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学校的不良现象作文400字)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学校的不良现象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4-06-04 06:03:31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学校的不良现象作文400字)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一】

月球上的生命

根据美国詹森太空中心泰勒博士1974年的报告,1969年降 落月球的「阿波罗12号」太空船,所收回两年半前无人探测船「观察家三号」留置月球上的相机底部,竟然发现含 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缓症链球菌」。也就是说:来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几近真空、充满宇宙线的月球表面生存了两 年半!这真是令人意外而吃惊的.事,月球经由人类太空船多次的登陆探测,可能早已散播许多微生物在上面了,从 此事以后应要改口月球上毫无生命的说法了。如根据「神秘的月球计划」一书及吕应钟先生「月球是外星人制造的 ?」一文的研究与说法,月球上已早有了生命,而且是比 人类还高智慧的外星生命,也说不定!

太空中的生命

科学家利用模拟宇宙环境的实验,得知如「枯草 菌」、「黑麴菌」、「芒氏梭菌」等微生物,能长时间生存於宇 宙中。荷兰来登大学以枯草菌孢子实验,在照射相当於 1000年放射线剂量的紫外线,结果仍有0.1%的存活率。德 国的多赛博士发现某种微生物能在超真空环境中生存达数月之久。在浩瀚的宇宙中,也许也有这些生命顽强的生物 ,正在随着宇宙灰尘或慧星等在太空四处流窜,也许是地球的生物飘向宇宙深处,也许是外太空的生物已悄悄的降 临地球,有人说爱滋病的病毒可能就是从外太空来的。所以美国太空总署对回返地球的太空船与人,都要实施太空 防疫捡查。

异度空间的生命

龙一直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吉祥动物,不仅对它们描述的 灵活灵现,甚至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人亲眼见过。以龙为例,在近代就有一个实际的目击案例:在抗日时期,於安 徽省涡阳县的城门口,就曾出现一条土色的龙,它的外形与图画中所绘的完全一样,身长约十公尺,直径约15公分 ,带有很浓的鱼腥味,一直停留在城门口,引起许多人围观。当地的自卫队队长李占元并派卫兵保护,以防止受人 搔扰或盗捕。且依民俗传说规定禁止小孩与妇女观看。直到第五天的夜晚,在一阵暴风雨之中,卫兵未注意到的时 侯,那条龙就不知去向了。而近来中国上亦传出在平顶湖遇见水怪及有龙出现在源流於石人山的湖泊区域。据说石 人山是个蛮荒地区,有许多的奇珍异兽,譬如发现有一公尺大的蝴蝶等,有人研究称该处是否为异度空间的窗口, 才会出现一些奇珍异兽及俗称属於灵界动物的龙。在十馀年前於新屋乡头洲国小,所发生的疑是外星人 体坠落事 件,如果真是外星人,我认为它不一定是从飞行中的飞碟 所掉落,倒是有可能也是来自异度空间。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二】

乱吐痰是一个令我看不惯的现象。每当人们穿行在大街小巷时总会看见一些没有道德的\'人乱吐痰,小区里有人吐痰,连学校里也有这样乱吐痰的人,他们突然那一口深黄色的痰,不仅仅是一口痰更是人类文明的败笔,有一次,我散步的时候。恰巧有一个陌生人吐了一口痰,结果正好迎风一吹,如同一只大苍蝇扑倒了我的脸上顿时脸上,粘乎乎的,我感到恶心万分,赶紧用手帕擦干净。我心里既愤怒又生气,真想吐一口痰到他脸上,看他是什么感觉。或许一口痰不代表着什么,但却可以明白人们心灵肮脏。

乱扔垃圾干事我看不惯的现象,干净的校园、美丽的班级,却被一个个食品包装袋影响的面貌,小区绿化带本是只供我们欣赏的,却有些人搜索了垃圾场,这不,我就亲眼见过每天早上总会有一些人随手将垃圾扔进绿化带。而垃圾桶就离两三米远,这些懒惰的人宁可不管环境都不肯多走一步。还有些人干脆从楼上扔下来以至于砸到别人,翕然有人去搞但那些没品行的人不仅不听还振振有词地反驳起来。地上,绿化带里用塑料包裹的垃圾,还包裹着人们的品行。我想大家绝对都看不惯,那么就去劝告你身边这样的人吧。

