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作文)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6 21:40:46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留在自己的记忆里作文)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一】

我非常喜欢画漫画,在校外报了一个漫画班,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记漫画日记,这件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不就是在本上画上几笔吗,但真正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刚开始,我还能做到。可到了放暑假,我半天学素描,半天写作业,还要和朋友玩,就连睡觉的时间都少了,更不用说画漫画了,一周下来,才记了两篇日记。老师一看,气得鼻子都歪了,敲着我的头批评我:“真不像话,日记记得太少了!就算你在学素描,时间紧,每天也要记漫画日记啊!”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委屈得直想哭,刚想跟老师解释解释,但细想想:如果把玩的时间减少,再加快写作业的速度,不就有时间记漫画日记了吗?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漫画日记坚持下来。

之后,我每天上完课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记漫画日记。不管事多事少,不管多困多累,我都会把当天的漫画日记完成。记得有一次白天去爬山,晚上很晚才回来,累得我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妈妈对我说:“孩子,早点睡吧,坚持不了画漫画就算了。”我也非常累,我刚想答应,但一想到漫画日记还没记,老师那张严肃的面孔又浮现在眼前,就对妈妈说:“老师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可不能半途而废。”说完,我赶紧爬起来坐在桌子前把当天发生的事画了下来。虽然我又困又累,但看着画好的漫画日记,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再一次交漫画日记的日子到了。我一蹦一跳地跑到老师面前,高举着日记本,大声地对老师说:“老师,先看我的漫画日记吧!”老师笑眯眯地接过日记本,看了我的日记,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欣怡,看来认真可以做成很多事,而坚持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听了老师的鼓励,我的漫画日记记得越来越好!

这件事虽小,但它却让我明白了: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成功。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二】

“关于往日,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谈论什么。’这话给了我胆量。”

一连两个下午,我躺在沙发上读史铁生发表在《上海文学》七月号上的八则《记忆与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开信封发现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约会了。现在夜深,可以写一点读后感。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打动我的散文。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识到,我看着文章,通篇在写早已离去的母亲。一再地有点纠缠地缠着妈妈。很多事情,很多光线和气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着她。读这样的文章会停下静一静,停下吸吸气。我想这是一个跪在沙滩涂画的人,赶在潮水到来之前用手指画一点自己反复的梦见。有很多很多情绪海一样朝人涌来,我读的时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没的感觉。那时候,吞没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烟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没自己才好呢。

文章记的是旧人旧事和旧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来也是不可说的。人可说食色,满纸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说空气。留给空气的只一两个形容词,没有一点颜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觉。儿时被母亲空气一样地环绕灌溉,浑然无知,到一日,气喘起来,才意识它的不可或缺。每个红球都醒来,不依不饶,才想念儿时的包裹自己的丰沛的爱。

读这样的文章肯定无法欢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无声流泪。流着泪却有一丝甜意上来。有所庆幸。毕竟还有过老家的废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绕着不敢进入,但去看屋顶上的野草。毕竟有妈妈。

我也是在瞎说。史铁生的这文章没法叙述甚至没法论说。他写字很慢,数念珠一样,一颗颗地下来。第二天的重读,我读得慢些。我也慢慢数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话出来,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变作另外的东西。读,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办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读出来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三】

这个人,胖胖的身材;

这个人,稀疏的头发;

这个人,大大的脸把耳朵遮住了;

这个人,大大的鼻子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这个人,他陪伴了我两年。不过,现在他却调走了,去了一个离我们这儿有点远的地方。我多想问候他一声:“您在那里还好吗?”

他上课时,有时严厉,教室里掉一根针都能听到;有时幽默,风趣,能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有声有色;他有时妙语连珠,有时……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知识和快乐。我们遇到什么不会的问题,他都能给我们讲得非常透彻。

记得有一天,他说:“孩子们,如果这是我们的最后一节课,你们愿意吗?”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愿意!”“这不会是真的吧!”我想。老师和我们不约而同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上完“最后一课”,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他真的走了,他说话不算话,说好的要送我们毕业的。

我钦佩他,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

我钦佩他,有那么多的“绝世妙招”,让我们感到上课也是一种享受。

我更敬佩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他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用无声的命令感染和熏陶每一位学生!

这个人就是我们曾经的数学老师——王老师。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四】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五】

日常中,我们常常身陷形形色色的纷争和困扰,总是无法宁静,总是无法超脱。我们向往着闲适快乐的生活,却又往往在现实利益之前备受着种种羁绊。可见,“功利”的伤力是如此顽固和强大。

参禅到何种程度,一切皆取决于人境的高与低和空与实。要让我们时常葆有一颗平常心,就得千方百计将一切的利益和纷争都看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和简单。然而,平常并不代表庸碌无为,而是更加地对人生充满热情充满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禅师有云: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心如大海那样的深邃宽广,似秋月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因而,禅者方能两袖一甩,一路清风;布履一双,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张口即佛,人人皆成菩萨;与人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

我们参禅悟道,并非是说我们必须看破红尘归之于佛门,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参”或“悟”,参的是一颗心,悟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禅师的一席话,多少还是能令我们悟出些许道理的。

《一路莲花》第十章,教诲人们一句话14个字——心地能平稳安静,处处皆青山绿水。

禅,就是内在的学习,就是一种自我的净化。

净化之过程,是砺炼之过程,是修养之过程,是宁静来自于内心之过程。

所谓触目菩提,在于自己心境而已。

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明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的良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来迷惑与浸染我们?

