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作文人间至味(人间至味是清欢400字作文)

作文人间至味(人间至味是清欢4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4-23 09:09:59
作文人间至味(人间至味是清欢400字作文)

作文人间至味【一】

我的家乡,春天,小溪里的冰雪溶化了,大树长出了嫩叶,郁郁葱葱。山上的`小动物,都开心地玩了起来。爬树的爬树,吃果子的吃果子,真是热闹。山上的花开了,一朵和一朵比美。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数也数不清。

夏天,大树的叶子数不胜数,都是绿油油的。没有一点儿杂色。山上,远看像一个绿色的大毛球。好像在说:好热,有没有扇子呀?我都被晒绿了。山上还有一块空地,又像大山伸出了绿舌头。真有趣!

秋天,大树变成了黄色的,就像一支支黄色的大笔,想要为天空画一幅美丽的画。山上变成了黄色的。小动物们都准备过冬了。山附近有一座大山,那是一座瀑山,山上的水冰凉冰凉的,好像要结冰一样。

冬天变冷了。有时还会下雪呢!大树没了叶子。高山光秃秃的。大地一片宁静。

我爱我美丽的家乡。爱它的壮丽河山,爱它的锦绣山川。更爱它的莺啼燕语,郁郁葱葱。

作文人间至味【二】

一到彭公的外婆家,还没踏进屋,我就闻到了那股浓烈的肉香味。外婆肯定又在做我的最爱毛笋干炖肉。我仿佛看见了毛笋夹杂着肥肉在锅中滋滋乱炖的声音。我加快脚步,向厨房奔去。

一见在灶台上忙活的外婆,我就猴急地说:外婆,我的毛笋干炖肉,都想了好几天了,我真想马上吃到它啊!说完,我不禁咽了咽口水。

宝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等一会儿就好了。烧毛笋干急不来的,得慢慢炖。不一会儿,厨房就弥漫了一种浓浓的清香,那清香有大山里的竹林味。我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笋干在锅中咕咕地冒着泡,夹杂着色泽红润的红烧肉,真是人间至味啊!

开饭喽!只见暗褐色的笋干,在雪白的盘子中显得格外诱人,让人垂涎欲滴。我立马夹了一块放入口中,只觉得肉汁在口中四溅,油而不腻。嫩嫩的毛笋干,嚼一口,脆生生的,格外鲜。外婆看我吃得津津有味,舒展开了额头上的皱纹,笑盈盈地说:既然你这么爱吃,那下午我们一起去挖笋,我教你做毛笋干。

午饭完毕,我扛着小锄头跟着爸爸、妈妈、外婆,去了后山的竹林里挖毛笋。走进山,崎岖的山路两旁都是青翠的竹子,高大挺拔,一阵风吹过,还哗哗作响。仔细看,几棵竹子中间就有冒出头的笋尖。外婆说,刚冒出尖的笋不好吃,最好是刚刚探出一个笋尖头的。我们按照外婆教的方法,总算找到了一支,我和爸爸小心翼翼地用锄头把笋边的泥土扒开,直到挖了一个大大的坑,露出了毛茸茸的笋身,我再使劲一把连根拔起,好大一个啊!我欢呼雀跃起来。完全忘了自己满脸都是泥沙,外婆笑眯眯地走过来,用龟裂的手小心翼翼地帮我把泥土擦干净。

一个中午的时间,我们就背着满满一大袋的毛笋回家了。外婆开始教我制作毛笋干。她先把笋壳给剥去,然后把笋对半切开,放入一个大铁锅中,放盐煮上个大半天。然后外婆用保鲜袋把煮透的笋干装进去,压出水分,据说这样的笋干才是最美味的。

第二天,外婆把压了一夜的.笋干,整齐地铺在一个泛黄的匾上,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晒,说是需要好几天才可以晒去所有的水分。等毛笋干变得干巴,结上白色的盐晶后,毛笋干才算真正做好。

