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阅读是一场旅行作文600字)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阅读是一场旅行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4-03-20 22:19:35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阅读是一场旅行作文600字)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一】

“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读书与旅行都是逃离生活的方法,能够让灵魂在路上的方式,使自己与自己对话,得到片刻心灵休憩。另一本书《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位法国记者尝试隐居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大半年时间里他放弃了社交媒体,远离人类社会,带着大量的书籍、伏特加与雪茄蛰伏于此,时间无法静止,他却让时光无线延长。

“每一本书的存在,就意味着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并不是一位‘冒险者’,你只是一位‘追随者’。旅行与读书的关系极其微妙,读书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开始于你不自觉之处。”书的作者詹宏志先生就是一位无时无刻不在旅行的人,而且书籍总是不离身,他依照‘旅行指南’险些丧命于瑞士少女峰,他因为奸商会用古波斯语吟诵“奥玛开俨”的诗句而高价购买地毯,他在印度厨房里得以见证与品尝地道印度菜肴而欢呼雀跃,他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园触摸野兽天性,他在阿拉斯加的冰河泛孤舟顺流而下呼吸寒冬凛冽,他在恐怖袭击后的巴厘岛上望眼人间仙境,他在东京银座痴迷于小野二郎的寿司,也在伊斯坦布尔街头流连美味的羊头。如此绚丽的旅行简历看似在炫耀,实则只是一个普通旅人的游记而已,贵在真诚,文字不撒谎,看遍世界美景与尝过世界美食后,他这么说:“关于旅行的阅读,我们是从旅行结束后才真正开始的。在旅行之前,我们对旅行地的阅读是一种‘想象’;在旅行之际,我们对旅行的阅读是一种‘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后,或者‘一再完成’之后,才是我们真正对旅行地了解的开始。”

大三那年,我和学弟黑胖在告别丽江临行前,恰巧在客栈喝茶,当时自己随意拿起一本关于苏州园林的书,异常痴迷于里面关于水榭、亭台、光影的描写,还做了大量摘抄,如此如醉。后来两次去苏州的拙政园与沧浪亭,说不出的喜欢,那一刻感觉不过旧地重游而已。再后来读《浮生六记》,读到沈复与妻子沈芸曾在沧浪亭隐居时,欣喜溢于言表,仿佛所有我喜爱的东西冥冥之中自有关联一样,生命里第一次觉得“读书”与“旅行”无法分割,“一对何其古老的互照行动与观念”。书越读越多,路越行越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根本不需要掰扯两者关系,还是王潇那句话简单,“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让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我买到这本书是在詹宏志先生的分享会上,那晚回去的路上冠薇发来分手的微信,再后来我发现书扉页上的一段话,“献给王宣一(1955-2015),一位认真的作家、一位聪明的厨子、一位天生的美食家,以及一位热情体贴、大方慷慨的朋友。‘在这本书中的.每一场旅行,都有她低调而坚定的身影陪伴。’”原来这本书蕴含着詹先生对于逝去妻子的怀念,如今每次怀抱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异常温暖,它曾经在最合适的时候给予我最感动的慰藉。詹先生的豁达就如同他一辈子都在旅行一样,他与王女士的儿子詹朴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最终,永远都在身边的旅伴还是休息了,也许没有谁可以永远结伴同行,所有的旅行还是会回到独自一人。”一个人,也要好好旅行。

曾经在凤凰的某个酒吧门口有着这样一句话,“在喜欢你的时候,我就已经踏上了旅程。”如果说我已然踏上了旅程,但还没有遇见你,那《命中注定》这本书我得再多读一些日子啦!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二】

