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爱心中国的作文(关于爱心的作文700字左右)

爱心中国的作文(关于爱心的作文7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6-06 18:35:25
爱心中国的作文(关于爱心的作文700字左右)

爱心中国的作文【一】

爱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心可以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当中,爱心无处不在。爱心也许只是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杯热开水,甚至是一张最不起眼的白纸。这一切都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生活中只要多一分爱心,就会多一分温暖。

面对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学会用爱心温暖他们,想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有了你的爱心的帮助,那人可能也会产生爱心,从而去帮助别人。长此以往,人人都将拥有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有首歌不就是这么唱的吗?

只要我们大家互相帮助,互敬互爱,一定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团结的民族!

爱心中国的作文【二】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中国的作文【三】

“如果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首歌,一段情,一种曲调,万千爱心。爱心,总是像那荷底的风声,触动人们最柔软的心窝。爱心,是那照彻苍穹的闪电,撼动整个大地的灵魂。

你或许很平凡,或许没有壮举,可只要拥有美丽的爱心,就可以成为最美。

爱心是道济天下、普度众生的力量。尽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艰难苦恨繁霜鬓”,他仍旧含泪记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他,一生坎坷,半世浮沉,却用他那心怀天下、关念众生的爱心温暖了十几世纪,千年不绝。那样一个苦难的人,却是整个封建时代少见的拥有一颗始终不变的爱心的人。我想,流传千古的,不仅是那名震中华的“三吏三别”,更是那令现代人都为之汗颜的爱心。

爱心是抵挡一切困难、全心全意为别人的勇气。德兰修女,一个瘦弱的女子,依靠爱心,用她那羸弱的肩膀温暖了全世界的穷人,也感动了我们这些永远不能企及的的凡人。曾身经百战的美国著名记者也对德兰修女的行为而惊叹不已。她抱着垂的病人,为他们歌唱;她为浑身溃烂的老人清理伤口,她始终微笑地面对苦难。面对世人的赞扬,她只是淡言:“我只不过是做上帝让我做的事罢了。”与她对待名利的淡然相比,更可贵的是她那颗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爱心。“德兰姆姆”,人们这样称呼她,他是那个时代最美的天使,因爱心而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举手投足之间,你就会成为天使”,卢梭如是说。爱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最美的容颜。

爱心,不该随着千里烟波的江流一篙独去,它应若那荷底的风声,时时吹拂我们的耳底,告诉我们每一步的方向。

爱心中国的作文【四】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淹没了中原地区的几座城市。如今灾情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但是这场劫难还没有完全结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许多人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即使自身的状况不是多么理想,仍旧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心意,甚至是大大超出人们预期的捐款、捐物。

可是,献爱心、做慈善不仅需要态度,还需要能力。有一些不专业的救援队去了现场反而是在添乱,而且还让更加专业的人员没有办法进入现场提供帮助。我们不知道那些不专业的人究竟有多少是真心实意与好心帮忙,因为有很多明星、名人都是把这种事情当成一种提高自身公信力与名誉的途径与手段,所以那些捐出来的钱也就成了自己的广告费。问题是他们可能已经忽视了献爱心的初衷是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公益事业的确可以带来荣誉和名誉,但是这些是副产品,而不是公益事业本身应该去追求的事情。

这次河南暴雨,我感动于灾难面前不知名人们的互帮互助,也有感于许多有担当的企业挺身而出,但是只有真实地提供援助,不求名利,才能让线上线下都充满爱。

爱心中国的作文【五】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它向我们描述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宽广,尽管有时母亲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训斥你,可是,如果你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来想的话,你就会发现她也是为了你好,如果不是因为教育你,她可能早就完成工作任务了。我有时也经常嫌麻烦而在自理方面依赖妈妈。记得几会,我吃完饭后桌子上自己吃剩的饭菜我连看都不看一眼便扭头就走,妈妈说:“以后,自己的饭菜碟碗要自己收拾。”我一听这话,极不情愿的应了一声,可现在想起这事,我羞愧难当。所以我们要多父母的心情,和他们成为朋友,俩人之间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爱心中国的作文【六】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爱心中国的作文【七】

点点滴滴的爱心与奉献,空灵成一篇爱的旋律,久久地回荡在城市的上空。

1999年12月,宁波市慈善总会开展了第一次“慈善一日捐”活动,市民捐款踊跃。12月6日,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收到了一封从百丈邮政局寄来的5万元汇款单,这也是当时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汇款单的落款是“顺其自然”,地址是“江东路一号”。大家试图寻找,却发现这个地址是虚假的。此后每年年底,“顺其自然”的汇款单总会如约而至。金额每年在增加,汇款单上的地址全是虚的,名字也从前五年不变的“顺其自然”为从这4个字中随意组合而来的名字:顺其,然其,顺顺年12月,市慈善总会第15次收到了“顺其自然”的汇款单,截至目前他(她)已经累计向市慈善总会捐款602万。出息之外,他(她)还直接向灾区捐款,向因重大病和遭遇不幸导致生活困难的人捐款,据不完全统计也有400多万元,累计捐款总额达1000多万元。

“顺其自然”究竟是谁?男士还是女士?集体还是个人?没有人知道。宁波见证过太多的感动,感受过太多让人泪湿的文字与画面,“顺其自然”十分顺其自然地让我们的心间洒满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温暖。“顺其自然”书写了大爱传奇,传承了民族精神,镌刻了奉献的力量,展现了城市的胸襟。“顺其自然”这原本四个普通的字眼,被这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宁波人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也许,他(她)只是一位平凡的老百姓,但他(她)心中有着对爱心的憧憬与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将爱心传递。也许,他(她)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但他(她)不骄不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让我们也将爱心顺其自然地传承下去,用并不花哨的文字或是自己的行动来装点宁波,也是对顺其自然,对所有爱心人士的一份回报。

假期里,班级里的同学也组织了许多的活动:爱心义卖,清凉送水……照片里,每一张笑容都那么灿烂,即使自己的力量很薄弱,但在为他人付出的同时,不只是帮助了他人,也是自己成长道路上小小的收获,爱心也会让自己的生活如同彩虹一般多彩。

让爱心顺其自然。

爱心中国的作文【八】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