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介绍陕北音乐民俗文化的作文)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介绍陕北音乐民俗文化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3 18:41:49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介绍陕北音乐民俗文化的作文)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一】

今天,20XX年10月29日,对于别的同学来说,仍是一如既往:依旧是朗朗的读书声以及刷刷的写字声。而此时,你会发现学校的教学楼有其中的两层空无一人、寂寥无声。那是因为我们将向快乐的旅程—非遗园出发。随着一声出发令下,一支五年级大军“身向遗园那畔行”。今天对我来说更加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因为这是我首次脱离母巢只身行动,并且老妈终于给我自由花钱了,虽然钱不多,但仍看出老妈对我的关爱。

当我迈到车上的第一步时,就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天开始啦!随着发动机的轰鸣,车轮缓缓的转动,征程开启了。

在路上,听着导游流利的介绍,我心急如焚,恨不得直接飞去目的地,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见证奇迹的一刻到了,非遗园这座文化圣坛,我来了!

下了车,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切都如此完美:洁白无瑕的云悠然自得地闲逛,瑟瑟的秋风迎面飘来,井然有序的园区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一处清澈又宁静的水池旁。突然,一阵美妙婉转的音乐打破了宁静,悠美的旋律在我们的耳边盘旋,同学们的双眸亮了,千姿百态的喷泉映入我们的眼帘,它们神龙摆尾,惊蛇狂舞,周围的池水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轻如飞燕,众星拱月般围绕着中间的喷泉,而这些喷泉更是在池水的衬托下轻歌曼舞,翩然天上,美轮美奂。从远处看,它们有时像空中炫舞的仙子,有时像蜻蜓点水的忍者,有时像细若光滑的手掌……每滴水掉落在池里,都给同学们带来一股股活力与动力。

赏完音乐喷泉后,导游又带着我们来到了大型赛场。这可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争锋,而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争霸。首先是斗鸡,两只鸡上场,它们俩看起来似乎都久经沙场,双眼都虎视眈眈,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首先黑方给了白方一个下马威,打了白方一个趔趄,而白方也不甘示弱,奋起抵抗,双方进入巅峰对决。随后又看了赛狗、赛马,尤其是那些英姿飒爽的马儿,一出场就气势汹汹,气吞山河。比赛时,它们红的颈毛随风飘逸,矫健强壮的身体使它奔逸绝尘,势如破竹,风驰云卷。

到了中午,我们也饥肠辘辘了,以健步如飞般的速度冲如了食堂,可我们大都愁眉苦脸的走出来,因为那里面的饭菜简直难以下咽,不过与同学在一起用餐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吃完饭后,我们相继参观了军事博物馆与马戏团:歼15战斗机装备先进,速度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坦克无坚不摧,航母气势盛大……我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军事基地之中。马戏团的动物们,个个妙趣横生,兴趣盎然,笨拙迟钝的行动力夹杂着滑稽可笑的表演,不时地让我们捧腹大笑、开心无极限。

玩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经意间,我们就要离开这儿了。走到门前,洁白的云朵已被黄昏的落日映得泛起了红晕,凉爽的秋风也转化成了冰冷的晚风。再次迈上大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天到此为止,明天将重返旧时代。

今天,在非遗园我们不仅拥有了欢乐,同时还获得了同学之间的友情以及无尽的知识。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二】

我们到学校,车已经在学校门口等了。我们上了车开始了旅程。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的油菜花,美丽极了,好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啊!

到达目的地——非遗园。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水上喷泉,那喷泉有时变成一朵小花,有时又像撞击在一起的滚滚波涛……真是美极了!我还看见了一只毛毛虫,把我和高宇燕吓得魂飞魄散,最后是吴俊杰和杨文豪帮我们解了围。

我们去的第二个地方是马戏团。马戏团的演员可真了不起,他们有的能在旋转的圆球上跳绳,有的在一根竖立的.很高的钢管上任意攀爬而且还做着许多高难度的动作。那惊人的表演,使我们发出惊人的尖叫。最让我们开心的是小丑的,首先是他的装化的就很好玩:大大的眼睛、红红的鼻子、圆圆的脸蛋、肥肥的裤子,尖尖的鞋,看着就开心。其次是他的表演,那滑稽的动作、俏皮的表情看了更让人开心。

