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关于好奇和创新的作文)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关于好奇和创新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0 19:51:27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关于好奇和创新的作文)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一】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二】

世界五彩斑斓,对每个人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道路选择众多为好奇之心,我们走向未来。成长充斥变化,合理引导方向,可实现自我,二者兼备,才能尽展天赋,把我人生。

好奇心是人类灵魂深处对陌生事物的向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每个人心底不可阻挡的用汹涌暗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儿童的命运,而要合理发挥其功能,则需父母的正确引导,既不可任其发展,又不该完全扼合理引导式教育的关键所在。

正确利用好奇心可收获,高晓松在儿童时代变热爱探索与钻研,每当遇到问题便去请教父母,父母会给他一张纸条,告诉他哪位邻居擅长这一方面,他在前去呗问。如此以来,家庭资源促使好奇心正向发展,好奇心咋促成了他日后的巨大成就?正是凭借好奇心的推动,高晓松才博学多识,为人敬仰。

有好奇之心,可推动科技进步。纵观历史画卷和为科学巨匠之所共有,无他,好奇之心不可或缺。一颗苹果换起了牛顿的好奇心,伟大的力学定律由此诞生。一座中百唤醒了伽利略的好奇心,真理之光由此闪耀。多样生物唤醒了达尔文的好奇心,进化奥秘中被发现自然。科学的探索者接因好奇而踏入无人涉足的全新领域,比较终开拓出另一片云淡风轻的世界的好奇心,是上帝人类发掘真理的惠赠,是的精神财富。

然而,缺乏判断力的儿童难免会因好奇心的错误引导向踏入歧途。俗语云:“好奇心害猫。”但教训已向我们证明,好奇心不仅会害猫,更有可能毁灭美好的人生。网络时代信息繁杂,难免会有不良信息吸引儿童,指引他们陷入迷雾,失去自我。不管是当下普遍存在的网瘾现象,还是骇人听闻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都与缺乏正确的引导密不可分。像这样更应引起父母,老师的注意,社会的健康发展,急需好奇心的正确引导。

好奇心的缺失,一颗限制时代步伐,当我们都拘泥于已知的世界,无人可帮探索与发现,那么时代的脚步则会停止。北京大学比较年轻的博导刘颖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正是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使我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需以好奇之心,去开拓别样的人生。

合理引导,永葆好奇,愿你我都能具有一颗探索之心,在好奇心的下,谱写人生的华章。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三】

众所周知,从现象到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知规律。同理,发现一个真理的过程也要从它的表面现象入手,而好奇心是驱使我们从表面的现象引发思考,从而思考,来探索真理的本质,所以好奇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詹天佑小时候对事物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拆卸家中的闹钟,后被清政府优选为公费赴美学童。学成归国后,创新设计京张“人”字形铁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十五世纪之前,人们只知道亚欧非三大洲的存在。于是,一些思想先进的欧洲人便引发好奇心,难道除了亚欧非三大洲就没有其它大洲吗?

就这样,探寻新航路的热潮掀起了。1487年,迪亚士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好望角。1492年8月意大利人哥伦布相信地圆说,他认为向西航行,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了印度西海岸。一条从海上到达印度的新航路被开辟。1519年8月,麦哲伦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太平洋,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试想,如果四位航海家没有好奇心,各大洲的文明怎么会交融?世界又岂能连为一个整体?地圆说的观念更不会确立。

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源泉的开始。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到头而引发好奇,苹果为什么没有飞,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奠定了近代力学和微积分的基础;门捷列夫因为有好奇心,研究元素规律,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屠呦呦因为承担国家的责任和有研制出治疗疟疾新药的好奇心,经过190次的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有想使水稻增产的好奇心,从而发明了高产杂交水稻;道尔顿因为对袜子的颜色有好奇心,深入研究发现自己和弟弟是色盲,从而发表了著名的《论色盲》……

如今,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好奇心是最大的功臣。没有好奇心,人类可能还处于“刀耕火种、茹毛饮”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样的话,人类文明会是多么落后与愚昧,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

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很多人说我是伟大,很有毅力什么的,其实,我就是特别好奇,好奇得上瘾”。不管我们是不是伟人,或者是普通人,拥有一颗好奇心是必须要有的。不固步自封,要敢于冲破禁锢思想的枷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才能深入探索,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发现真理。无数事实使我们始终坚信,拥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灵才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创新源于好奇的作文【四】

好奇心是每一个人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被上帝赐予的慧眼,它使人们从无知走向了解,并最终走向创造。好奇心是一种禀赋,它在人类社会的进展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推进作用。

然而,在这个信息化泛滥的时代,好奇心被疯狂地滥用。层现叠出的新兴媒体用各种各样的娱乐八卦满足人们畸形的好奇心。张爱玲羁旅美国,闭门索居,她曾在信中写道:“我感觉自己是一座孤岛。”然而她却不知道早有一名台湾记者住进了她的隔壁,每日通过翻查她的垃圾作出推测并撰稿博取关注。卢梭晚年在公园散步,因太专注而未注意到一条迎面扑上来的狗,失足跌落在地上。当晚新闻媒体就大幅度地刊载了这条消息,并取了一个极具侮辱性却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卢梭被狗践踏”。

当好奇心离开了正确的领域,转向各种无聊的私生活时,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情趣的低俗化。这不仅仅是对被关注者权利的侵犯,更是对自己的好奇心的玷污。从好奇心的本质上来看,它应当是神圣的,是它让弗莱明发现了闯入视野的青霉素;让达尔文辗转漂流,提出轰动一时的进化论,让人类不再局限于地球而冲入太空寻求生命。好奇心是思想的启蒙者,它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生活的曼妙,并渴望了解这神奇美好现象的本质。

反观现在,好奇心的沦丧似乎不可挽救,娱乐新闻从月刊走向周刊再发展为早晚各一刊。它们被放在书店最显现的位置,用着最精美的包装。而那些思想家们在另一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写下的名篇巨制却只能躲在角落积累灰尘。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扭曲了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不再能够静下来细细咀嚼那些经历岁月沉淀流传下来的思想;反而转向一种快餐式文化。因为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无需反思与自省,只要接受信息并让它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好奇心的归宿不再是沉重的思考,而是一种说笑,人类的精神文明便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

好奇应当与思考并存,唯有在思考中,好奇心才可以褪去浮躁的外衣,展现其真正的价值。请善待好奇,让好奇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