小鲤鱼和大鲶鱼

在一个美丽的大草塘里,住着一条小鲤鱼和一条大鲶鱼,大鲶鱼依仗着自已身大力大,常常欺负小鲤鱼,但小鲤鱼却从不和它计较。有一天傍晚,小鲤鱼在草塘里找吃的,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点食物。小鲤鱼叹了口气,想:大概今天要挨饿了。正当小鲤鱼扫兴的想回家时,忽然,前方有一点黑影,在水中荡来荡去。小鲤鱼迅速的游了过去,一看,呀!竟然是自己最爱吃的蚯蚓。小鲤鱼高兴极了,正想享用这美餐,这时一阵风吹来,在水波粼粼之中,有一条黑色的线影一闪而过。小鲤鱼心里一动,想到妈妈告诉它的话:找食物时一定要小心,当心人们下诱饵。正当小鲤鱼犹豫不决的时候,大鲶鱼正巧游了过来,看见了小鲤鱼跟前的蚯蚓,马上冲了过来。小鲤鱼一见大惊,忙用身体挡住了大鲶鱼的去路,说:不行,小心诱饵!大鲶鱼摆了摆它那长长的胡须说:滚开,小东西,你是怕我抢了你的食物吧!说完,用它那大大的尾巴的一扫,将小鲤鱼抛开,然后张开大嘴,一口就将蚯蚓吞进了肚里。结果可想而知,大鲶鱼被渔夫捉走了。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三】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大人的天性,在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看来“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疑问。她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每个孩子都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成人要遵循孩子的这种内在规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时引导。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会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时候,成人稍加引导鼓励,孩子就能对某项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练。但现在的家长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去帮忙,去帮孩子规划好自己认为好的课程或技能,将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实现。

记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说本来她没有很着急想让孩子报辅导班之类的,她觉得孩子还小,等稍微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之后再报,可是当她发现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学舞蹈,有的在学弹琴,有的在学打鼓等等,她就开始慌了,她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概问了孩子的兴趣之后草草报了一个家长选择最多的打鼓兴趣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因为来到这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极了,就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喜欢打鼓。妈妈开心极了,她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没过几个月,孩子的新鲜劲过了,妈妈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打鼓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了,孩子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节拍,跟不上节奏,找不到自我归属感,于是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她这才意识到她当初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实际去考察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该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去盲目的跟随主流给孩子报班或替孩子做决定,她后悔极了。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人特别奇怪,比如说一个坏人,让他去教大学,这个人的东西可能被大学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学生吸收;如果让他来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东西。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奶奶带着孩子天天跳广场舞,结果那个孩子跳的广场舞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看了后都不禁大笑。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议论孩子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学的口气、动作和老师一模一样。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孩子没那么的细心,不太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提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觉出老师的情绪,精神状态,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计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爱“汉堡”就走到我身边问:“木子老师,你肚子痛吗?揉一下就会不痛的。”说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帮我揉了起来,顿时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都反应出幼儿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儿童的环境。除了教具、教室环境的准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师的精神。在教学中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联结。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精神。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成长的一切,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爱”同我们掌握一门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照顾,对孩子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真正被爱的孩子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可见,爱孩子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条件和帮助。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大大小小的鱼在海里游来游去。大鱼身躯庞大,一张嘴就能吃到很多小生物,而小鱼长得很小,只好吃些大鱼不愿意吃的东西。

一天,一群大鱼和一群小鱼相遇了。大鱼嘲笑小鱼道:“你们才那么大一点儿,也配叫鱼吗?”小鱼说:“我们虽然小,可是也有鱼鳞、鱼鳍,也是真正的鱼。”

大鱼不屑地看了小鱼一眼,就转头游开了,一边游还一边叫道:“你们只有蚂蚁那么大,我看就叫蚂蚁鱼好了。”

正在这时,一张网撒到海里,网住了大鱼和小鱼。小鱼们一点儿也不惊慌,它们小小的身体轻易就能钻出鱼网,而大鱼们呢,这会儿却恨自己不能变成小鱼了。

狮口脱险

赵 玮

对危险的惧怕比危险本身更可怕。

人们常听说狮子吃掉野牛的故事,其实,在非洲大草原上,被野牛顶伤踢的狮子电是数不胜数。

在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头离群的野牛被四头狮子团团围住,眼看野牛就要丧生狮腹,突然,野牛一埋头,用两只犄角奋力往上一挑,一头狮子被挑了个四脚朝天。其他三头狮子见状,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野牛则撒开四蹄狂奔。狮子们不甘心,紧追不舍,但仅仅追了100米左右,便气喘吁吁地放弃了追赶,眼睁睁地看着野牛越跑越远。

