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疫情之下我们失去了什么作文(疫情之下我现在的状态作文)

疫情之下我们失去了什么作文(疫情之下我现在的状态作文)

更新时间:2024-02-28 04:45:17
疫情之下我们失去了什么作文(疫情之下我现在的状态作文)

疫情之下我们失去了什么作文【一】

我依然哼着歌,可渐渐地,我周围的空气似乎不再清新。我转头望向与我同车的人们,他们有的好像很累米雅静微闭着,有的目光很警惕的守着自己的包,有的脸上毫无表情,有的东倒西歪,若有所失……我微笑着,准备向他们问候一声“早安”,可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一样,发不出声。这是怎么了?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是美好的么?

终于到站了,人们又急急忙忙地冲下车,向各自的目的地奔去。我也走向学校,只是先前的'大好心情已经跑到爪哇国去了。于是我深吸一口气,鼓起腮帮子重新微笑着,欢快地走进教室。我逐一向同学们问好,希望我的微笑能给他们带来愉快,可并不是这样,他们礼貌性地回应着我,表情中带着一丝无奈。这又是怎么了?

或许人们太忙了吧,或许大家太累了吧……忙得连一声温馨的“早安”也懒得道一声,累得连嘴唇上下动一下都无力去做。我企图说服自己,但所做的努力都是徒劳。然而,我还是不明白,人们怎能忽视这美好的早晨?怎能放弃与大家同乐的机会?怎能让压抑、不顺、烦恼……充斥着我们心胸,挂满我们的眉梢,挤压着我们本就狭小的生活空间?

惬意的笑容逐渐被挤出了忙碌的空间,麻木的表情悄悄占据了人们的脸庞。再美的阳光他们也看不到,再怡人的花香他们也闻不到,再醉人的笑容他们也注意不到!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呀!难道生活压力大,工作、学习繁忙,就是我们对生活失去热情的理由么?不,这些都是借口,是人们的心变了,他们的心早已向著名车豪宅、名牌大学飞去了,那还记得笑容?

失去了笑容,即使拥有天使的面容,也不会美丽;失去笑容,即使开着再好的车,也只是一幅空壳而已;失去了笑容,这个世界将黯然失色!

我们如此辛苦是为了什么?我们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些什么?如果不能笑着以一份愉悦的心情去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馈赠,即使拥有整个世界又能怎样?

睁开眼睛,去看看明媚的阳光吧,张开嘴巴,道一声早安吧,嘴角上扬,让醉人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吧!

疫情之下我们失去了什么作文【二】

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疫情之下我们失去了什么作文【三】

在散步的时候我发现每个人走的都很快,形色匆匆,若不是这个时段是晚饭散步时间,否者在别的时间还以为是赶飞机的`。问一问为何走这么快,又没有急事,如此为何?答曰:“人群就是这个速度”。我发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城市快节奏”这个永远走不出去的大怪圈。相反,我较喜欢找一处安静、静谧的地方,塞着耳麦听一些交响乐曲,放慢脚步,望着归巢的燕子,看着吃垃圾堆里剩下饭菜的流浪的阿猫阿狗,和踏着余辉归来的小甲壳虫,静静体会这其中的“慢”,体会这“慢”背后它们满足而归的幸福,或许它们生活并不美好,但它们没有进入“城市快节奏”这个怪圈,这个进去就永远也出不来的怪圈。反之,它们融入的是一种“城市慢节奏”的圈中,这个圈中即没有前者的焦虑,也没有快速的生活,而是有着一种幸福,一种专属于“慢”的幸福,因为它“慢”,所以人们有着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观察、享受、品味生活。人们能观察到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来享受其中的美好。

城市中的这两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怪圈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习性,对待事物的态度甚至人生命运。快圈中的人做事急躁,性格火爆;慢圈中的人做事稳重,性格温和,能吃中作乐。

怪圈也不怪,一种心态一种人生一种命运。改变自己的心态,就能跳出怪圈,自己掌握命运。

我们失去的那种慢节奏的心态,也就失去了幸福。匆匆的步伐注定将失去路边的风景,只有把心放慢,才能找到幸福,才能到达心中的那块净土。

放慢心态,笑对人生,失去的终将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