希望这种行为越来越少,这样人们文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三】

这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又来到了景山,想边看美景,边寻找大自然的启示。

与上个月相比,这个月的茶花、桃花、白玉兰花开得更加茂盛、也更加美丽了。我从兜里掏出我的外出必备“武器”——-放大镜,凑近一朵朵怒放的花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仔细观察起来——-

这些盛开的花儿,像拳头大小,有的白如雪,如同被牛奶冲洗过一样,又白又嫩又香又薄,我真想咬一口,可是不忍心下口,有的红胜火,像一个精神焕发的小娃娃,仿佛在说:“快来看我,我长大了!”

这时一阵风吹过,许多桃花树的花瓣便从树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像下了一场花瓣雨,地上顿时洒满了花瓣,就像一幅风景画,茶花的落法与桃花的落法又不一样,它是整朵整朵掉下来的,堆积在树下,刚掉落的花还非常鲜艳,有的花已经枯黄,还有的颜色和形状已经大变样了。

这时,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一篇故事:林黛玉独自在花园里散步,看见一阵大风吹过,许多花瓣便从树上飘落,她为这些凋零的花瓣感到非常悲伤,便把那些花瓣都扫起来,然后哭哭啼啼地把它们都埋起来。但是我知道,花瓣落了,会慢慢腐烂,等它腐烂之后,便会变成一种腐殖质,成为土壤的天然肥料,让植物来年变得更茂盛。古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我觉得,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我们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随意破坏它的生长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四】

悄悄地,悄悄地,一场大雾在人们熟睡时的黑夜中无声无息地笼罩了大地,我们全然不知……

一大早,我张开睡意朦胧的双眼,透过窗户往窗外看去。咦?窗外一片白茫茫,居然看不见任何东西,难道我还在做梦?我用力拧了一下手臂,好痛,原来这不是梦,外面应该是被一场大雾笼罩着吧。我变得清醒了,立刻穿好衣服、裤子,走到窗户旁,趴在窗台上往外看。但由于我家住在五楼,不管往哪看,都被雾笼罩了。我心里有些担心,这场雾会散了吗?被雾笼罩的马路上会出什么事情吗?这些疑问驱使我赶快洗漱、吃早饭。早饭吃过后,我赶紧背起书包往楼下跑。刚走出楼梯口,便只能看见五米远的事物,看来这雾真的很大。

走在去往车站的路上,也全都被雾包围了。我走在雾中,看不见一个人,只看见一条直通车站的大路,我开始害怕起来。平时,这条路不长,只有30米左右,但今天,我走起来却像要走300米,3000米,甚至永无止境。在雾里,就仿佛在梦境里,有些虚幻的感觉,但也让人觉得是迷宫,永远走不出去。10分钟后,我终于到达了车站,这时,已7点了,但校车还没有来,可能因为雾大不好行驶。本来,校车迟到我的心里会很不平衡,抱怨,可是今天我不会,因为有雾。

大雾慢慢散去,太阳露出了笑脸,人们似乎已忘记了那有着大雾的世界,但我依然感叹:好大一场雾!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五】

今天去春游,座在春游的大巴上,看着窗外下着的蒙蒙细雨,我静静的欣赏着美丽的春雨,倾听着它那沙沙的歌声,突发奇想有所感悟,写下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诗:

春雨滴滴空落地,

颗颗都似白珍珠。

为何来到人世间,

是为无声滋万物。

春雨淅沥沥的从空中飘落到地面,好像一个个欢乐、调皮的孩子,在空中快乐的舞蹈,又好似一串串断了线的珍珠,洒落到地面上。正当我被这些颗颗珍珠吸引的时候,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天空,并伴随着发出一声轰隆隆的巨响。同时,车里的同学们被吓得不由自主的啊的一声尖叫。并迅速的捂起了耳朵,就像如果再晚一点会把耳朵震聋似的。雷声过后,刚才还淅沥沥的细雨倾刻间变成了飘泼大雨,雨水当当的打在窗上,已经看不到外面的景色。