为何四头狮子奈何不了一头野牛?事实上,对于身体庞大,力量惊人的野牛,狮子只能以多胜少,并且要智取――再小心地避开牛角和牛蹄,以免受伤。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狮子的奔跑速度虽快,但没有耐力,快速奔跑难以超过100米。善于长途跋涉的野牛则耐力非凡,只要野牛能连续奔跑超过100米,便可以逃出狮口。

那些于狮口的野牛,不是输给了狮子的力气和耐力,而是败在自己的胆怯上。面对狮子的围攻,有些野牛首先在心理上就胆怯了,被狮子咬上一口或者遭到狮子包围,便放弃了抵抗,成了狮子的美餐。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五】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不知为何,古人好像并不重视读书,这与现代人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在古代,特别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军人才是世界的主宰,谁的家伙硬,谁才会有话语权,甚至君临天下的帝王也不得不乖乖服从大元帅的命令,否则,难逃下台的.厄运。可怜那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愁绪,最后被人毒,带着满腔的悲愤与世长辞。后人会记得那些失败者吗?不会!只会记得那些用鲜做铺垫的丰功伟绩,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被踩在脚下的人早已被忘记,顶多留下几篇悲伤的给后人感慨罢了。这就是战争的年代,想要生存,那就要踏着敌人的尸体往上爬,没有情感,只有戮!只有利益!

现代人似乎的确是更文明了,读书好像成为了成功的必经之路。父母们整天往子女的耳朵里灌输他们所谓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书读好了,以后才会有出息,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讨一个好媳妇。若是当个官,就可以拥有权力,金钱,亲戚朋友也能跟着沾点儿光,那真是积了八辈子福了!”真是可笑,读书就是为了这些吗?读书难道不是应该为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吗?读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吗?转念微微一思索,父母们的这些看法还不是因为这吃人的社会么?在这现代化的都市中,有钱有权才有话语权,为了这个,许多人劳其一生地学习,连未成年人都被逼得走上了这条路,这与蛮荒社会有什么区别呢?甚至还不如!蛮荒社会充斥着残忍,腥。而当今社会却是人吃人的社会,阴谋,道德沦丧这些随处可见,孔孟之道早都被现代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可怜那些穷苦人民,被压迫竟不懂得反抗,只会说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屁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什么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道德却在一天天地沦丧?!为什么没有人敢站出来主持公道?!为什么敢怒不敢言?

有时候,披露事实的人总是被唾骂的,呵呵,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七】

我和秋姑娘一起去了果园,那里的葡萄成片的挂在那里,远远望去,成串的葡萄就像小珍珠一样在闪闪发光。果园里还有一个个成熟的小苹果,就像小孩子的笑脸,红彤彤的,再一看又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在向我们招手。

穿过果园我和秋姑娘又去了玉米地,那里的玉米好像穿了一件金黄金黄的外衣。一打开它的皮,一个个金灿灿的小牙齿露了出来,好玩极了。我们又去了高粱地,那里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歌唱。我们又去了向日葵地,向日葵里面的籽已经长出来了,它的身体被籽坠得沉甸甸的,秋风吹过,向日葵在向我们频频点头。

然后,我和秋姑娘又去了白杨树林里。秋姑娘拿着画笔把白杨树的叶子都涂成黄色的了。在树林里,我一抬头就能看到那湛蓝的天空,天空一碧如洗。在傍晚,我们才能看到几缕流云,那些流云在日落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红、一道绛紫,就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在这美丽的秋天,有了秋姑娘的帮助,我去了很多没去过的地方,我很喜欢秋天。

和读书与旅行有关的作文【八】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