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家乡的年味作文范文340字)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家乡的年味作文范文340字)

更新时间:2024-06-07 13:03:48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家乡的年味作文范文340字)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一】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年味是大红大红的春联;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压岁钱……在我看来,年味就是家乡那传统喜庆特色的食品——红团。

大年三十的前几天,家乡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扑面而来。家家户户开始蒸红团,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这一天,全家人围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有的长辈先用开水将上等的糯米粉和红色的食用色素混合好反复揉、和成面团,捏成薄饼状的皮;能干的主妇把绿豆或糯米做的馅做捏成一个团,轻轻地放在皮内慢慢包好;光溜溜的样子当然不好看,好奇的小孩子们把红团放进一个木制的模具里,用手轻轻地一压,各式各样吉祥的图案就上好了;主妇们赶紧搭手接过,在红团下面垫上一张剪好的艾叶;上蒸笼、大火蒸这重活得喊男人帮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享受热闹的美、新年的味。

红团的名字不仅吉祥,看相也非常好。蒸熟的红团上拱下平,呈球状,红艳艳、亮闪闪的样子讨人喜欢。上面还有精美的“纹身”,下面垫着深绿的艾叶。过年的供品中,家家必备一盘红团。远远望去如同一朵朵绽开的鲜花,让人赏心悦目。轻轻一吸,糯米掺和着艾叶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垂涎三尺。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品尝着。拿起一个红团,感觉又轻巧又松软。轻轻咬一口,薄薄的皮顿时开了,绿豆的味道立马扑鼻而来;再咬一口,松软的皮中有点柔韧的感觉。

咬一口红团,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溢满舌头,涌上心间。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二】

“新年到,穿新衣,带新帽……”一进入腊月,空气中就弥漫着年的气息。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了。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里,放鞭炮,收新年礼物,吃好吃的,看春节晚会……欢乐的事多的无以言表。欢乐的事这么多可留在我心中的年味确是那次“提灯笼”。去年春节前夕,我和妈妈去逛庙会买年货。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一家卖纸灯笼的商铺,妈妈看到这些纸灯笼高兴地说:“我们小时候就玩这些小物件”。妈妈的话点燃了我心中那蠢蠢欲动的小火苗,我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也买一盏纸灯笼吧!”于是我们就带着那盏漂亮的纸灯笼回家了。

年三十晚上,一吃过年夜饭,我就吵着让爸爸把我的纸灯笼点起来。叫上隔壁的小伙伴,提着灯笼到院子的广场上去玩了。这一路上我心里那个美呀,红红的小火苗在灯笼里跳动着,发出微弱的光映照着灯笼上的图案,灯笼缓缓的动着照着路,路都暖暖的。到了广场上,小伙伴也想提一会灯笼,可我又有点不愿意。

他一拿我一扯,蜡烛歪了,一下子就把灯笼点着了。我那跳动的小火苗,我那漂亮的灯笼一下子全没有了。我哭着跑回了家,妈妈听了之后,笑着对我说:“孩子,你都有长大一岁了,这点小事可不值得哭鼻子,妈妈小时候的灯笼也被烧过呢?过年可不行哭鼻子呦!”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哭了。

时间一转眼过去一年了,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一下就想到了这件事。提着灯笼寻找年味就是留在我心里最大的年味。标签:灯笼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三】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岁月轮回,四季流转,转眼间,街上琳琅满目的年货,熙攘的人群,门窗外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年渐渐拉开帷幕……

追忆从前热闹时光,儿时的年总是姗姗来迟,叫我们盼着手指,缠着妈妈问“妈妈,妈妈还有多长时间过年呀?”盼着新衣服,盼着压岁钱,盼着又长大一岁……

年终于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欢聚一堂,聊着,笑着,闹着,不知不觉中,桌上已经摆满了热腾腾的饭菜,香气扑鼻,一年比一年丰盛,但唯独不变的是那好几盘白白胖胖的饺子。在包饺子之前,母亲就已经把消毒的硬币准备好,包进饺子里,谁要是吃到就预示着来年财运好,我和哥哥总是抢着吃,最后都撑的肚子圆鼓鼓的。年夜饭后,爸爸和大伯他们在后院摆上一长条满地红,小心翼翼的把鞭炮点燃,然后撒腿就跑,眼前的世界蓦然炸开了,强光闪的睁不开眼,噼里啪啦的声音冲击的耳膜,但依就目不转睛。但近年为保护环境,禁止烟花炮竹禁止燃放,世界安静下来,年味也淡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发压岁钱了,我们家的习俗是每人都要说吉祥话,才可以拿到哟。春晚开始了,我们几个小辈的赶紧搬着板凳坐到电视机前面,长辈们,在后面边看边聊,而如今,大家看完前面几个节目就低头玩起了手机,似乎与世隔绝。年味究竟去哪了?

