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诱惑与自律的关系作文(相信自我拒绝诱惑作文800字)

诱惑与自律的关系作文(相信自我拒绝诱惑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4-18 00:49:11
诱惑与自律的关系作文(相信自我拒绝诱惑作文800字)

诱惑与自律的关系作文【一】

我曾在银屏上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支狩猎的枪对准了一只正在喂奶的母猴。母猴发觉了,眼中流露出哀怜,将怀中小猴高高举起,放在树上,自己跪了下来,用手拍打自己的胸脯,意思是要就我吧,不要伤了孩子。要是你是那个猎人,你忍心开枪吗?

在精神文明日趋发达的今天,人类往往把自己的感情看得很重,常常认为动物是无感情的。其实不然,动物有时情比人重。狗往往被人看成最低下的,狗被用来骂人便是很好的证明。许多人动不动拿狗来发泄情绪,一脚踹在狗肚上,狗哀叫着走开了,但它不会记仇,过后仍然对你很好。此时的人类会不会感到惭愧。人们竟没有像一向被自己视作贱的东西那样不记仇恨,还在那里喊什么宽容,可笑!人类很聪明,真的非常聪明。人类不但会利用自己的感情,而且会利用动物的感情。猎人在捕熊时,要是一只夹子夹住了一只母熊,他不会急于捉住,而是等另一个公熊过来,往往“一夹双熊”。人类真的是好聪明,聪明得有些残忍。其实,往深处想一想,动物也是地球上的主人,是地球上的“另类人”,我们无权剥夺它们的生存之权。亲爱的美食家们,当你们一口一口吃着动物肉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是在吃另类的“人肉”,人吃“人”,恐怖!请爱护动物,让它们成为你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会出卖你,绝对信得过,可比真正的人类好多了。

诱惑与自律的关系作文【二】

音乐 自然属性 自律 他律

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

诱惑与自律的关系作文【三】

夜幕降临,我隐隐约约听见了一阵哭声,出门一看,原来有一群小动物正围在一起,诉说着自己的苦衷呢!

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只听,小蛇痛哭着说:“呜呜呜,原来,我们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而现在,人类想方设法四处捕捉我们,使我们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人们当成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虽然,我们有时候对人类造成了伤害,可是,我们的功劳也大于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啊!”小鸟听了,也诉说到:“以前地球上鸟语花香,森林是我们鸟儿栖息玩耍的地方,而如今,人们过度地乱砍褴伐不说,我们还被狩猎的枪整天吵得不可安宁。”听了小鸟的哭诉,青蛙也忍不住开了口:“以前,我们青蛙是田里的好帮手,现在,科技发达了,人类用化肥替代了我们,这到不算什么,最可恶的是,人们大量捕我的兄弟姐妹以及同胞,使我们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得不整天东躲西藏,想出来放松放松,也只能选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可真是生不如啊!”大鲤鱼也开了口:“我和妻子还有孩子,原本在小河里过着无忧无滤的生活,可是,人们将大量污水排入小河,使河中的鱼虾都生存困难,没办法,我只好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逃入大海,可是在路上我的孩子因为受到风寒感染,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又只好带着妻子背井离乡,谁知,在路上妻子被人类的鱼网给网住了,最终成了桌上的美味佳肴”

月亮姐姐听了动物们的哭诉,难过的躲进了云层。

人类啊!好好反省反省自己吧!也许,从现在开始挽救地球并不会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