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以得失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以得失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23 03:38:27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以得失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一】

现在可不能这样了,再没有人在一旁看着我抢吃,替我受罪了。但我的洁癖依旧。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着尚且难受,更不用说出门的宴席应酬了。很早以前就听不惯别人吃面条的“呼呼”声,以前见有人端了面碗,用筷子夹一注面条放下,又翻动一次,又夹起一注放下,又翻动一次,如此往复数回,方才往口中送一注,然后又重复夹起、放下、翻动的程序。我见他这样吃,心里很难受。许是“洁癖”这种病,在我心里已很严重了,但又没有听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医治。人总是要吃饭,一吃饭摸着筷子便不舒服。中国人为什么要发明筷子这种东西?最早饭馆里的筷子是插在竹筒里,放在饭桌上的。我那时小,每次随父亲在饭馆吃饭,我便要率先为自己精挑细选一双,这双筷子一定要竹筒里筷子头向上的;父亲却不在意,随便抽出一双便夹菜吃起来,似乎筷子干不干净与他的胃口没有关系。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崇拜父亲的“大度”,凡事都不在意。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大概就是这样了。我却偏偏“糊涂”不来,总要注意这些细枝末节。后来饭馆里改了,插在竹筒里的筷子一根根不再是“裸体”了,生意人出了新招,他们把筷子非常麻烦地一根根用纸套套了,插在筷筒里,摆放饭桌上。这也许是个进步,说明像我一样有“洁癖”的人不在少数。第一次使用这样的家什,我有些兴奋,纸套白净、清爽,想必套中竹筷亦如是。抽出一双,除下纸套,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竹筷上沾牢的、青青的菜渍。原来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这还不如筒中的“裸体”竹筷,把它穿上“衣服”后,竟然还无法选择了。很佩服我们国人的智慧,竟想出这般高招。不久,纸套竹筷又进行了升级改良,变成了一剖为二的一次性筷子。初用时很爽,觉得干净,多用几回便考虑一个问题了:你一双、我一双,这木材制作的筷子用完便扔了;街上的饭馆鳞次栉比,该要用多少这样的木筷?中国人这么多,我们的森林资源不是已经很成问题么?听说前几年日本人从我国大批购进一次性筷子,不知道给了多少钱?想必不会少罢。我们有把“裸体”竹筷变成“纸套”竹筷的超人智慧,恐不至于把我们那点可怜的森林资源拿来贱卖了罢。

现在吃饭的方式、吃饭的地点改进了许多。大酒楼、大饭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城市里生长。我们在餐桌边一坐,也学了洋人在胸前围块黄布,接了服务生递过来的热毛巾擦擦手、擦擦嘴。我向来不喜欢那块“热毛巾”,因为知道许多人都用过它,所以,想象力丰富了的确是个恼人的事。再就是胸前那块黄布,我亦不喜,从不用它。我看电影里洋人们吃饭,领口处塞一餐巾类的东西,但他们是端坐自己的碗盘吃,全无站起来远方夹菜的麻烦。何况中国人还有站起来四处敬酒的秉习;如是,胸前挂块黄布满处走,甚是不雅。我们的有些习惯虽有了进步,但我们的大圆桌酒席没改,杯盘碗盏没改,筷子夹菜没改,我们的吃相还是依然如此。

一次搭乘别人的摩托车回家。那人有严重的口臭。车在飞驰,他却又不停的回头与我说话,口臭味熏得我很难受。到了家门口,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顺便在我那儿把饭吃了。我一听,有些紧张,婉拒说,今日有事,改天罢。事后很觉对不住这位先生,他一定以为我很吝啬。我清楚自己的毛病。

看电视、电影里洋人们吃饭,很羡慕。长条桌,各自用着自己的杯盘、刀叉,清清静静的坐着吃。不用担心吃慢了会吃别人剩下的。幻想什么时候我们也把用餐方式改革一下,不用在大圆桌上铺张浪费,也能端着自己的碗盘,清静的吃口饭。有一次出公差,到别的单位。吃饭时间到了,满以为还是大圆桌酒席,走进餐厅一看,大喜;一人一个盛饭菜的分格式不锈钢盘,饭菜在大桌上,自己吃多少舀多少。一顿饭下来,浪费极少。一打听,原来是单位的后勤领导想了新办法,这样下来倒节省了不少开支。我心想,改的好!这么些年总算舒舒服服的吃了顿饭!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二】