我不知道郑板桥老先生有没有参过佛法,但他的“难得糊涂”,在我看来,真的是历经了沧桑后的一种顿悟,一种禅义。

难得糊涂,好啊。有时候太清楚了反而障眼,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把。

这糊涂,也是难得的平常心呀。

禅说:一切随缘就好。

一切随缘的注解并不是得过且过,不思上进,或者自暴自弃。所谓的“一切随缘”,就是在热爱生活的基础上,面对现实,从容淡定,并合理选择切合实际的人生方式和努力目标。

凡事均不可强求。努力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终究不会是你的。千万别眼高手低,一山望着那山高,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

享受人生,其实更多的是在享受着创造生活的过程。

只要用心去生活,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自然就会水到渠成。随缘吧,就让一切随缘。

有这么一个比喻,非常经典,非常好。

人生要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皮箱在我们有用时,就将它提起,不用时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皮箱时,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赘;反之,要用时,没有皮箱,就会有不便之处。

我们做人就必须像皮箱一样,能够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提所当提,放所当放,提放自如。

生活中当追求自然,人生中当追求自由。

追求自然与不做作的人,才能获得自由,才能“随欲而安”,闲适快乐。任性自然的人生态度,是潇洒,更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叹:活着真累?是因为发出如此这般的感叹,说明:一是表明心累,心里有负担;二是表明对现实状态的无奈。“心累”和“无奈”,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人们对“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的理解。说到底,就是想不开,就是放不下。

人生苦短,又何必去追求那虚幻如梦的浮光掠影?

累了,就歇歇。

其实,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去理解世界。

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表象,他的内心世界便会无比的广阔无比的自在。

禅说: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六】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做事如果半途而废,不懂得坚持,必将一事无成!若是你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你前进的道路。

关于坚持,我有一些深刻的经历。

以前,妈妈要求我做错题收集本,用于收集平时练习、测验中做错的题。以便于考试前的复习,查漏补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我抱着极大的热情去做错题收集,测验成绩因此也有所提高。但我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每当作业量大时,我就把这个错题收集的习惯丢弃一边。渐渐地,我的热情慢慢冷却,再也没有坚持做好错题的收集。结果,我的测验成绩退步了许多。我想:如果我天天坚持做收集错题,成绩或许就不会那么差了。妈妈觉察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后,切记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听后,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日子里,不管多忙,凡是有错的题目,就立马抄下来,用于考试前认真复习。因此,我的成绩逐步提高,在六年级上学期的考试中,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由此,让我感受到坚持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如果坚持去做每一件事,无论多大的障碍,你也能冲破;无论多高的目标,你也能达成。这好比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才的,要通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近期,哈佛体育新星林书豪所取得的成就恰恰印证了凡事都须坚持的道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才可攻破一切难关,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七】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题记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数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独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史实的足迹,铁般的刚毅,生命的朝气,成就了一个人——史铁生。

他的身体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游动的。他坚韧而又顽强地活着,自强而又勤奋地写作,记下患病的点点滴滴,悟出生同一的最高境界。

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的生命,依靠印象填补记忆。那消逝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物,那些事,那些人,是见证自己成长的,是不可以说忘就忘的,因为深植在记忆的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留给了世人一份最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如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的普遍看法,而史铁生却认为,生与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如同一颗早已熄灭的星星在数十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的视野中仍度着它的青春时光。这不是对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命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直到亡之时,史铁生的嘴角仍微微上扬。面对生存,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与。无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有何惧。

在我看来,地坛是史铁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也许你会问,这个悲剧的结尾是什么?我想告诉你的是,首先,这不是悲剧,而是秋天;其次,它的结尾是等待亡。

秋风,绝非肃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及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他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叶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万物萧疏,满目凋敞。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与意志,使得灵魂从而凸显出来。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无忌。

生活与记忆的作文【八】

我家的阳台上有三盆小花苗,长着脆弱的绿茎,似乎一碰就会断,但是,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前几天,气温突然骤降到十几度,下了一周的雨,风雨把花苗们吹得横七竖八的,一个个垂着头,无精打采,奄奄一息。可是,雨下完出太阳时,它们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了!我真佩服花苗们顽强不屈的毅力!

还记得去年,我们买了一盆滴水观音,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它就烂根了。当爸爸把已经干枯了的叶子拔起时,突然发现烂根下竟然长出了两株幼苗,我们赶紧把幼苗放进土里,过了几天,两株幼苗慢慢长大,变得强壮起来!

在学校的楼梯旁的缝隙里,有一株并不起眼的小苗,嫩叶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尘土,但是,它努力地吸收一点一滴可以吸收的营养,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在一个井盖旁边掉下了一颗黄豆,过了几天,竟抽出了翠绿的豆芽,它经过了折腰的绝望,努力的抽出新芽、它经历了暴雨的洗礼,努力的扎根。在神三番五次的试炼下,它扎根在坚硬的石缝里,抽出坚忍的枝芽!

是啊,路漫漫,我们要经受的考验太多了,当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接踵而至,是挑战?还是放弃?

生命正是在最困厄的环境中,才能磨练自己,彰显自己,最终升华自己。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