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学会拒绝作文500字初中)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学会拒绝作文500字初中)

更新时间:2024-05-14 17:14:23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学会拒绝作文500字初中)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一】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

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决定\",无法改变。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爱迪生在找到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之前,尝试过一千六百种材料,而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只是知道了这一千六百种材料不能做灯丝而已。\"这是安迪生赋予失败的意义。一千六百次的失败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变世界。失败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赋予这样的意义,是否会让人更加坚强?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二】

为什么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同样的生活,有人觉得幸福感很强,而有的人觉得并不那么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有人能淡定从容,而有的人却失了分寸呢?决定我们现在的究竟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还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呢?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由别人赋予,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作者整本书用到的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认为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现状。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完全相反,弗洛伊德会认为我们的经历、原生家庭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重大影响,被称为“原因论”,而阿德勒却否定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比如,一个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他会认为这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环境所决定的,而阿德勒会否定这个说法,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他想达到不和人交往这个目的,故而捏造出这个症状。他不想和人交往,因为他害怕在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够,不能和他人相处好,怕别人嘲笑,怕被人伤害,因此就出现社交恐惧症,他就可以给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找借口,由于害怕和别人交往,所以处理不好,这就保存了体面。现在聊聊我读这本书的启发。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一、我们不幸的来源

作者认为我们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

脸红恐惧症、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等的出现,都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呈现的症状。脸红恐惧症是为了给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找的借口;自卑感是觉得自己有欠缺,这种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对比而产生的,从而会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们通常产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对比中产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自卑情结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借口,比如,正因为我没有关系,所以不能升职加薪,因为A所以B这种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结的体现;优越情结也是在和人对比中产生,正是由于不自信,所以会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种优越性,就像有句话说的,越缺少什么才会越炫耀什么。这种种情绪的出现都离不开人际关系。

我们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二、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之中

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对过去赋予的意义。这一观念就像情绪ABC理论,事情发生是A,我们对它的认知是B,产生的感受是C,决定我们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们赋予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比如,同样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学生习惯差,或者故意和我们作对,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存在困难,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给耽搁了等,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释,就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所以,作者才会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主观世界中,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主观解释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体验。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源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即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这也是我们一生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我们所有的不幸就是来自于擅自干涉别人的课题。作者提到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马喝不喝水,是马的课题,我们不能干涉。比如,读书学习,这件事究竟是谁的课题呢?很明显是学生自己的课题,父母和老师都不能过多的干涉,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学生不愿学习,家长和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强迫学生学习,就会严重伤害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人际关系产生问题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实是由当事人决定,如果此时,有另外一个人总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冲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之间经常会关系紧张。如何区分一个课题是谁的课题呢?作者说关键看这个课题带来的后果由谁去承担,比如,不读书最后影响的是谁?当然是学生自身,那么这个课题就是学生的,我们不能干涉,但不意味着不管,我们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后到底学不学,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负责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说在行动上,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不干涉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认可的准备,做好自己的事,别人认不认可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干涉不了,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以免掉很多烦恼。有一本关于育儿方面的经典书籍《不管教的.勇气》,也就是详细区分父母和孩子的课题,从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养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烦恼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

四、题外话

阿德勒以及《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里到外都体现的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选择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来感觉非常亲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有不少类似的观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以前还看过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体现的也是这种理念,我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专心做好属于自己课题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活在此时此刻,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为自己而活,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传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三】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恰逢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讨论这本书,“‘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是本书封底上印的一句话。我想了想,可以从这句话的逆否命来做理解:如果你没有勇气去被别人讨厌,你就不自由。从书中所提“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自由是自己的课题,是否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别人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别人讨厌的风险,还是选择率真地表达自我、活出自己,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勇气。

阿德勒哲学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这并不是说人生没有意义,而是强调没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办法给出普适的定义。我们没办法将和平国家的孩子和战乱国家孩子的人生意义进行逐项比较,也没办法将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义去简单对比。比较没有意义,但人生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人生目标的描述,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行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两个维度,息息相关。

行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炼两种意识:(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先说自立。自立,对应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不通过他人来接纳自己。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常听到自己被夸的一个词:乖孩子。我们的文化里,总是以乖孩子为榜样。乖孩子,是被父母师长的认可喂养长大的\',乖的代价是听他们的话、顺从他们、不任性,乖的结果是被夸奖。乖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模式,听别人的,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然后渴望被别人夸奖。想自立,就要摆脱“乖”的束缚,要走自驱的一条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决定自己。不求着一路鲜花和掌声,只需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书中所说,勇敢地“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再说与社会和谐相处,对应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阿德勒哲学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如何避免人际关系的烦恼?阿德勒给的建议是“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他者信赖”,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与人之间信赖越深,关系越深,能感受到的与人交往的乐趣越深。当然,风险也越大,但是这个风险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论一样,好的策略是以信赖别人作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负了你的信赖,那么你可以选择终止这份信赖。