人生如同一艘有着限载量的船只,不可能装得下所有的东西。只有放弃一部分,才能避免沉没在茫茫大海中。——题记

小时候,大人们常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那些得到小利却失去大利的人。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纯粹以为就是把西瓜弄丢了。直到发生了这件事情。

记得在八九岁那一年,我正在外婆家过暑假。外婆家置身于大山之中,这里的交通不怎么便利,所以粮食什么的都是自给自足。正好附近也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理所当然,我和他们玩在了一起。在一次黄昏中的捉迷藏中,我突然感到肚子有点饿。可能是中饭没吃饱,也可能是村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勾起了我的食欲,我便提出来想找些吃的东西。这时一个男孩自告奋勇说他知道哪有吃的。我们便让他来带路。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块田垄中。他停下后指着一棵低矮的植物说这个是红薯,可以烤着吃。说完便动手挖了一颗出来。其他人估计也是饿了,也纷纷动起手来。我随口问了句:“这是你家的吧。”他却答道:“不知道,但反正可以吃。”我想:这难道不算偷吗?我的心里打起了鼓。可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我还是拔了一颗出来,环顾四周后便催他们赶快返回。

回到院子里后,我们生起了火来烤红薯。但当我品尝时,却感觉不到一丝甜味,而是满嘴的粉糯涩。他们说是还没有到时候,可我却觉得并不是这个原因。现在我明白了,那次我得到的是一颗红薯,失去的却是一份道德。

而在去年的那件事中,我明白了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失去某些东西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那是一个晚自习放学的傍晚,路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街边的小店也都关上了大门。昏暗的路灯光线,像是在茫茫迷雾中迷茫的行人的指向标。一阵秋风吹来,树叶在其中瑟瑟发抖,我也缩了缩脖子。这时,我发现一个同校的同学正蹲在一辆自行车旁,低头看着什么。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她的自行车链条掉了,怎么也装不回去。看着她明亮而澄澈的眼睛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时,我便决定帮助她修车。

经过十分钟的抢修后,终于是把这顽固的链条安回了他的老家。她感激地向我道谢后便骑车离开了。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手上满是黏糊糊的.黑色的油渍,可我却并不觉得这有多脏,因为我虽然失去了一些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得到的却是一份由衷的感谢。

现在看来,上天是公平的,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而在这反反复复的得与失之间,我们也在历练着,成长着,为了将来我们将要遇到的更大的抉择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着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三】

摘要:面对槽糕的成绩,没有了奖状的辉煌,却多了一个反思的机会;面对伤害你的人,虽然没有的疼爱,却让我们多了一份坚强;面对艰难的的高中生活,没有了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饭菜,却让我们学会了独立。这一切不正也是又得有失吗?面对生活,我们要从失去寻找得的痕迹,如荒漠仲的那一点点绿洲,却始终支撑这着我们。

我们总是在害怕失去东西,因为觉得失去了就代表槽糕,代表自己得东西没有了。别人总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虽然失去了,但这不是让你学会了珍惜了吗?”所以,在我看来,得失并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传塞翁有一只很出色的白马,有一天,马不见了。乡邻都来安慰他,塞翁说:“马不见了,不见得是坏事。”过了几天,马不仅回来了还带了了塞外一匹骏马,乡邻都来恭喜塞翁,塞翁却说:“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啊.”又过了几天,塞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了,腿断了。邻里又来安慰塞翁,塞翁又说:“这未必不是好事啊!”一个星期后,国家征兵打仗,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的问题,留了下来,得以避免得战沙场。塞翁用得失之心去对待事情,失去了在他看来不一定是坏事。失去了不一定代表伤心,得到了不必太高兴。因为两者是相互存在的。

我们身边的事不也是这样吗?面对槽糕的成绩,没有了奖状的辉煌,却多了一个反思的机会;面对伤害你的人,虽然没有的疼爱,却让我们多了一份坚强;面对艰难的的高中生活,没有了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饭菜,却让我们学会了独立。这一切不正也是又得有失吗?面对生活,我们要从失去寻找得的痕迹,如荒漠仲的那一点点绿洲,却始终支撑这着我们。

失了我们要寻找得,那么得到了我们该怎样办,怎样处理?

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一番伟业后,就沾沾自喜。自认为功高天下。不听亚父的劝告,三次放过刘邦的机会,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悲剧。得到了还是同时存在失去,他失去了做人原来的志气,失去了别人的爱戴,所以防治失去就要”不可沽名学霸王”,必须从得中察觉失,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 所以,当你下次失去时,不要落泪,因为得在你得身边等候,不要埋怨,因为得失在一念之间。

得到了,要不要顾着自喜,因为失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向你靠近。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四】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与得失相伴。在意外得到时不需欣喜若狂,在突然失去时也不必自我否定。静心看看,在劳累的跋涉后,看到的是精彩的风景;在彻底的休息后,见到的是不变的旧景。得到的背后伴随着种种的失去,失去的同时又会有种种意外的得。在得到与失去中,你曾犹豫徘徊过吗?