这样的毛笋干,用温水浸软后,洗净切段,放入汤中,加入白糖、酱油和切好的大肉,用大火烧开后,再用慢火熬炖。毛笋干炖肉成品后,毛笋易嚼,味鲜肉烂,油而不腻,回味悠长,是一道美味佳肴。

每次去山里的外婆家,她总是会拿出一大袋子的毛笋干让我们带回家,还说山里的笋是最好的。家里做过很多次的毛笋干炖肉,可从未觉得,有哪一次做得会比外婆的好吃。因为外婆那道毛笋干炖肉,油而不腻、味鲜幽香,有大山的味道。

作文人间至味【三】

??间烟火人间路-写生活的作文1800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间烟火人间路-写生活的作文1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小城坐落在山脚下。

当清晨第一缕薄雾散尽,小城的千万人家,不论身处城市的哪个角落,却总能在自家窗前望见远山的倩影,那隐在水泥钢筋后的背景,如信笺上印着的几朵淡淡墨梅。满目苍翠如一池春水浸润着人们冬眠了数月的心田,青山正妩媚,春明万物朗,每当这时,故乡人和一些慕名前来的异乡人总能被这无声的魅力吸引到山脚下。

可打我记事起,通往山顶的路是不好走的。

山路不算崎岖,却也蜿蜒至远方;不算羊肠小径,却也仅能容游人和一辆车通过,而当这种微妙的“仅仅”被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地摊小车所打破后,原本设想好的“山行健道”的规划图就这样被小商贩们丢进了沿山路形成的“污水小河”中。涓涓细流,却散发着促使游人不禁捂鼻快速逃离的味道。

我费了一番力气,才从人群包围的圈子中找到熟悉的烧饼摊。摊主是一位个子高高,脸颊瘦瘦的中年大叔,他经营的烧饼摊似乎与这景区的年岁相差无几,而我对这山的记忆,似乎也是带着葱香烧饼味的,每每游山,必光顾他的摊子。

我在一旁耐心等待着大叔招呼前面的客人,烤炉的热气和炙热的太阳已将他的脸烤得通红,而他却丝毫没有停下喝口水的意思,依旧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询问每位顾客的订单,口味偏好——这也是我常光顾的原因,不仅因为烧饼,更因为大叔的脾气。终于轮到我,接过烧饼,我朝他笑笑,他脸上晶莹的汗珠闪耀的太阳的光芒,顿时,我心中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同情,一句“谢谢”脱口而出。

行至山腰,依然能看到几家零星的摊位,回望山脚的路,那里依旧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堵塞了上行的道路。蓦地,我又想起大叔通红的脸庞。春光明媚,太阳高照,又有谁不想轻装出行,四处踏青?又有谁想在嘈杂的人声和城管的驱赶中辛苦谋生,毫无体面?他们,那些陌生的面庞,被肩上的重担拖住了步伐,被谋生的摊子限制了去处,被岁月的沧桑刻下了皱纹,他们,终究只是在努力生活的人啊。

可是,我又不能忘记,那整洁的山路不知何时已是疮痍满目;我又不能忽略,那条初衷被命名为“健康之路”的山路不知何时开始,被浇上了第一桶污水,我更不能忘怀,那些平日里热情泼辣的面孔,不知从何时起,会因为一个摊位而争得面红脖赤,争执声与汽车的鸣笛声格外聒躁……

夕阳在山,人影散漫。步下山顶,我看见拥堵的路开始畅通,拥挤的人群开始散去,两排摊位连成的昏黄的灯光一一熄灭,如一群蝼蚁无声地顺着山路离去。不用说,是城管来了,他们疲惫的一天被这样画上了句号。

矛盾交织着同情,我不忍再看,更不愿在人情与规则之间判出高下。

后来背井离乡去外地求学,一恍,再回故乡,已是几年之后。

刚踏上故土,我便迫不及待地寻找通往山的路。山路还和以往一样吗?那些人,那些花花草草,可否安好?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再次上路。

