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余秋雨散文作文

余秋雨散文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31 23:54:48
余秋雨散文作文

余秋雨散文作文【一】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陽,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余秋雨散文作文【二】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

余秋雨散文作文【三】

绵绵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和儿子牵手走在送他上学的路上,他稚嫩的小手热乎乎的,一脸的笑容,美滋滋的可爱模样,孩子对于我的人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希望和慰藉……

把儿子送进校园,我转身悠闲漫步雨中,朝单位的方向走去。这绵绵秋雨如空中飞扬的精灵,让我的思绪温润地随细雨轻飞。一阵清风吹起,我的长发飞扬,我的小花伞也随之摇曳。清爽怡人的秋雨,那银针般的雨丝,比水晶还要透亮,比美玉还要纯洁,比碎银还要明亮,比钻石还要耀眼。雨滴走过春的稚嫩,穿过夏的暴烈,用柔顺和婉的情怀悄悄的走进初秋的爽怡。给人的感觉尤为美妙。在这如诗的秋雨中漫步前行,轻触灵魂的思忆,淡淡地想着如细雨般朦胧的心事,这雨中仿佛弥漫着思念的味道,让我的心思细腻柔软,定格心中的这一份美好吧,让自己心绪清宁,遥寄远方,让一份想念在这绵绵秋雨中淡淡随风。……

清风徐徐,树叶飘零,芳香逸散,在这金色的收获的季节里,我感恩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曾经年少无知,一度抱怨命运的不公,如今早已长大释怀。生活终究是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而我,已然在路上,行走在风景里,将细碎的流年赋予平平仄仄的诗行,悲与喜,苦与愁,都在指尖绽放,沉淀下红尘里漂浮的淡泊,安之若素,清雅芬芳,走出心灵的雨季,也许下一个天空就会看到美丽的彩虹。

秋雨绵绵,秋景如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感悟这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愿我们都可以热爱生命,珍惜着这点滴生活,感恩万物赐予的美好。似水流年,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余秋雨散文作文【四】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夜上潇潇雨”。秋天的景色在我看来最为迷人,尤其是故乡的秋景,它承载了我的整个童年的记忆。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模糊而又亲切的。每当回想起都会有一种想回到当时的冲动。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样的,童年是美好的。可是它是一去又不会复返的。

暂且先来说说故乡的秋景吧。历来描写秋景的文章很多。最为著名的要数郁达夫先生的那篇《故都的秋》。里面的景色最为迷人,情感也更令人沉醉。今日又来“老调重弹”一遍。北方与南方在秋天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在清晨,日光透过弥漫着薄薄的雾气的整个空中洒向了地面。不是很耀眼的,抬头就可望见东边天空那初升的太阳。那种清晨的阳光并不刺眼,放眼望去,眼前的山间好似被一层白白细纱所覆盖。光线穿过“细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北方的清秋比南方多了一丝萧条。早晨如果起的早就会发现田野间的草木的叶子上会弥漫着一颗颗露珠。这是很正常的。我至今还能回想起在每天的清晨和小伙伴们一起伴着这薄薄的浓雾上学的情景。在公园里,早上随处可见锻炼的人们。在北方秋天最常见的树木是梧桐,每到秋来。道路旁两端的梧桐树的叶子自然是会脱落的,那一片片、一叶叶的梧桐叶便会纷纷然从树上飘落下来,伴着和煦的秋风在空中飞舞,像是一个个从天而降的小精灵似的。它们唱着悠扬的乐曲在秋风中翩翩起舞。终于它们落在了树下,整个道路像是被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毛毯。走在上面是那么的柔软,富有弹性一般。这时便会使人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它们在枝桠的怀抱里生活了整整一年,是时候该回到属于它们的地方了。或许树叶的一生就是为了归根吧。它们化作养料来回报它们的“父母”,来年枝桠一定会长出更加茂密的树叶的。但是树叶并不是一下子全部凋落的,而是一点一点凋落的。等到树枝上的叶儿全部脱落下来的时候秋天也走到了她生命的尽头,随之而来的便是冬天。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秋天在哪都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北方的秋天随处可见的颜色是金黄色。无论是山间的树木,还是田间的农作物,在这个时候总是金黄色的。这种弥漫的收获的喜悦的颜色看起来是那么的温暖。是的,农民伯伯在春天辛勤起播下了种子这时确实到了收获的时候了!这种颜色会一直覆盖大地直到深秋才肯慢慢地离去。我觉得在北方的秋天比起春天是更加美的,在春天还有冬末残留的那么一点点寒意。而在秋天既没有冬天的寒冷,又没夏日的那种炎热的气温。秋天在北方一定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的感到舒适的季节吧。怪不得刘禹锡曾写过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句,至于他是不是写得北方秋这不得而知。但是,秋天确实是个好季节在北方。自从来到昆明我就很少体味到故乡的秋天的这种韵味了。在南方,秋天来得比较晚,草木也凋谢的比较慢。在没有感受到秋天的时候却以进入到了冬季,秋天并不明显。也许是因为南方大多都是那种四季长青的树木和自然气候的原因吧。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种情景总之在南方的秋天是很难得到的。

