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电视上的广告变多了的作文(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的研究报告作文)

电视上的广告变多了的作文(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的研究报告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0 03:57:29
电视上的广告变多了的作文(广告牌上的错别字的研究报告作文)

电视上的广告变多了的作文【一】

如今的社会,信息已经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只要有了信息,人人都是万事通。可有些人,借助信息平台,播出一系列烦人的垃圾广告。

今天是星期天,终于破例可以看电视了。看着节目预告:今天有我最喜欢看的《智勇大冲关》呀!我迫不及待的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疯了似的换到湖南卫视。哇!有历届冠军“超人”挑战啊!而且到了最后关键的灌篮了!只要进球了,就能刷新旧的记录,获得奖品!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步步高音乐手机”的.广告冲了进来!我急坏了,真想让广告快点结束。没想到过了五分钟,广告还没结束。就算湖南卫视收视率高,也不能放这么多广告呀!我气坏了。扔掉遥控器,出去玩了。

我来到新华书店,刚要准备进去看书,一个很矮的人笑呵呵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大摞传单——看来又是广告。只见他拿出一张递给我,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舞蹈培训班。他还啰嗦个没完:“小朋友,只要你让亲友来报名参加这个,拨打电话xxxxxxx,就可以得到一份精美的奖品呢!”我一听,心里十分生气,真是的,我是个男的,学舞蹈干什么。再说了,到时候你能记得我是不是那个人吗?我敷衍地答应了一句,准备看书。可他还你按住我不放,非让我一定同意。看看手表:糟了,来这里都半小时了,还不能看书。我一气之下,扔下传单开溜了。

回家后,一个电话打来,我以为是我的同学,毫不犹豫地接了电话。“你家人失眠吗?xx公司为您推荐一套新产品,包您睡得香……”可恶,又是广告,真是冤家路窄。我狠狠地回了一句: “你才失眠呢!”使劲一扣电话,坐在沙发上,呼呼地直喘粗气……

哼,这些可恶的广告。

电视上的广告变多了的作文【二】

这只是一部广告,一部公益广告,一条一分多钟的广告....

修理自行车的摊位,两鬓斑白的聋哑人爸爸,绿色的大草坪,西洋乐器小提琴,显然两种格调的搭配,主人公开头说,想拥有一个更好的爸爸,因为自己的爸爸是聋哑人,而且只是一个修自行车的,而自己,认为自己活在孤独的世界里,没有人倾听她,没有人理解她,爸爸也听不到自己的琴声,可是,爸爸是在用心倾听她的音乐,也在很努力的读懂她,给她最美好的生活...后来,主人公要去外地上学了,自己坐在大巴车上,看着倒车镜里面的爸爸,依然骑着那破旧的自行车...她突然失声痛哭,往事历历在目...小时候,爸爸就拉着她的小手...在草坪上练琴,爸爸说:“即使有一天,他说那么也听不见了....也会永远记得我的琴声"

演出的舞台上,爸爸在台下很努力的听着,很努力的侧着耳朵....

广告的最后,有一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结束的....

这样的广告能够深入人心,打动观众,也可以给观众一种触动...用心传播,传播爱....

短短的几分钟,也让我们的心灵好好的洗涤一番,如今,太多人的家庭观念,亲情观念都比较薄弱,这样的镜头与画面,我想,就像一剂强心针,也告诉我们,时间不是流水,而是低效的显影剂,让过去的画面越来越清晰...

某一天,你发现爸爸看电视要把音量调到很大,有一天,你发现爸爸发鬓白发越来越多,有一天,你发现你了解的事情,爸爸已经不了解了,有一天,你发现,父亲会像一个小孩子了,无论你说什么不再像他年轻的时候对你吆五喝六,辩驳,你就也要一方天一样为他撑起整个天空。。。

爱自己,爱生活,更那我们的亲人!

电视上的广告变多了的作文【三】

前几天《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批评也到达一个高峰,讲故事太多而美食镜头偏少仍是批评的主要声音,此外,有批评片中河南妈妈做的上海红烧肉不正宗的,有批评片子三观不正的……《舌尖上的中国2》经受着下一季还要不要拍的严峻考验。

就《家常》全片来看,这集作品在整体上问题不大,节目秉承“故事与美食齐飞”的思路没变,以饮食为切入点,探讨家庭亲情、家庭秩序等,也合情合理,比如开篇讲述65岁赵小有一家的山村劳居生活,就比较自然大气,从耕种、收获到加工、烹饪,再到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一顿午餐,这个环节的故事算是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融入了食物中。

争议最大的环节,发生于河南妈妈身上,当然,她也是通过食物来传递对女儿的情感,一份红烧肉,当中包含母亲对女儿的殷切期待。这个环节有个镜头值得注意,女儿走进了演奏厅,拿起中提琴成为整个演奏活动的主角,这个镜头带有强烈的设计感,暗示观众女儿没有辜负母亲和全家人众望,最终会成为提琴演奏大师,而这个“辉煌成果”的源头之一,离不开要提到母亲的红烧肉。

上海红烧肉味道究竟什么样?烹制过程如何?这都不是问题,解说词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每家的.红烧肉味道是不尽相同的。但将女儿的成功,归结于母亲的红烧肉乃至于她的牺牲(在这段故事里,红烧肉已脱离食物本身,成为一种象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再者,节目还叙述到,为了女儿能成才,母亲五年没有见丈夫,老人病危也没有回家看一次,被批“三观不正”并非无中生有。

类似这段故事中的妈妈,在中国家庭中还有许多,为了孩子的一个爱好,或者设想的一个远大未来,全家人倾其所有,放弃家庭团聚的快乐,只为理想达成,若是孩子争气,将又会是一个传播四海的故事,但要知道,不是所有愿望能得偿所愿,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背负这样的巨大压力,这位妈妈完全可以选择让孩子更独立地去面对她的未来,而不是被简单的“成功学”绑架。

这个本应出现于家庭伦理节目中的故事,出现在了美食节目中,且主导了这集节目的价值观,是一个遗憾,《舌尖上的中国2》不应肩负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尤其是鼓励带有虚伪色彩的“成功学”,如果说此前它讲述的故事还算贴切的话,那么单论这段故事,它已经跑了题,只能说创作者在选择这个故事时打了盹,于众多美食中炖出了一锅变味的菜。

好的美食节目需要贴切的故事为辅佐,如果葱姜蒜花椒等辅料一样,好故事会让美食更加有味道,但故事不能成为一档美食纪录片的主要“食材”,喧宾夺主的做法不仅会让第一季节目培养出的观众不满,还会让新增观众对后期的节目丧失观看欲。单单讲美食也好,在美食中融入故事也好,都别忘记“纯粹”二字,丢失了“纯粹”,如同最可口的饭菜失去缥缈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