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这次春游被迫搁浅。使得游车原路返回学校。回到学校后,雨变小了,开始渐渐放晴。花儿经过雨水的浇灌变得更红了,草更绿了,叶更嫩了,而天空仿佛被雨水洗过似的,更蓝了。

啊!美丽的春雨,你把你的生命溶入到了世界的万物中。世界万物有了你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身边需要改进的现象作文小学【六】

攀枝花市第二小学 余兴梅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7年,无数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经过几年新课程的洗礼,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但是,我们发现语文课堂却存在着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比如“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反思:要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必须站在课程的高度。

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化+文学”。叶圣陶先生说过:“平常说的话就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就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因此,语文是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1、语文是把“语言和语言运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

2、与语言形式密不可分的“文章或文学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3、蕴涵在文章、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蕴就是文章的精、气、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

1、是交流和交际的工具;

2、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是构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

4、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人文性:

1、人文性,表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

2、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3、人文性,促进了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

4、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任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四,语文教学要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重。其次,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后,对如何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语文有了肤浅的认识。《牛郎织女》一课选自六年级语文教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老师把主题定位对美满爱情的追求,通过《牛郎织女》这堂课较为提前地告诉给这帮马上就要成为“小青年”的小孩儿们,爱情是美好的,值得你为它付出,甚至做出莫大的牺牲。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层次的话题。可是老师巧妙地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聊故事里面的故事和故事后面的故事。整个课堂的气氛特轻松、特单纯,什么都能说,而且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就像窦老师预期的那样:说了就要对实际生活产生指导意义——哪怕是跟六年级的小孩们说爱情。

教学分为两课时。上课伊始老师便以聊天的形式问道:“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学生有答“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等等。老师补充说:“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然后便围绕“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聊故事里面”的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人物进行归类;聊故事原因、情节与结局以及悬念、线索等技巧,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这种聊天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迫使学生思考,加入到探究学习的行列,从而将教师的个人思想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整个教学始终,窦老师都极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第二节课中,围绕“为什么写和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两个话题,让学生“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老师设计了“是人间好还是天上好?为什么故事要写男、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天上有神仙吗?”等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同学们愉快而坦然地和老师交流爱情这个话题,引出了《白蛇转》《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民间爱情故事。通过学生汇报阅读报告单,比较《牛郎织女》与《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的文本共性,并进而分析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又通过让学生比较《牛郎织女》的不同版本,使学生领会叶圣陶改编意图。无论教学任务还是目标多靠学生自己聊出来,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引导的`手段极为隐蔽。从表层来看,教师由传统的中心地位引退,学生变为主角,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因。从深层来看,风筝尽管飞得很高,但线依然在教师手中。不难看出,在《牛郎织女》示范课中,窦老师始终有意识地让教师从课堂淡出,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与探究学习,从而一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

从窦老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把握了故事的基本结构与技巧,也初步领悟到其基本模式与改编思路,“从而创编出属于自己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多么大的飞跃!

语文课不仅要使儿童读书识字,掌握语文的基本技巧与技能,培养其人文情怀,更需要锻炼儿童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像窦桂梅老师一样,站在课程的高度教语文。正如她说的那样:“面对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将‘读’进行到底、将感悟渗入骨髓,可以继续在词句训练上花功夫、做文章。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顾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点、更快点?儿童的语言学习的确应该‘儿童’一些,简单、清浅、有趣。然而,也有人说儿童就是哲学,儿童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深刻。我们可否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真正将儿童当作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当作不变的、长不大的幼稚儿童呢?语文教学应当存在现行模式以外的多种可能性。力求在教学中,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语文,从选文、教学预设到最后的课堂呈现,紧紧抓住‘文学’这根主线,力图让我们的教学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脱离文字的束缚,抵达文学的对岸。”

课程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也不等于教学内容。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站在课程高度用好用足教材。如果要发挥教材作为“定篇”的作用,我们可能更关注情景的创设,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如果要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我们可能更关注教材“例”的局部,指导学生从中习得方法、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