说到秋天,自然少不了秋雨。一阵阵秋雨洒下,寒意侵袭整个北方。伴着一阵阵秋风下来,天际布满很浓郁的一种色彩,随之而来得便是一阵大雨,这种雨不像是江南的烟雨那样地轻描淡写一般,而是很厚重的那种感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阵雨下来后,天会慢慢地放晴。寒意随之也会慢慢地褪去。还有一种便是一下雨便是一个礼拜,一连好几天。这种天气,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下雨啥事儿也干不成,只能闲在家。等到天晴,便会感觉凉意又上了一层。所谓“一层秋雨一层凉”正是如此吧。

我自己到不确定是否喜欢秋天呢?“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每当萧瑟秋风起,便会有一种浓郁的思乡的感觉。都说自古以来文人都是颓废而又矫情的,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情愫呢?能有如此感觉的世上又有几人?秋天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们畅饮无绪”的落寞,还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萧瑟?或者说他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种积极向上?不要说秋天带有颓废的色彩,个人的感受均是不同的。正如席慕蓉蓉《四季》中所写的那样“而当风起的时候,我也只管紧一紧衣裾。护住我那仍在低唱的心,不让秋来偷听."这首诗至今任爱,不知多年以后当读诗的人老,是否还会记起当年的白衣年少?

余秋雨散文作文【五】

人人都悄然归位,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

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余秋雨散文作文【六】

如果说,高一的我喜欢看奇幻小说,看完一本扔一本,绝不看第二遍,属于看过就忘型,那么,高二的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后,一看再看,再再看,不停地想从那字里行间悟出点什么,令我欲罢不能情不自禁的想抄点什么,写点什么,想点什么。而最可笑的是,期中后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门看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我一拖再拖,就是没有那种想要动笔写的冲动,而看了《千年一叹》,没人要我写,我却写了很多。

《千年一叹》是一本,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回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分子在几分钟内射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害……

他们从香港坐飞机来到希腊,然后是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总结:

有一个事实似乎不必讳避:我们这次见到的人类几大文明发祥地,都已衰落,无一例外。

相比之下,希腊的情况较好。虽然它的国力目前在西方世界处于衰势也不再是国际文化中心,但希腊文明并没有衰亡,不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shan扬,而且作为这种文明的直接后代也能理解和继承。它的衰落只表现为没有能够保持当初的繁荣势头,但又有哪种文明能一直保持繁荣几千年呢?希腊的悲剧在于,别人可以借着它远年的辉煌而复兴,而它自己却一直没有复兴起来。至于希腊当初衰落的直接原因我看是两个,一是雅典人与斯巴达克人旷日持久的政治内耗,二是既要迎战外敌,又要不断远征,造成致命劳损,但这与希腊文明的内在品性关系不大。这样的背景使今天的希腊人在冷落中闲散自如、与世无争,要争也只是争一点历史荣誉和遗物归属而已,如奥林匹克和巴特农,却有适可而止,显现出一种年迈的健康。

埃及文明就不一样了。一开始就缺少明澈的的理性,沉醉于自负的神秘。当它以庞大的雄姿切断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实也就切断了自己的延续生命。底比斯(今卢克索奇迹的缔造者们只希望自己以木乃伊的方式长存于世或再度复活,没有对后嗣的延续做切实的安排。这些霸占了文明主宰权的法老有喜欢征战,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就已称霸西亚,这对自己神秘的文明结构有损无益。待到地中海贸易中心由南移北,它就风光不再;但不远不近的地理位置又使它成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直至阿拉伯人轮番讨伐的对象。昔日的辉煌使每个占领者都力图割断它的历史,结果几度下来,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剩下卢克索的尼罗河西岸一些据称纯种的“法老人”后代在不断叮叮当当地修复着祖先陵墓,供外人参观。

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充分成熟的两河文明以商业为主干,并从商业文明伸发出了《汉谟拉比法典》为标志的法律精神。但这种文明整体倾向实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精神单薄、道德失控、享乐至上,文明更多的地表现为财产的分配和争夺。因此直接诱发大量战争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对商业文明的毁灭是不留余地的,彼此的报复更是比赛残酷。在很长时间内,巴比伦、亚述等地已无所谓文化良知,触目皆是非人性的行径,这真是对汉谟拉比的莫大嘲讽。两河文明也把由商业推动的数学、天文学成果曲曲折折地留给了世界,但在本地,正如不少历史学家评价亚述的穷兵黩武时指出的,战争首先摧毁一切高层文化,然后又剥夺一个民族中最勇敢、健康的生命,结果总是留下一大堆失去文化的萎弱躯体,去承受种种荒唐。

