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年俗文化作文简介)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年俗文化作文简介)

更新时间:2024-05-19 10:48:50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年俗文化作文简介)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一】

年,中国传统节日,每年春节来临的时候,要在家中把东西整得干干净净,还要在大门上贴对联,窗花等等,到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在天空展开,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朵朵花蕊瞬间星空如千万颗星星。

关于年的故事也有许多,我最最喜欢年怪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妙的传说:从前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村子里来一只怪物,据说它是“年怪”,两只眼睛亮晶晶的,全身火红的,还是在过年时出现的,直到有一天,村民忍不住,发现年怪怕烟花爆竹,大家就回家,放烟花,点爆竹,一片欢乐的笑声和那“噼噼啪啪”的烟火声终于吓走“年怪”。

过年时候还有许多讲究呢!如吃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后,每年都有那必不可少的春晚这“菜肴”。正月初一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拜年可分级别的,就像给长辈拜年要说一些关于身体健康的词语,给父母拜年要说一些有关事业上的词,我们小朋友们最最高兴的就是拿压岁钱,有它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二】

春风徐徐吹来,盛开在腊月的梅花已经屹立在雪中。当春风徐来的那一刻,他伸伸他的腰,抖起精神……原来它也在期盼春天的来到。

这个年多姿多彩,这个年有足的年味,这个年烟花漫天……

雪味,真巧!这个年有雪!

在风中飘飘洒洒,比星星还多,比棉花还白,比流星还美……屋顶上的烟囱,天线杆上的鸟影,远方的荷塘……一切都银装素裹,我的心灵回荡在雪白的世界里,只有被雪球打到才转过神来。

火药味,想必大家都清楚,火药味是很难闻的,可是怪癖的我往往觉得火药味很香,甚至是加油站的油烟味。当阵阵烟雾开始弥漫开来,把我们重重包围,烟雾好似吞噬我们一般……耳畔的爆竹声夹杂着火药味,我感觉到这个年有味儿……

餐味,夜,真宁静。耳边没有爆竹声,可是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的声音把我的听觉覆盖,我的耳朵好似失去听觉一般……桌上的丰盛的晚餐应有尽有。年糕、水饺、烤鸭、烧鸡……我真想窒息于这片空气之中。桌上的老老少少个个都不客气,一会儿工夫就把它吃个精光。啊!好香的餐味!

年味=餐味+雪味+火药味。这个年真给力。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三】

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人们却感到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走,跟着杭州市濮家小学四(5)中队的喜气洋洋小队去千年古镇——塘栖,访民俗、寻年味。

一踏进广济桥边标有“古镇年味节”的大红“牌坊门楼”,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红灯笼。红红的灯笼,映红了人们的脸,瞧,我们站在这里合影,个个脸上喜气洋洋。

下了广济桥,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年货琳琅满目:汇昌米糕、粢毛肉圆、粽子、镬糍、梅花糕、臭豆腐……我们不仅大饱眼福,口福更是不浅。最吸引人的要数老火灶打年糕了。高高的老火灶上,炊烟袅袅,米香弥漫。用这个灶头蒸出来的年糕又黏又紧,咬在嘴里软而不松,有弹性却不粘牙,好吃得不得了。

刚出锅的米团,还冒着热气,一位爷爷挥着大木槌,不停地给米团翻身。

看着爷爷的动作这么轻盈、熟练,我们也手痒痒了,想试试。一拿,才知道大木槌是这么沉重,我们四个小伙子一起来也很费劲,爷爷太了不起了!

经过千锤万击的年糕到了案板上,爷爷把年糕搓成长长的椭圆形,用一根细绳将年糕切成了馒头状,太神奇了。

接下来开始捏年糕,爷爷先把年糕切出两块薄片,捏成圆形,黏在小方块的年糕上,用红颜料一抹,真没想到,爷爷那双粗糙的手,一转眼工夫竟能捏出如此好看的元宝。

我们队员们也来体验用细绳切年糕、动手捏年糕,跟着爷爷学做元宝。

爷爷还告诉我们,打年糕是中国古老的年俗,寓意着年年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古镇浓浓的年味,你感受到了吗?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四】