直到爷爷去世,哥哥们在外面成家立业,我们就再也没有一起过年,城里的年就显得枯燥乏味,小时候的年更让我记忆犹新,如今,早已光阴荏苒,物是人非。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渐渐褪去记忆中的那些热烈的,明媚的,令人期待的……如今,全家看场电影,拍张合照,一起贴春联,同样是定格幸福团圆。变化的是年的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感情慰籍。正所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四】

穿新衣,蒸馒头、贴对联、拜年——这些记录了我们祖先礼貌的一个个符号,不仅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胎记,更是每一个人记忆中的“年味”。这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进牛年春节,感受一下那赋予了现代情感、充满了书香情调的新“年味”。

也许受爸爸爱看书的影响,我这个“小书虫”有先天爱看书的遗传,然后每年大部分压岁钱都被我用来买书了,这不,大年初四,我已准备选购新学期的教铺资料了。

我来到南京新街口书城,店里红红的中国结和大灯笼衬托出浓浓的“年味”。书城内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为读者准备的座位已座无虚席,找不到位置的我只好站在书架前看书。一些“小书虫”干脆就席地而坐,地面虽然很冷,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看书的热情。

听旁边的工作人员说,今年春节每一天来书城的人都很多,早晨书城还没开门,然后就有不少孩子等着进场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小书虫”在书城一呆就是半天。等我精心挑选了几本自己喜欢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鲁宾逊漂流记》,结账的队伍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我惊喜地发现其中不少孩子是爸妈陪同来购书的,手里拿的是沉甸甸的新书。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书城暖暖情调的书香味!

大年初五,我和老爸、老妈一齐出游,首选景点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六朝烟雨——旧时的秦淮曾让那些文人墨客留念不已。

在石头城公园外秦淮河游船码头上,已经是人山人海,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码头上停靠8艘张灯结彩的画舫,聚光灯巨大的光束游移在水面上、游船上、岸上、灯影桨上一片辉煌。我迫不及待地用数码相机摄下一个个美丽的瞬间,处处是景、移步换景,最后连自己也融入了这个美丽的画卷中。

忘不了秦淮河上的万盏荷花灯竞艳的美妙夜景,忘不了精美的仿古“秦淮画舫”群众亮相的美丽瞬间,忘不了大人们喜笑颜开、小孩们欢欣鼓舞的激动场面——。

“嘭、嘭、嘭”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然后更是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新春的“年味”里融入了夜游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火药味!

当春节的脚步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依然深深的保留对亲人对朋友的祝福。然后新的一年,让我们在遐想的时候,感受春节的快乐;新的一年,让我们走向期望,感受春节美丽的梦幻;新的一年,让我们走向成功,更多的感受春节文化带给我们的新“年味”。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五】

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人们却感到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走,跟着杭州市濮家小学四(5)中队的喜气洋洋小队去千年古镇——塘栖,访民俗、寻年味。

一踏进广济桥边标有“古镇年味节”的大红“牌坊门楼”,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红灯笼。红红的灯笼,映红了人们的脸,瞧,我们站在这里合影,个个脸上喜气洋洋。

下了广济桥,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年货琳琅满目:汇昌米糕、粢毛肉圆、粽子、镬糍、梅花糕、臭豆腐……我们不仅大饱眼福,口福更是不浅。最吸引人的要数老火灶打年糕了。高高的老火灶上,炊烟袅袅,米香弥漫。用这个灶头蒸出来的年糕又黏又紧,咬在嘴里软而不松,有弹性却不粘牙,好吃得不得了。

刚出锅的米团,还冒着热气,一位爷爷挥着大木槌,不停地给米团翻身。

看着爷爷的动作这么轻盈、熟练,我们也手痒痒了,想试试。一拿,才知道大木槌是这么沉重,我们四个小伙子一起来也很费劲,爷爷太了不起了!

经过千锤万击的年糕到了案板上,爷爷把年糕搓成长长的椭圆形,用一根细绳将年糕切成了馒头状,太神奇了。

接下来开始捏年糕,爷爷先把年糕切出两块薄片,捏成圆形,黏在小方块的年糕上,用红颜料一抹,真没想到,爷爷那双粗糙的手,一转眼工夫竟能捏出如此好看的元宝。

我们队员们也来体验用细绳切年糕、动手捏年糕,跟着爷爷学做元宝。

爷爷还告诉我们,打年糕是中国古老的年俗,寓意着年年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古镇浓浓的年味,你感受到了吗?

寻家乡年味儿作文350字【六】

舌尖上的初一

不知不觉,小学已从笔尖上和里悄然离去,带走了生命的一抹亮色和一缕缕天真无知。在六年级过后的那个夏天,我们暂时放下了那对曾载着我们掠过三个年头的羽翼,好好的休息一阵。站在八月的尾巴,我走进了我的初中生活,初中特有的味道,强烈的刺激着我的味觉,忽地伸出舌头,触到了酸酸甜甜的滋味……

草莓味的初一

告别了同窗六载的同学们,告别了有些散漫的初中生活,新鲜亲切的环境,各具风采的老师,充满个性的同学,一波波的冲撞着我的眼帘,于是常常会有种酸酸的感觉,使得我禁不住的流泪,有些失落,有些胆怯,有时也会对自己胡来的多愁善感而哑然失笑。草莓,带着淡淡的酸味,如同我的初一生活.

榴莲味的初一

耳边响彻着老师的淳淳教导眼前闪过老师对我们苦口婆心相劝的画面,无形中,挥别一月的硝烟味,有从这个新的集体中弥漫开来,教学进程的一步步加快,老师的批评也愈加简单,于是在每天晚上,我又多了项新的功课——预习。眼看着窗外一道道明亮的灯光逐渐熄灭,低头望见几科尚未复习的书本,只有无奈的叹几口气,强打起精神来,继而又一次开始奋笔疾书。唉,榴莲,入口的苦涩让我难以下咽,正如我的初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