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高中生必读篇目读后感600字)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高中生必读篇目读后感600字)

更新时间:2023-11-28 18:54:34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高中生必读篇目读后感600字)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题记

大浪淘尽英雄,千百年来,英魂未散,滚滚硝烟已然逝去,留下的,只有我们深深的回忆。

心走书中,穿梭于字里行间,千年以来,你的忠魂犹存,郾城大捷,你的英武,你的勇猛,亲驻郾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来势汹汹,统率精锐马军一万五千多骑,步兵上万,你毫不畏惧,稳坐帐中,麾下悍将奋勇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黄尘蔽天,声动地,你亲率四十骑突进到阵前。你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与敌鏖战,仅靠不足万余人的战斗部队就败了敌军数万之众,面对铁浮屠,你沉着冷静,破敌与弹指之间,金军一败涂地、狼狈溃逃。岳家军在此战中“戕其酋领”,“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你的智谋令人叹服。你肩上的使命是何等沉重,是你,挑起了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

神游页中,畅游于历史长河。千年以来,你勇猛无畏,朱仙镇之战,你的足智多谋,你的神武,直指汴梁,你面对十万大军仍淡定自若,仅依靠五百背嵬近卫,就大破十万之敌,朱仙镇之战,你的勇武令人钦佩。背上的“精忠报国”越来越沉重,你为国为民,毫无畏惧。

两次大战,两次大捷,你的勇谋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你的忠诚,流芳百世,你的誓效忠,令人赞叹。你背上的四个大字,在逝去的瞬间,也不曾有丝毫动摇,你的忠肝烈胆,换来的是苍生的安宁!

但,昏庸的皇上,奸诈的丞相让这局势,这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大好局势,付之一炬……“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十二道金牌急召你回朝,你的长啸还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你的《满江红》,从熟悉的校场用豪情书写,却在陌生的石板上以悲剧结束,面对生命的结束,你只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你的精忠报国,你的满腔热,你打下的半壁江山,每样都该存在千年,万年,而这匆匆结束的三十九载,实在太少,太少……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记

隶体“一”字的胡须,瘦瘦的身材,鲁迅先生的外貌是这样特点鲜明。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我渐渐开始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不能忘却,并深深喜欢着。

少年闰土是鲁迅儿时的玩伴,每逢下雪,我总能想到《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场景,我总想着有一天,也可以在雪地中“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那一定是件很快乐的事。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儿时的游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百草园中所体现出的大自然的美妙,让我心之向往;儿时天真烂漫的想法,让我忍俊不禁。在三味书屋中的学习虽枯燥乏味,但仍不少妙趣横生。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下课后便跑去后面的园子折腊梅花、寻蝉蜕……先生读书时非常入神,鲁迅便在此时开小差。

鲁迅先生笔下书写的童年并没有运用许多华丽的词语,反而朴实、风趣、生动。除了这些追忆儿时往事的著作,鲁迅先生也同样写了许多批判、揭露现实社会的小说。

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孔乙己》,通过塑造孔乙己这样只懂大量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从而暴露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也做出了一个警醒——不要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教解刨学的老师,给了鲁迅许多鼓励,脑海中记着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时的认真,心中想着藤野先生的简朴、用心治学、关心学生,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我从书中读鲁迅,读到的是一个真实、朴素的鲁迅。他的作品,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三】

踏入佛大的校园,体验大学的生活已有大半个学期了。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日子里,面对学校安排的课程,身为大一新生的我,彷佛什么也没有学到。反而对大学的生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迷茫中,闲来的时候,我看了这本《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也对我在大学的看法有所感悟。

当初,寒冬腊月,手脚不能屈伸的时候,我想着心中美好的梦想坚持不懈;当初,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为着美好的梦而在题海中争渡。但是,经过高考及填报志愿后,我得知自己进入了佛大。我的心被一股低落的情绪所占据。

低落的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以师兄为身份的作者向我讲述了他在大学的体会。他面对别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满地都是”的时候,能底气十足地说“我是一个大学生”。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却不能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更说不出“我是佛大的学生”这句话。