希伯来文明崇高而充满忧伤、坚韧而缺少空间,从一开始就处于动荡不安的流浪中,因此把宗教当作了自己的疆土。但是这种缺少实际疆土的文明终究难于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大格局,可以渗透广远却又处处守制,永远处于自卫图存的紧张之中。然而也正因为缺少实际疆土,它也不容易像其他文明一样土崩瓦解,而总是进退盈缩、悠悠不绝、前景难测。这也就是为什么,耶路撒冷总让人一言难尽,简直成了我们这次旅程中一个小小的思维陷阱。

波斯文明是另一种类型,几乎是依靠着两个伟大君主的个人魅力才巍然立世的,如果没有居鲁士和大流士,它可能很难ji身几大文明之中。我在波塞波里斯的\'废墟中停留最久,遥想着这两位古代亚洲巨人是如何把他们知道的世界逐一纳入朝贡者名单的,但也不能不在夕阳残柱间感慨:这毕竟只是天才们的私人霸业,很难继承和延续。他门身后,已是一派充满脂粉气的无能,更不待说今天那里早已是外来文明的天下,很少有人记得古代波斯的赫赫雄风。

至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我看在内部原因上,至少有一半与宗教迷误有关。轻视生命、厌弃人世、不负责任,最后甚至连腐朽、恶浊和奴役都能容忍,这就大大降低了文明自身的力度,以至良xiou不分,当智慧程度最高的佛教也终于被剥蚀之后,它就自然地沦为被奴役者。外来势力的残暴使底层贫困的苟且生态愈加蔓延,即使时时爆发民族自尊,却也已丧失文明的尊严。

几大文明衰落的共同规律:

远征

失序

迷昧

保守

中华文明何以硕果仅存、延绵未衰的原因:

这种情景可以借着一个图象来说明。在印度很多城市的街头,晃荡着一些“神牛”,这些牛不干任何事,却可以随意去吃一切它们想吃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在店铺,在摊上,还是在路人的篮子里。他们走在马路中心,堵塞了大量车辆,谁也不敢驱赶,只能跟在它们后面。极度的特权造成它们极度的随意,一派神定气闲,完全不理会这个世界,连眼神也是绝对的不负责任。对我来说,只有看多了这样的牛,才反过来真正认识了从小就看惯的中国牛,才知道中国牛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辛劳、服从和温驯。

从我们这次考察到的这些文明古国来看,它们之间的早期交流都比较密切,甚至还能依稀找出文明往来的线索,而中华文明则由于东亚地理的半封闭结构,基本上独立发生,独自完成。发生和完成的依据,不是别种文明的影响,而是自己立足的大地所提供的经济生活形态。这种经济生活形态,按照历史学家许zhao云先生的说法,就是“精耕细作”型。

只有精耕细作,才回在可耕地面积不大的土地上养活众多的人口;但正因为精耕细作,必然强化家族、亲缘的聚集,重视安定和延续,厌恶动荡和迁徙。

“离别之后,读懂它——这句话包含着沉重的,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常常嘲笑它为什么不走另一条,它好不容易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捉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悔。我们这一代人生得太晚,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说话,为你呐喊。我们这些人有过于疏懒,没有及早地去拜访你的远亲近邻,来深入理解你的艰难行迹。我们还常常过于琐碎,不了解粗线条,大轮廓上你的形象,只在枝枝节节上絮絮叨叨。但毕竟还来得及,新世纪刚刚来临,我们总算已经及时赶到。”

这是余秋雨从尼泊尔回到中国的最后一篇日记中所写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国,他们是沿着西奈沙漠、戈兰高地、伊朗山脉一步步量回来的,他们是捧掬着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的水一口口喝回来的,他们是抹着千年的泪滴、揣着废墟的叹息一截截摸回来的,他们是背负着远古的疑惑和现实的惊吓一站站问回来的。

就如上面所说的,我们,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后知道的太少,说的太多,我们不停地说你为什么不像欧美国家一样强大,你为什么不像欧美国家一样自由,你为什么不像欧美国家一样民主。为什么?《狼群》中有这么一段话:“自由?自由和民主真的那么值得羡慕吗?民主是和经济实力成正比的,我去过的非洲国家哪个不‘自由’?是个人拿把枪上街都能人,简直自由过头了。那里的民主就是各派军阀都想独立,打得天翻地覆,很值得羡慕吗?”没有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早乱套了。

也正如余秋雨所说,我们虽然错过很多,但毕竟还来得及,新世纪已经来临,我们总算已经及时赶到。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