得与失,本便是天平的两端。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有得必有失。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用矫健的身姿赢得掌声无数;用轻巧的身形获得满场赞誉;用完美的动作摘金夺银。然而,人们看到了他们在领奖台上耀眼的光芒,却忽略了他们在台下的辛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舍去了平日了悠闲的时光,舍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甚至舍去了健康的身体。那些荣耀的得到的背后,伴随着的,必定是常人所不能的失去。这种失去常常被人们抛之脑后,不曾多加理会,只去在乎得到时的风光无限。

有失定有得。在低谷中回头看看,便会发现一片意想不到的风景。大诗人李白曾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这份傲骨,李白失去了在朝当官的机会,失去了高官俸禄的富贵。但对于这种失去,李白不曾感到难过,因为他权衡了得失,自失去中得到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因为这份傲骨,让李白畅饮美酒,游尽名山;与知己论书,和好友评诗;在自由自在,豪放不羁中,写出了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名篇。试问,若没有当日“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失去,又何来李白“诗仙”的美誉?若没有对富贵权利的舍去,李白又焉能作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句?

得与失,本便在于一念之间。不要悲叹意外的失去,不要庆幸突然的得到。挫折可以是失败,也可以是收获;责任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认可。在得中失,于失中得。笑对人生,冷静看待,便会发现,得与失,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少了失,人生总少了一些味道;少了得,人生又少了一些绚丽的色彩。它们,是构成五彩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尝尽了得与失的百般滋味才能真正完美人生,精彩生活。

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得失。在顶峰思考过失,在低谷看到成功。在“得到”与“失去”中,你领略到了什么?你又嗅到了哪些别样的风景?

有关得失的作文题目记叙文【五】

个人得失,很显然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主义,而民族利益,便属于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主义(或是集体主义也无妨)了。讲讲它们的关系,便从刚学的两条“真理”说起。

第一条, 便是民族(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我想,之所以说民族地位更崇高,是因为它代表了更多数人的利益,反映了更多数人的呼声,一如甲午战败后的“公车上书”,各省举人在捍卫民族利益之时,早将个人富贵荣华抛之脑后。

而民族(集体)利益一直高于个人利益吗?

我想,我们个人与民族的关系极像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那世界利益要高于民族利益吗?恐怕不是。仅看我国外交政策,皆是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根本,辅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等等,就清楚。究其原因,怕是世界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悬殊,民族利益错综复杂,大国政治博弈,热火朝天,小国隔岸观火,顺水推舟;富国珠光宝气,肆无忌惮,弱国狂打太极,左右逢源??

于是,所谓维护世界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一句口号而已。

可是,庆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利益还不同于世界利益,民族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从事相似劳动,有着在习俗、文化、思想等人文环境上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共同的价值选择的人们形成的,比起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上,亲的不是一点半点,共同的积极的奋斗理想,紧密的趋同的利益选择,确保了我们的民族利益一直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相统一的,我们的民族利益因此也将一直高于个人的利益。

第二条, 便是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民族(集体)利益。 个人与民族利益冲突时,问题往往在于他人的利益。而要顾及他人的利益,首先我想到的人人平等的法律。若无法律之保障,则谈不上平等权利、平等利益。个人与民族利益冲突时,也必须服从民族利益。正如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驳斥世界主义者之时所说,当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仍是受压迫的民族,“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也大概如此吧。 但是,毕竟不是法律保障的平等、自由赋予个人与民族这种关系的,相反,究其法律本身,是个体与个体的利益妥协。这种利益妥协,使得每个人与整个民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对立概念,而是一种交融的利益关系。那么,这种利益关系妥协还会有怎样的表现? 回溯历史,我看到了岳飞精忠报国,饥餐胡虏肉,文天祥心系南宋,誓抗元,林则徐“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封建社会,有法律但无法治,毫无人权可言,又是什么让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进行利益妥协的呢?

有人说是封建儒家思想的浸染,我基本上同意,但若推而广之,便是道德意识,民族意识。

一个民族,由其个体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个人的意识、理想逐渐升华,凝聚成一种普遍的、至高的社会道德,这种集体观念必以其气势宏大给人以精神上的引导,这便是个人与民族利益的统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