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牛肉面的由来及作文(关于牛肉面做法的作文700)

牛肉面的由来及作文(关于牛肉面做法的作文700)

更新时间:2024-05-16 10:43:23
牛肉面的由来及作文(关于牛肉面做法的作文700)

牛肉面的由来及作文【一】

属于龙岩的小吃无比之多,带我最喜欢的还是美味的牛肉粉。爽口弹牙的粗米粉,搭配上富有嚼劲的牛肉,香味四溢。说起来,我和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还有些渊源呢。

由于我家离学校比较远,今天我的父母早晨来不及给我做早餐,所以大多时候呢,我都是独自去外面随便吃点儿什么。今天可能是台湾烧饼,明天可能是酸辣粉,后天又可能是五彩缤纷的蛋糕。总之,我每天都在变着花样吃。直到某天(作者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吃这家的牛肉粉了,眼神犀利的我看上了这家阿辉牛肉粉,摸了摸口袋里的钱确定还在了之后就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

点了碗牛肉粉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夹起一根米粉就往嘴里送,吸溜吸溜的,吃完之后打了声饱嗝之后摸摸口袋准备付钱了,却发现刚刚口袋里鼓鼓的钱全没了,心想:完了!这下肯定要迟到了,该怎么联系妈妈来帮我付钱呢?想到这儿,我不禁冒了些冷汗。这时店长走了过来,是位老爷爷。老爷爷说:“小朋友,吃完了吗?”“老爷爷,我吃完了,但是我的钱丢了。”听到了这话老爷爷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到:“罢了罢了,小朋友你先走吧,像你这样的小孩还是以学习为重啊。不过记得下次要带好钱啊。”

出了店,我边走变陷入了沉思:我怎么能这么糊涂,人家老爷爷赚钱也很辛苦,自己的钱说丢就丢了,让他怎么生活啊。(作者后面才知道店长是孤寡老人

大家可不要像我这么糊涂,钱都能弄丢。

牛肉面的由来及作文【二】

在一条偏僻的小道旁,新开了一家面馆——答家牛肉面。牛肉面可是我们襄阳的特色美食。久仰“答家”大名,却一直未食其味,兴致勃勃的我拜托妈妈改日给我来一碗。

我的愿望在一个周六的清晨得到了满足,我和妈妈一起来到答家牛肉面馆。只见深绿的招牌和鲜红的“襄阳十佳面馆”横幅引人注目。来到跟前,一股牛油和碱面的香味直入心脾。

进入面馆,人们的大排长龙令我咋舌,但要吃正宗牛肉面的信念让我坚持了下去。大约十分钟后,我来到了取牌处,这里还保留着取牌的习惯?我诧异了一会儿,随后也拿着牛肉面的牌子向前走。终于,我来到了取面处,把牌子交给了一位师傅,她高喊道:“二两牛肉面。”另一位师傅麻利地一手拿碗,一手拿装着碱面的铁网勺,飞快地放下水,焯了一会儿,把面放进碗里,再飞快地把面通过一个特殊的“滑道”交到接牌子的师傅手上。

这位师傅也是个熟手,她接过面后,立马就开始了工作。我对她说:“少放一点辣椒。”她点着头回应我,把舀汤的勺子轻轻地在牛骨汤上拨了几下,立马拨云见日:火红的辣椒油见到了天敌一样,自动的就让开了身体,露出了白花花的骨汤。舀上两勺子浓浓的牛骨汤和答家秘制的牛肉,再淋上少许香气扑鼻的牛油,加上葱段和香菜,一群“顽皮的小孩”就这样跳进碗里,这动作一气呵成,一碗面好了!

我仔细地端详着眼前的“艺术品”:金黄的碱面,暗红的牛肉,香浓四溢的骨汤,配上红彤彤的牛油,嫩绿的葱段和香菜,让人垂涎欲滴。我吃了一口,那滋味,有种说不出的美妙。面一进入口中,汤汁便顺着口腔流入了舌根,烫的我舌头直往回缩,但正好把那鲜美的味道送入了深处的味蕾,面吃起来也是滑利爽口。我又尝了一块牛肉,口感厚实,既劲道又易嚼,即使年过八旬的老奶奶都咬得动,真是色香味俱佳。我再也忍不住了,便风卷残云般地吃完了一碗面。

牛肉面,咱襄阳人的味道,经久不衰的记忆!

牛肉面的由来及作文【三】

好吃的东西说不完,但我们常德远近闻名的美食里少不了大名鼎鼎的常徳牛肉粉。

它历史悠久,据说有两千年了,源自秦朝呢。

米粉的原材料是南方的优质大米。把米磨制成米浆,再塑成圆圆的米粉和扁扁的米面,一色莹白,直接就可以抓进嘴里嚼吃。但这样吃未免太糟蹋它了,你还是耐心等等吧。

上好的牛肉切片,带筋的`牛肉切块,牛杂、牛排也可以慢火炖起来,加入辣椒、姜、蒜、八角等普通调料。牛肉片爆炒了煨着就可以,肉块、牛杂和牛排就要炖半夜呢。

随便走进一家牛肉米粉馆,安心坐好了。老板就会用竹漏斗盛满米粉,伸进滚烫的开水锅里,时不时翻滚一下。锅里至少有两尺深的水。还没注意,漏斗里的米粉已经倒进了一个大碗,碗底早就放好了酱油、盐等。老板舀起一勺带着浓汤的牛肉片浇在米粉上,洒下翠绿喷香的葱花,送到你面前。

好像经过了神奇的变化,米粉洁白透亮,带着美玉的色泽和质感。快把牛肉翻动、拌匀,再尝一块牛肉,哇,香!肥而不腻的牛肉,带着牛肉特有的香味,还混合了各种调料的味道。夹起一筷子米粉,裹着红艳艳的辣椒粉末儿,“苏苏苏”地吞进肚里,筋道爽滑。喝一口香浓的粉汤,浑身舒畅。

常德的街头巷尾,都有牛肉米粉馆,家家的味道都相似,又不同。有时我恨不得把盛牛肉粉的碗给吞下去。反正我吃了一碗总想吃第二碗,虽然妈妈坚决不让我这个“小胖子”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