无独有偶,在佛大中有许多学生都像我一样有这份自卑感。相信这份自卑感大部分是源于我就读的是佛大,这不上不下的学校。以及我认为自己的未来已经由读什么大学决定这种人生观。随着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懂得了作为大学生的我要在大学学什么。大学不是技校,我除了能学习一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一种思维,一种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使我感到了一丝的欣慰。至少,我是和一般的技工有所区别。但仍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自卑。

随着我对这本书的进一步阅读,以及在佛大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人生观也许不是正确的,我的这份自卑感也许是庸人自扰。在我看的这本书中列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了名牌大学生中也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作者还道出一个本质:你所就读的大学再有名气,校园再美,硬件设施再齐全……到了毕业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也就是说,你唯一可以带走的就是你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东西。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如果要学习的东西相同,在哪间大学都是一样的。

我尝试接受作者的观点,改变自己的学习观、人生观。后来我发现,自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是专心致志的:课余期间,也有很多同学拿出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阅读;佛大的社团活动是那样的丰富充实。每个人都好像相当享受这种生活并期待着未来。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看到的是河滨校区残破的校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卑感在此生活。

观点上的改变,使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佛大。

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套用书本的话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作者与书本的观点不谋而合,而经过我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着人的学习、生存方式,左右人的情绪,决定人的未来。

因此,我更加觉得人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对于像我一样就读在佛大或类似大学的人来说,面对各名牌大学,我们不必产生自卑感。因为名牌大学毕竟只占少数,而各名牌大学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积极地去看待。其实,名牌大学和我们的差别就只是他们基础比我们好一些。而这些差距完全可以通过四年的学习补上。对于一般技校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看不起别人。同样地,我们与他们的差别只是我们的基础比他们好一点。四年之后谁优谁劣,无人知晓。所以面对他们,我们要端正思想,时刻处于一种紧迫的状态,催自己奋发向上。

可见,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性,尽管我之前早已定下的人生观因各种原因而根深蒂固,我也尝试着去改变它。通过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乐观的人生态度,用积极进取的目光去对待问题,来正确地把握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

从上文,我得出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但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相信通过以往的实践经历早已定格在一个人的心中,要去改变它是多么的困难。虽然人生观难以改变,但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还是可以的。一个人的态度可能会受一首歌的影响,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发生转变。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从态度做起。

我有一个同学也是考进了佛大,但是他觉得他读的专业太冷门而对他专业的课程吊儿郎当。还经常向我抱怨。正是因为他对自己专业的态度一直处于抗拒消极的态度,所以他感受不到大学的美好。专业冷门,就意味着将来没有前途吗?在我读的这本书中正好持相反的观点。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换另一种眼光、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我们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我们反而不难看出就读的专业冷,进入学术圈则更加可以大展身手,冷门专业比热门专业更容易获得成就。况且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也不是和自身的专业对口。

所以,因为就读一间不太理想的大学,或者因为专业太冷而处于一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端正我们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端正我们自身的态度做起,我们须做到认真。需要每一件事都认真地去完成。不要因为就读的学校不理想,或专业太冷门而对学业漫不经心,吊儿郎当,甚至处于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于学习生活,还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发展。

其次,我们还须做到务实。用这本书的说法就是我们要充实地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选择地去学习。不要以为社团活动安排的满满的就叫充实,也不要以为用所有的时间来学习就是好。脱离实际,盲目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乐观和进取也是端正我们态度的一大要素。就如上文所说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距只是他们基础比我们好,读冷门专业比读热门专业更能大展身手。相信以这种乐观、进取的心态去面对读大学,我们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向前迈进。

这本书,作者以一个师兄的角度,将自己如何去读大学的经验用相当亲切的话语告诉我,结合这几个月来我在佛大的学习生活,我的思想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也使我明白到人生观,人生态度的重要性。而我自身的自卑感也消除了不少。

用积极上进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我们的每一天都有新开始,我们会越发觉得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看了这本书,我的收获相当丰富。我相信它将指导我将来更好地去学习,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读什么书有感的高中作文600字【四】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厓来厓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话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昕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昕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