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推荐一本名著征文题目)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推荐一本名著征文题目)

更新时间:2024-03-10 01:39:48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推荐一本名著征文题目)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一】

以前有一个女孩问我是否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女性,因为自己当时还没有看这本书,就临时抱佛脚,去百度了一下大概情节,故事在我脑海中的最初轮廓就是围绕斯嘉丽嫁人,成寡妇,再嫁人,夺走亲妹妹的爱人,对于爱情相当随意,对于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痴痴傻傻分不清……接着我对她回答说:我这么专情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她并没有再回复我。

现在看完这本书,回想一下,斯嘉丽和媚兰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截然相反的两个性格,如果可以重新回答她的问题,我想说,我会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女性而不是媚兰这种。我觉得这部小说传达一部分女权主义的思想,斯嘉丽重建塔拉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学期行为学老师上课曾经问过我们班所有男生一个问题:如果将来你们的妻子挣的钱是你们的.三倍甚至更多,你们愿意在家做奶爸吗?事后我还特意问了我一个挺要好的朋友,他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不愿意。不管怎么说,我都觉得在爱情的基础上,我是心甘情愿的。其实斯嘉丽并不滥情,只是在爱情方面不太成熟罢了。

特别喜欢白瑞德说的一段话: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的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碎了就是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愿把它修补好,然后终身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可是就算在找一个新的东西来替代它,也永远无法换回你心中最初的那份美好。就像我的沙画瓶碎了,我买了更贵更华丽的项链,可是,最初买沙画瓶时心中那无可替代的美好,随着它掉落地上的一瞬间,碎的难以接受。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二】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当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读书、读书、读书;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三】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四】

终于,又重新拿起了已经看过多遍的《草房子》,却总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次看,都是一种新的感觉。

它,以桑桑为主角,第三人称的角度,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一段经历,一种结局。而每个人,都好像有一次转折,极其重大的转折,使本来预料的结局瞬间更改。

这次重读刚开始看了四章。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秦大奶奶”一章。秦大奶奶的遭遇,可以说是很不幸的,努力了几十年,终于获得了一块土地,丈夫却早逝,这片土地也因为要建学校,给了她另一块地。任谁,也不想离开,这一片努力拼搏了即使年,还有自己丈夫梦想的地方。秦大奶奶,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了自己的不舍。虽然,有些做法有些过分,感觉好像不懂事理,但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呢?精神饱受打击,命运又如此不公,别人对自己的,也只是不理解和强行对自己的攻击。也许,学校和秦大奶奶都是有理由的,从自己的角度看对方都是无理野蛮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无情,就是让两边都是对的。终于,两方的不断纠缠,解决于一次生与的界点。是秦大奶奶为了救人,而差点送命,让学校方面对她很是感激。也是学校方面对秦大奶奶救命之恩,让她感到了温暖,也就不在与学校方面纠缠了,更是不断地帮助,好像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最后的结局也是又一次体现了秦大奶奶对学校的热爱,为之感动——竟是为了一颗落水的南瓜,而不幸被水冲走,离开了人世。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个个跌宕感人的故事,不禁为之感叹,为之惊心。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五】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六】

曹文轩伯伯的《草房子》我读了两遍了,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桑桑。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这五个优秀少年。

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这5个性格各异的少年之间发生了感动人心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就流下了眼泪,为了朋友而打架,做了错事,自己承担了责任,不出卖朋友。小小年纪支撑起一个家。令油麻地人讨厌的秦大奶奶,由于桑桑的关心,慢慢的改变着自己,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桑桑,他是一个调皮可爱又聪明的小男孩,他善于动脑,把家里的蚊帐改成鱼网,把碗柜为鸽子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窝,却遭到父母的责备,他很有正义感,当板仓小学的坏孩子欺负纸月时,他毫不忧豫的冲过去帮助纸月。他也特别勇敢,当他得了一种怪病时,脖子上肿了一个很大的包,要用一根烧的通红的针,从包上扎进去,他却不喊也不叫。

杜小康热爱学习,善解人意,他休学后,偷了同学的书来自学。桑桑并没有告诉别人他喜欢骑自行车,但杜小康却看透了他的心思,教他骑自行车。他和细马的经历有点相似,他们的家境都曾一落千丈,他们都坚强的面对困难,把很少的养份转化为巨大的力量。

秃鹤的自尊心很强,当别人拿他的秃头来取笑他时,他很难过,后来他明白了,残疾并没有什么值自卑。纸月的学习虽然很好,但她太软弱了,由别人欺负她。她不感告诉老师,默默的忍着,