我们最后去的是赛马场,那里不仅有赛马,而且还有羊、狗等其它小动物。我喜欢的那只狗赢了,可是我喜欢的那匹马没有赢,有点小遗憾。

看完了这些,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令人流连忘返的非遗园。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三】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居住风格。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修房建屋不像辽阔的草原所营造的毡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广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别致阁楼,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势、因陋就简挖掘窑洞了。

陕北人习惯于修窑洞、居住窑洞。这种习惯究竟起于何朝何代,迄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以我猜测,先祖们从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走出来,从大树冠中迁下来,来到这千山万壑的深山中,便开始寻找安营扎寨、遮风避雨、繁衍生息的场所了。可以想象,那时的生产力和劳动技能极其低下,山里条件十分艰苦,营造一个居住的地方实属不易!他们苦思冥想,终于在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山崖前豁然开朗。于是就在经过亿万年堆积起来的不软不硬的黄土残塬断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样子掘洞而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的建筑类型形式多样。由最初的黄土、焦土窑洞发展到接口石窑、接口砖窑和生墩石窑、生墩砖窑,乃至里方外拱的仿真窑洞了。当然,土窑洞虽然简陋,但挖起来容易,省工省钱,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穷苦人无奈所为;光景稍好一点的庄户人家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头或烧制的青砖在土窑洞的窑面砌上一层,再压上遮雨的青石板窑檐,名曰接口窑洞;光景上好的人家便纯粹用石料或砖块仿照土窑洞的形式,修筑成窑洞,号称生墩石窑或生墩砖窑,这种窑洞既坚固耐用,又宽敞明亮,曾引来多少穷苦人家的羡慕和梦想!

陕北窑洞不论哪种类型,普遍都留有窗户。窗户有大有小,有半圆也有正方,以半圆窗户居多。圆窗下根据门的所在位置,在门口边配有对称的小方窗或小单窗。门窗一般采用的是当地适生的杨树、榆树、柳树等上等木料,经过木匠精心加工制作成方格子窗户,爱好的庄户人家,还让技艺高超的匠人,将窗棂子套成美观的图案,做成的窗户在靠窑里的一面糊上白麻纸,一方面起到遮挡风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气透光。

陕北非遗文化作文【四】

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都举行了?这次,我跟爸爸也去养养眼。

一路上,我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什么时候到?”这句话是我问的最多的了。

终于到了。但是,这里太大了,我们有没有地图,怎么办?没法子,只好跟着爸爸乱走。一路上,树木成荫,连成一片绿海;路边的花儿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啊!

走了好长一段路,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复古的大门前。“百家宴…..”看着这三个让人似懂非懂的大字,我不禁念了出来。“什么意思?”也许是好奇心在作怪,我拉着爸爸“闯”了进去。

刚走进去,我就闻到一大股食物的香味!“难不成这‘百家宴’是卖吃的?”我在心里自己问自己。

一路走来,我发现,这“百家宴”里的装修还是挺仿古的。有些墙还是一块一块砖砌成的,两块砖之间,偶尔还能看到一丁点儿砌墙用的乳白色凝胶。

百家宴里的美食令人不不暇接,吃都吃不过来。我生怕自己被美食缠住,就连忙叫爸爸走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非遗博览中心”。“咦,这怎么像是根雕”?我看到一幅全是用树根雕出来的书法作品,惊讶得不行。因为树根是利用一定的天然美的根材,在掌握传统根艺的基础上,按照我国传统书法的用笔方法和要求,创作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曲艺馆”。

这里展出的都是各个省的曲艺文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苏州评弹”。它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分的吴语地区,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

因为我的家乡在江苏和浙江,所以才对它特别有兴趣!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医药馆”。了解了“针灸”板块。

“针灸”是咱们中国独有的治疗疾病手段。“九针”也是古代九种针法的统称,同时出自于《黄帝内经》。

这次的非遗游玩让我感受至深,因为我在里面了解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精品,饱览了三江五岳的美食、特色和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在世界上传承,进步。能够让五千年的文明跃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