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对春节的见解和感悟作文(春节的经历和感受作文怎么写)

对春节的见解和感悟作文(春节的经历和感受作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4-01 23:58:26
对春节的见解和感悟作文(春节的经历和感受作文怎么写)

对春节的见解和感悟作文【一】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教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让自我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记硬背,毫无自我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我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教师的工作,要保证自我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进取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欢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对春节的见解和感悟作文【二】

胆震山河巨浪涌。

琴舟醉卧美人膝,

心梦当年零落红。

元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曰:“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后以“剑胆琴心”比喻刚柔相济,任侠儒雅。

宝剑锋利而刚猛,古琴典雅而温柔。有剑而无琴,剑不过是一件人武器;有琴而无剑,琴无非一声无奈叹息。剑与琴这一刚一柔的完美结合,形象诠释出百炼钢和绕指柔的张力与内蕴,既耐人寻味又令人神往。这种境界只存在于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江湖。

有云的地方,就有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那里有书生的漫声吟唱,有美人的回眸一笑,有游侠温柔的剑光,有隐士微熏的茶香,那里的人只是传说中一个过客,他们醉卧美人膝,醒掌人权,他们崇尚剑胆琴心,追求侠骨柔情,他们相信世上还有白头偕老的爱情,有相濡以沫的江湖。

不知有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年,曾经把酒言欢,歌唱过许多热豪情的壮语,可如今都已散落在烈酒穿肠后的街头。曾经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英雄豪杰,曾经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倾城美人俱已随风而逝,只在浩瀚无穷的历史长河里轻轻抹上了一撇痕迹。再也没有人心醉神迷,共听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也没有人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演绎图穷匕见的刺客传奇。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风华绝代的回眸一笑,弹指间,灰飞烟灭。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皎洁如昨的明月做着梦,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梦见另一个秋夜,一颗星的葬礼,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以及他的惊呼,她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一定有个这样的他,为了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也有个这样的她,为他蓄一片如云秀发,着一袭浅紫丝缎长衫,舞于夕阳曾照的那个深院,却不能舞去他眉边欲语还休的风霜。她是那样的浪漫,浪漫到苍白的地步,终于老于心碎。

曾看过一本书,书名叫《朝花夕拾》,书的内容早忘了,书名却令人惊心得久久萦怀,早晨开的花,黄昏就落在地上,要拾起来。生命多么短促,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我叹口气,从遐思中抬起头,看到漫天繁星,远处有流萤飞舞,轻轻推开窗,浅蓝色的夜随着一首悲凄的琴曲溢进窗来,仿佛一名幽幽的女子在含泪低唱,不知道她年轻的梦里,都有些什么样的曲折和反复,只是料定,曾有个无悔的人儿,对她许下了一句非常温柔的诺言,而当年那轮明月,也曾照过她年轻皎洁的容颜。我甚至想象得到,琴声的主人如何浪费昂贵的青春,独自坐在夜色里,数门前归来的过客,敲奏一个又一个夜晚的.亡。

侧耳倾听,原来她唱的是《出塞曲》:“西出阳关谁为我拨一首心弦,对月无眠是非恩怨如缕如烟。游子归客梦断故乡云水之间,西风古道回首一片秋水长天。大漠孤烟剪不断剪断了缠绵,热豪情金不换换一段情缘。霜满地星满天再把心情读一遍,踏破山高和路远好一片秋水长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西域景象被她歌咏得淋漓尽致。她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语言,以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着心中的大好河山和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歌中有一种追寻了千百遍的铭心渴望,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奇异的图景:草原千里闪着金光,风沙肆虐呼啸过大漠,在那黄河岸,阴山旁,英雄骑马荣归故乡。

在一个年轻的夜里,我亦曾听过这样一首歌,歌声轻怜,缠绵,如山风拂过百合,但是再渴望时却声息寂灭,一无来处,空留那月光浸人肌肤。而在多少个日夜后的这样一个类似的夜里,有什么与那一夜相似,竟而使那旋律翩然来临,山鸣鼓应,直逼我的心灵。

究竟是谁的悲思,是谁的手指,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在这夜深深时,在这睡昏昏时,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微?我正寻思,窗外那漫漫的游子乡愁忽然换成了《十面埋伏》古曲,一种“弯落月之弓,濯倚天之剑”的阴沉机顿时逼面而来。

但闻琴音格调昂扬悲壮,我仿佛看到楚汉相争的激烈决斗场面,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践踏声……这些声音渐渐舒缓,继而又听到幽怨莫名的楚歌声,慷慨悲壮的霸王悲歌声,凄美不舍的告别虞姬声,身陷大泽的飞骑追击声,最后到了乌江,有项王壮志未酬自刎的声音,有余骑互相蹂躏践踏,争夺项王尸首的声音……整首曲子初闻激愤难当,继而有英雄末路的悲凉感慨,至结尾时已是涕泪交横。

霸王别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其中的英雄和美人是剑与琴的巧妙结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本是一柄宁折不屈的宝剑,当他面对乌江战马仰天悲歌之时,他便成了剑中之琴。倾国倾城的美人虞姬,温柔而多情,本当是琴,可就在她为末路英雄毅然赴之际,她亦化为琴中之剑。英雄和美人因为剑与琴的和谐交融而达到了剑胆琴心的境界。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蓦然回首,琴声已杳如黄鹤,我忽然明了,有种心情,它不属于记忆,却如临窗的心境,缥缈潮湿而虚无。能说出来的是一段一段的沧桑,落在眉间的却是一曲一曲的思念和无悔的歌谣。人生有梦总是难留,似红尘匆匆,但幸福却突然而来,不知在哪个转角处。

其实,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思袭来的时候,真心祈求那粉红色的故事能错得美丽……

对春节的见解和感悟作文【三】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