我同情秦大奶奶,他努力了一辈子奋斗来的地却被人占了,学校要盖,但不能赶走她,她也住不了几年。

这本书真的很美很感人。《草房子》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

推荐一本文学名著以及读后感作文【七】

这本书之所以看那么久,可能是因为从第79章节开始书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与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火车站也结束于火车站。安娜与沃伦斯基彼此回眸凝望一瞬,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不可避免地被激活—燃烧—渐暗—自毁。

前面78章并没有什么,冲破阻力,终于终于在一起了,真的挺好。恋爱的浓情蜜意与同居的情投意合让两颗心紧紧依偎,彼时的安娜满眼都是柔情,浑身散发着光。两情相悦,挚爱贴身不离,脾气温柔地似水如涟,轻叩心门。

由于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偏见与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安娜无法回到社交界,被完全孤立,陪着安娜在乡下与世隔绝地厮守了半年后,沃伦斯基顺利又体面地独自回到贵族社交阶层中:赛马、选举、忙公务。与安娜也正式进入平常夫妻的相处模式。并希望妯娌多劝劝安娜把原来的婚姻结束掉,完完全全成为他法定的妻子。

这是正常的,可安娜因为被原来的圈子完全孤立,她同时也为了他失去了太多,她太害怕了,所以沃伦斯基成了她唯一可以倾诉和守候的对象。她为他付出了太多,想要同等的补偿和宠爱,想要更多的陪伴与体贴,真的没有错。她和他由彼此奋不顾身地相爱变成了一方歇斯底里地索爱,而另一方平静地爱着。由于沃伦斯基白天不在家,晚上很晚才回家,安娜变得猜忌、易怒、爱争吵。沃伦斯基回家很热情地与她说些白天的见闻,也能立刻引来她的不满和争吵。

她为了唤起他的兴趣,打扮地更漂亮等他晚归给他看,文中说“他知道是为他而打扮,他很中意,但中意太多次了”,对,中意太多次之后便成了毫无感觉的习惯。安娜不明白:以色侍君,何来长久?

她假想他不爱她了,为了弄明白她是否还有容貌上的魅力,总是当着他的面或背着他与人调情,故意展示自己天生的姣好面容,当然也每次都让异性一下就喜欢上她。当异性表现出对她的垂青时,她会开心、自信并立刻陷入苦恼:为什么她唯一想取悦的人慢慢减少爱她的程度。安娜不明白:她渴求的“一生永远在恋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那些因为外貌喜欢上她的人,也会在热恋后慢慢变成生活过日子。

她总在他回家后与他争吵,几乎天天找他吵。争吵时言语犀利,必须占上峰,争吵后又会认错要和好。每次他都尽量让步,可让步后言谈间的语气都会比上次争吵结束时更冷漠一些。更冷漠了就招来她更多的猜忌: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安娜不明白:这是让步后的报复心理,感情都在争吵中磨光了。

如果安娜身段放柔软一些,或许她的结局会很不错。期待男人看在自己牺牲那么多的份上,能主动一成不变地宠爱自己,女人的心思都这样,不然就不是女人了。但男人既然慢慢回归过日子式的平淡,要么跟着一起走向平淡,要么好好地谈,谈一次不成谈四五次也行,就直接说“我要被你宠,早点回家陪我多说说话,为了冲破阻力和你终身厮守,我主动放弃了太多,我就只剩你了,我想要你多关心我,体贴我,疼着我”。其实,沃伦斯基很宠她,并没亏待和冷落她,而且非常顺着她。

安娜自前一天,决定提前回乡下,要求沃伦斯基抛下莫斯科继续和她隐居,因为沃伦斯基做不到在安娜规定的日子走而又一次吵架,争吵过后沃伦斯基主动想办法提前解决自己的难处,帮助她实现心愿。

自当天喝着早餐咖啡,她又挑事吵架,吵完他出门探望母亲,他想回头看她一眼再走,狠狠心没看。她等着他看她一眼,没等到,便终身错过。

自前几小时她去和她的假想的情敌道别,一路上看到什么都是各种厌恶的想法。精神状态全线奔溃,爱得义无反顾,时亦然。

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人生太任性,任性到极致。沃伦斯基面对她的尸体同样奔溃,一个半月没有说话,尝试自,最后参军奔赴前线,被送往前线的当天牙齿疼到满嘴口水,口齿不清。他的牙齿非常健康,是因为她的任性离开导致他基本不吃饭,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安娜的性格过于刚烈,如果能够柔软一些,她可以和沃伦斯基生活地很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