\"下雪啦!下雪啦!\"的喊声。同学们都坐不住了,两眼直沟沟的盯向窗外。老师很不高兴地又讲了十分钟,终于下课啦!

我急匆匆地冲出教室,俯视白茫茫的操场,心里不停地欢呼着:啊,这是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期待以久的雪花,真欢迎你呀!

这时,很多班也陆续下课了。他们欢叫着奔出教室,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我来到操场,伸手去接飘落的雪花,没想到,这哪里是什么雪花,分明是雪粒儿!它像冰晶,像砂糖,轻盈飞舞。不一会儿,我的衣服上沾了不少雪花,一抖它们就调皮的掉下来。仰望天空,纯白的飞雪和天穹掩映在一起,浑然难辩。

雪越下越大,刚才还是\"撒盐空中差可拟,\"现在又变成了\"未若柳絮应风起。\"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一片无边无际白茫茫的天幕。白雪遮盖了树木,越积越厚,很多同学玩起了打雪仗,冰冷的白雪洋溢着我们的欢乐。我也抓了几把雪,捏成个雪球,和大家嬉戏。而一些女生被\"雪球炸弹\"欺负得真是可怜,她们寡不敌众,落慌而逃。呵呵!师兄们手下留情啊!

一阵寒风吹来,树枝一颤一颤的,像一位披了一条白纱巾的少女在随风起舞。花坛里,已经叶枯花落的花草,又开满了朵朵白花。操场上像铺了一层巨大无比的地毯。我把脚轻轻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身后留下两行弯弯曲曲的脚印。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二】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眺,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可能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20世纪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2、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4分)

3、文末说“像骆驼这样‘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4分)

参考答案

1、 A C(B文中的对比不是为了“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了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E作者的感情基调“悲”而非“壮”。)

2、(1)因为那两只骆驼在动物园里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动物比起来,它们处境不堪,显得十分可怜,值得同情。

(2)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引起自己无限感慨;

3、表达了作者对骆驼被迫退出世界舞台的无奈、失落(惆怅或痛苦)、不平和自嘲。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三】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a.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

b.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海不》,科学的说明了海不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

列图表、引用说明。

b、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在文章开头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4、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b.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c.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这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在原句中表示什么意思。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

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

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11、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不光是在训练理解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

三、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四、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照应开头。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四】

“下雪了,下雪了!”一位同学喊着跑进了教室。下雪了!?我带着好奇飞奔出了教室,趴在三楼教室的走廊护栏上。啊!果真下起了小雪。看着雪花稀稀疏疏、零零星星地在空中慢悠悠地飘舞,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正在这时,一阵上课铃声无情地把我推到了教室。整个一节课,我都心不在焉,一直想着教室外面那洁白可爱的雪花,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哪!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终于盼到了下课铃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奔出教室。哇!教学楼走廊的护栏上围满了人,大家唧唧咋咋地谈论着今冬的.第一场雪,个个显得兴奋无比。雪花在天空中随风翩翩起舞,宛如一只只俏皮的粉蝶在逗小朋友玩。我看着调皮的小雪花,忍不住伸手去捉。明明抓住了,可手一伸,雪花魔术般地不见了,手上只有晶莹的小水滴。

中午放学时,正是雪下得最猛的时候。大雪像鹅毛漫天飞舞,簌簌飘落,非常壮观。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在雪姑娘的怀抱中尽情奔跑。雪姑娘不住地亲吻我的脸,凉凉的,舒服极了!看着雪姑娘在空中洋洋洒洒地向大地抛撒雪花,我多么羡慕她啊!我真想飞到天空陪雪姑娘一起玩散花游戏。

渐渐地,雪停了,太阳出来了,可爱的雪花不见了,没有留下我期盼的白皑皑的雪景,真让我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多么想变成一个魔法师,让这场雪一直下个不停,让可爱的雪花永远陪在我的身边。

关于下雪的说明文作文题目【五】

早上,我刚醒来,穿好衣服、裤子、袜子,叫妈妈和妹妹起床。然后我去洗脸刷牙。等我做完这一切的\'时候,拉开窗帘,发现外面居然下雪了。“雪!”我惊喜的呐喊,听到我的欢呼一向喜欢赖床的妈妈和妹妹看见了窗外飞舞的雪花,飞快的穿好衣服、然后洗脸刷牙。

我们到楼下去吃完早饭,出去等雪堆积成雪堆,我们计划好了去堆雪人打雪仗……

我捏了一个圆圆的球瞄准了妹妹,趁机向她扔去。她一时不备,被我打了个正着。她气鼓鼓地去向妈妈告状。妈妈的心情显得特别的好,没有偏袒妹妹,对她说:“哥哥打你,你就去打回来不就好了吗?真笨!”妹妹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也去捏了一个雪球。居然比我刚才的那个球大好几倍,她真的是属于有仇必报型的啊……我一分心,妹妹就趁机把球向我砸了过来。我头一低,险险地躲过……暗呼:幸好幸好。妹妹的攻击又一波到来,我们两个玩的不亦乐乎……

太阳渐渐的出来了,我看到雪在太阳的照射下渐渐地融化……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堆好了雪人,我们安装好了雪人的鼻子、眼睛、还有嘴巴和手。还缺什么呢?对了!还缺围巾!雪人也会冷的啊,何况太阳出来了,她会融化掉,会更加需要围巾。我把我自己的围巾解下来,轻轻的披在他的脖子上。在心里轻轻的对自己说:“雪人公主、早安!”最后的最后,我还让妈妈给雪人拍了照片。

这个有雪的早晨可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