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10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10篇)

更新时间:2024-06-02 11:30:5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10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一】

已经忘记因为何种原因知道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第一遍草草阅读之后,仅仅为其巧妙的故事情节和构思感到惊叹。于是,开始了对它的第二遍阅读。总的说来,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它将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原本乏味的哲学讲的简洁而生动。它打破了哲学给人以脱离生活的印象,将哲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促使人们跳出日常的琐事改变思维方式用一颗好奇心而非经验来对生活的本质进行思考。

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探讨,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上校为了给女儿庆祝生日而写的一本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继而通过运用哲学的方法逃出了上校的摆布。小说中很多情节都安排的很巧妙,引人深思。例如,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艾伯特送给了苏菲一本书名字就叫苏菲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少校寄给他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在真正的世界里,苏菲的世界则是由它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为全世界青少年写的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而席德和少校也仅仅是书中的人物罢了。写到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女孩这个玩具,一个世界包含着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处世界的外面是否还有一个世界呢?是否我们也像席德和少校一样是另一本书中的人物而不自知?

这样的安排多少会有些让人产生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感慨,或许我们就像处在少校安排的故事下的那个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一样,尚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存在,是否真正自由。这也是有可能的事,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就不能轻易下论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唯一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有理性(就像2+3=5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若把世界比作一只兔子,刚出生时,我们处于兔毛的末梢,越长大便越像里端爬,越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缺乏好奇心,那么人们通常在兔毛最接近皮肤的那一端,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对其所处的世界全然无感。哲学便是帮助你往上爬的力,它使你抱有怀疑的态度及批判性地思维活着,它使你思考世界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科学也是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苏菲的世界中所介绍的各种历史观中我更相信的是直线式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而非循环上演,在不同时期所谓正确的事情在其他的时期并不一定就同样正确,在考虑问题时,通常需要将大背景包涵进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最终越来越接近兔毛的顶端,认清真正的世界。

在苏菲的世界中,讲祁克果的“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论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个阶段包括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世界中,是他自己的和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表明这个人处在“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道德阶段的特色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活在道德阶段开始在意事物的是非对错,而活在美感阶段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一个人至始至终活在道德阶段会变得过于严肃,如果一个人一直彻底的过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有的人因此而重新回到美感阶段而有的人进而跃升到宗教阶段。的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徘徊。我们不能断定哪种阶段最好,一直停留在美感阶段似乎有点享乐主义的嫌疑而道德阶段则颇具有完美主义的嫌疑,若始终苛刻地追求完美,将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也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你过于苛责,而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或许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找到平衡,便是绝大多数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在哲学老师和苏菲的对话中还穿插着对神话的产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宗教信仰及先当今流行的星座等问题的解释。总之,在缺乏哲学教育的今天,《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它可以引导我们更加透彻地看待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所处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二】

苏菲(Sophie在古希腊语中(Sophia有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关于智慧的童话故事。以一位哲学老师给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教授哲学课为线索,贯穿了西方哲学的源起、演变和发展。

最开始,阅读体验很平淡,就是一个叫苏菲的14岁小女孩马上就要过她的15岁生日,而她的父亲远在海外,突然她收到了匿名的函授哲学课程,开始教她从希腊-雅典的哲学萌芽开始学起哲学。读者马上就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爸爸想以哲学课作为女儿的生日礼物嘛,不管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古典唯物主义原子论,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主义,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分类法的看法都透着一股“朴素”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是通过这一段阅读,你会开始问自己,“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通俗的说,开始稍微严肃地考虑关于“三观”的问题了。

就在你觉得这剧情不过如此的时候,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了。苏菲发现有个叫席德的女孩也在跟他在同一天过生日,而席德的爸爸总是寄给她各种明信片,并坚持说她一定可以转交到席德的手上。而苏菲也开始遭遇各种超自然事件,例如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在朝自己同时眨两只眼睛,抑或是在梦中拿到的席德的黄金十字架醒来后还握在自己的手上。这一段的哲学课也进入中世纪阶段,神学家背景的哲学家希望通过哲学方法印证上帝的存在。整个故事被盖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时不时还透出一丝诡异的色彩。

接着,苏菲的哲学课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时的哲学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相信理性,被称为理性主义,代表者是笛卡尔,他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怀疑一切我们已得到的经验,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是具有理性的,要通过理性来检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强调我思故我在。一个相信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等人,认为人的心灵是空白的,而思维是心灵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强调所见即所得,超出经验范畴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的,因而是无意义的。与此同时,席德的父亲开始展现各种“神迹”,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乐,比如一夜之内将明信片从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过狗向席德说生日快乐等等。就在周围的事物愈发向着非理性反经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终于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们是作为生日礼物被席德爸爸“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这时场景切换,一个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一个讲义册,里面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的故事。

在“文学作品”这个真相大白之后,故事分成了两条线。苏菲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开始通过各种魔幻主义的方法学习现代哲学,而席德则开始通过读苏菲的故事学习哲学。后续的内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这个记录人类思考世界的发展史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人物发现自己是被“写”出来的创意才是本书的精髓。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读着苏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实也是个文学人物。可是,读着苏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们,又是什么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三】

是否曾经想过,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儿?

我只知道,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思考过。可能不只是我,几乎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

这本《苏菲的世界》,带着主人公苏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时,引领读者进入了哲学殿堂。让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哲学是什么?我想,可能,哲学就是认识自己,不一样的自己。

合上这本书,回忆起带给我感触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许,我们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写的一本小说罢了,连我们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证明。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这种观点,让我觉得与“庄周梦蝶”相类似。到底是周公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周公?在处于“毛皮深处”的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这样的一个思考,却让我犯迷糊,让我感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类似的种。种,这不禁让我用最初的目光重新打量起这个世界。马为什么叫“马”?鸟儿为什么会拥有翅膀?难道只有人才会有思想吗?……

《苏菲的世界》——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亦是哲学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未知、探索的世界让读者恍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在兔毛深处躺了那么多年……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作文题目【四】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无论是从叙述手法,主题内容,还是教育意义与我之前看的有很大不同。

它所讲的是一门我之前从未接触的学科——哲学,它将哲学迄今为止的起源与发展都做了概述,并在这之中穿插了苏菲紧张悬疑的故事,避免了平铺直叙枯燥与乏味。这本书并没有将所教的内容条例般的列出来,正相反,但你看完时甚至会觉得有些不知所云,而当你回过头去思考,才会猛然发现它的内容是如此庞大。

原本是一名普通学生的苏菲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使她从平凡日常生活中惊醒,开始在艾伯特那里学习哲学。后来她发现自己与她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少校虚构的,并与艾伯特一起在宴会上逃脱。略带科幻的故事,却能引起深刻的思考。也许,我们只是一直完成着父母的命令;也许,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梦想;也许,我们只是组成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一个卑微齿轮;也许,我们从未存在过……

即使世界的真相我们难以想象,但这依旧不妨碍我们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因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成为了平凡大众中最独特的一个,却只是逃避了责任,成了一个可怜的自我主义,伪自由主义者。生命最后都只会通向一个终点,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我们应该用尽所有的能力与才干去创造,而不是逃避。因为“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自己的生命。”

即使我们满是“虚假”,也要尽力活出“真实”的自我。也许,在平静的夏夜里,小船的绳子便会突然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