“他者贡献”,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贡献感。幸福是感是体会到在共同体中自己的位置。共同体可大可小,大到家国社会,小到公司家庭。贡献感甚至都不一定来自贡献本身。因为每个人衡量贡献的标准也不一样。但自己有了贡献感,就足以支撑自己。回顾我们一天的工作,有时只是做了一份报告,写了几页PPT,拷贝粘贴处理了一些数据,但是想想看,我们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产品某项目的一个环节,某笔交易的一个部分,最终也是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了价值。这样想,便产生了贡献感,晚上回顾起来,疲倦的身躯会流动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放一起聊聊。因为我们处在人际关系的大网中,脱离人际关系谈自立,没有意义。这里面我特别有收获的是“横向关系”和“课题分离”。

“横向关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药方。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是横向的关系,没有纵向的高低。自卑情节,正是基于“纵向关系”的意识。书中有一段描述特别打动我: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上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人与人之间,没有纵向的关系,无论成就大小,没有谁高谁一等,我们都在一个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长中,父亲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权威,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纵向关系”意识。在重要他人面前,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低。这也反映在工作当中。横向关系,给我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纵坐标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这会让我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强,比我赚的多,比我影响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会因为这些而自卑,也不会因此固步自封。

“课题分离”,是在人际关系矛盾中自我疏导的妙方。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你要识别自己的课题,不能让别人控制你的课题;你往往参与别人的课题,但你不能企图决定别人的课题。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长为孩子费劲心机,但孩子贪玩、不认真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家长容易因此非常烦恼。用“课题分离”的妙方来分析,家长为孩子费尽心机,为孩子创造一切好的条件,这是家长的课题。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烦恼来自于对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的有回报,但回报来自于孩子,你决定不了。从本质上说,你永远控制不了孩子的课题,越早想明白越轻松。古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是这个道理。你把马儿带到河边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强迫不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切实的努力方向,在行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意识。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横向关系,尝试课题分离。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四】

如果说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即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也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被讨厌的勇气初中500字作文【五】

在周末的一个晚上,心情不佳,因为在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学汤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几个小时,我向他吐诉最近生活不顺,烦事扰心的种种情况,他便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便是--《被讨厌的勇气》,他说看完这本书肯定会对我有所帮助,我已经很久没有认认真真读一些这种感觉类似于心灵鸡汤的书,可读完之后发现它并不是我想象的这样,它只是在讲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们常常很容易忽视了,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该书主要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论思想:所谓目的论就是事物的一切都与其原因无关,它关注的现在,是现在应该怎么去做,它是一种与先天论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它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适合做我们年轻人的航标。

书的内容首先分析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终的起因:人们通常自己下定决心\"不改变\",举个例子:一位年轻人他自卑,性格内向,对自己的容貌和学历都极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样,他都不愿意出门,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样的呢?是因为他自卑,不自信吗?不,正是因为他不愿意出门,不愿意接触他人,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导致了自卑,不自信。这里就牵扯到了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在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书中提到了人际纵向关系与人际横向关系,人际关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尽量的发展一些横向关系,即使你与他人之间可能存在纵向关系,那怎么去让人觉得是横向关系呢?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因为头发乱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宝宝知道后便帮她拿了一把梳子过来,有的妈妈便会对孩子说:\"你真棒,你最厉害了。\"这种夸赞方式就会给孩子觉得是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拿梳子这件事妈妈也会做,而且很轻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却对孩子这种类似较夸张的称赞,这就会给孩子产生一种纵向关系的感觉,如果把称赞改成:\"谢谢你了或者感谢宝宝帮妈妈拿梳子\"这种话语,便会存在一种横向关系,一种双方地位平等的感觉。

书的最后还讲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自己决定,追寻价值要从现在做起,要活在当下。我记得有一位日本马拉松队员在一次世界大赛上夺得了冠军,赛后记者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我每跑一段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跑到哪个路口,然后再跑到哪个路口,跑的过程我的目标不段地实现,这样我就觉得轻松多了,正如我们人生一样,不需要给自己定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然后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朝着这个小目标前进,这样便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自己人生的意义。

其实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内容我自己并没有认同,我觉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也没有提到。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要获得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要自己给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长,它并不是百米赛跑,它是一场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来走一走,喘口气,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从中感受到你的价值,感受到属于你的幸福。

谨以此文用来勉励自己,勉励正在奋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