年味是什么呢?年就是新年。

年味是什么呢?在人民的眼中,年味就是一家人吃饭团圆饭,大人们给小孩发压岁钱、放鞭炮、拜年等。

在我的记忆里,年味已经成很遥远的时候。

记得小时候,过年是一件十分热闹的事情。在过年前,我们一家人都会合力把家里的一切打扫干净,这么做都是因为要扫去坏的运气。之后,就会去商场进年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妈妈要去晒咸鱼干,妈妈都是买回来一大堆的黄鱼,用盐泡鱼,再加一大堆的香料下去涂抹,后就经常要拿出去晒一晒,就大公告成。之后我都会帮妈妈手去送些咸鱼给亲人们。每一次,闻到那咸咸的咸鱼就知道要过年,这就是年味。

过年前,还要得把家里打扮成“红堂堂”,当然就是要贴挥春。贴挥春时,先要选择一对漂亮又有意头的。然后把联放在桌子上,把糊在背上涂上对联。但贴对联是都要小心又要开心,因为嘴里要唱着新年的歌,一边要贴对联。瞧,贴对联是多么开心啊!

在家里,不必说奢求些高贵的玫瑰花,也不必说要放些高雅又气质的百合花,单是朴素清香的水仙花就能飘满整个屋子,春意融融。闻,清淡的味就像预说春节的热闹。

光阴似箭,昔日春节的热闹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似乎是一块白白的冰,在回忆里不知不觉地融化掉。

而回忆的年味是什么呢?回忆的年味就是咸咸的黄鱼味,是贴对联的唱歌声,是清淡而又朴素的水仙花味。

年俗介绍作文500字【五】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从老家给我邮寄来的食品包裹,里面装的是家乡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点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让我顿生思乡情,也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过年打糍粑的习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乡习俗。我的老家在湖北农村,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大人们忙年的\'情景。农历腊月到了,村子里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年猪,磨豆腐,打糍粑,烫豆折……过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产的,新鲜,营养,味道纯正,称得上绿色食品了。为过一个丰盛年,大人们在腊月间都很忙碌,从早忙到晚,和农忙时节差不多。这时候,小孩子们也来打打下手,为忙年出一把力。

我记得打糍粑的时间一般在农历腊月中旬左右。这段时间,农村开始有了过年的氛围,村子里没有闲人,炊烟几乎整日不绝,家家户户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个大石臼,村里只有一个,大人们就得商议一下谁家先谁家后,排一个大概时间表,一来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来各家各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浸泡大米。石臼,过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结实。这个时候被拿来作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尽其用,派上用场。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关键。我的家乡地处陕西省汉中盆地中部,这里四季分明,日照、光热、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各类优质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选用自家出产的上好糯米,用平时来担粮食的箩筐装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边,在水里淘洗得干干净净;担回来,倒在几个大的木盆里,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时间有定规,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处。有的人只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没有。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双特制长筷子将糯米扒拉平整,然后插几个“气孔”,盖上甑的盖子,把甑放到锅里,锅中上水,灶里添柴,点火开蒸。柴火有讲究,要文武结合,始用稻草燃料类的文火“热身”,继之以劈柴类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闻见了甑中糯米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那时节,天气阴沉,雪花飞扬。早有两三个互相帮忙的身强体健的壮劳力抬着石臼来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后面,怀抱几根打糍粑用的圆木棒。雪地里,留下他们深深浅浅的脚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刚用过,只需简单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里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开盖子,一位大力士将甑环抱起来,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个人一人一根木棒,开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捣”。他们围着石臼,边鼓捣边转着圈交换位置。打糍粑可是一个力气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气,有人脱掉棉衣只穿单衫,直到将熟糯米鼓捣成热糍粑,再也看不见米的踪迹。小孩子们看着闻着就嘴馋,叫着要尝一尝。就有人用洗干净的热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团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里。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个较大的簸箕,擦洗干净,里面撒一层细米粉。几个人用木棒将石臼里的糍粑搅成一团,合力举起,放置到簸箕里。用热毛巾将这团糍粑慢慢抚平,厚薄均匀,覆盖整个簸箕。让它凉几天后,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条切块,放在小缸小桶里,用清水浸起来。吃的时候,捞起来晾干,煎、煮、蒸、炸,都成!用优质纯正糯米打出来的糍粑品质佳,韧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时候,糍粑不仅自家人吃,还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简单、方便又实惠。过年了,来拜年的人挤满一屋,主人家在置办酒席待客前,每人先来一大碗猪腿莲藕煨汤,里面就有几块油煎过的金黄色的糍粑。这在当时,可是很加劲、很给力的招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