可眼前的'景色却令我惊喜——山路两旁,不见垃圾,不见污水,不见拥挤的人群,占道的小摊,只见沥青路面被涂上新漆,颇有考量地划出两个车道,只见路边小摊退至路旁,沿路搭起了徽派小房,每幢房子上挂上了牌匾,隶书写就的“葱香烧饼”“豆腐脑花”竟别有一番风味。屋舍俨然,精致错落,不由得让游人有步入江南水乡街市的错觉。

顺着门牌,我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卖烧饼的大叔。他还在这里,个子高高,脸颊瘦瘦,不同的是,他再无当年谋生的疲倦感,而是满脸洋溢幸福的微笑。

见我来,他连忙起身招呼。

接过烧饼,我同他攀谈起来。

“大权,这路的变化还真不小呢,第一眼见到,还以为是一处景点哩!”

“可不是嘛”,他咧开嘴,露出了自豪的纯朴的笑,“这几年啊,政府搞‘美食街整治’,起初我还不同意,以为是要把咱全赶跑了,那俺咋吃饭啊?一家老小,全靠我这个小摊子呢!后来一了解,还真不是我想的那样,你瞧,还给咱盖了小房子,连排的。还带顶儿,又能定点又能不愁雨天,你说快不快活?”

说罢,他又想起什么似的,给我指着身后挂着的机器说:“政府还给俺们装了抽油烟机,说是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保护身体。你别说,还真是!照这样干下去,再来二十年也没问题啊!不过,还是多亏政府,咱们干生意的才能像现在这样!景区风景好,我们身体好,顾客才多,生意才红火啊!”

告别老板,我又朝着山顶走去,内心充盈着不可言说的快乐。要问我这条路什么时候最美,我的回答必然是——现在,还有未来。

夜幕降临,山行一半。眺望远方,山顶亭阁遗世独立;回首山脚,人间烟火落地成河。这条氤氲着温情的路,终于苏醒,而我也可以做出选择:规则与人情,竟可以同时成全。

万里河山万家灯,人间烟火人间路。

说到底,通往山顶的路,不正是由这踏实的人情味铺就而成的吗?

作文人间至味【四】

我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小馋猫,总是缠着大人买这买那的,棒棒糖、炸薯条、冰激凌……一听到吃,我的口水禁不住会流出来,但令我最喜爱的还是那外婆亲手做的龙须糖。

听外婆说龙须糖的名字的由来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正德皇帝到民间去游玩,发现民间竟有此糖,当时民间命名它为“银丝糖",正德皇帝对此物正有好感,于是把这糖带回皇宫,命名为“龙须糖”及后再传入民间,亦叫“龙须糖”。

听着故事,我对着龙须糖也充满了兴趣,于是忍不住一口尝下去,“哇——”那入口口感的细腻,越嚼越有劲道,甜甜的味道,流入你的胃里,仿佛流入了身体的每个角落,顿时心情也变得美美哒。

龙须糖也承载了外婆对我满满的爱。记得那是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我的嘴巴又馋了,于是就嘟嘟囔囔地对外婆说:“外婆,你给我做龙须糖好不好?你做的龙须糖最好吃了。”外婆眯缝着双眼,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好好好,外婆这就给你做。”说完,她就去忙活了。

这龙须糖当然是得要麦芽了,她就去田里采了一大把的麦芽,绿绿的,甚是好看。我跟在她身后,想看看麦芽糖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之后我看到外婆又拿来了米饭,做龙须糖还要米饭?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特别好奇。之后的做法更令我目瞪口呆:她把麦芽切碎和剩饭搅在一起,用漏斗把麦芽和剩饭过滤出来。只留下那灰灰的水。我歪着脑袋,忍不住问她:“我们不是要做麦芽糖吗?但是怎么做成一锅水啊?”外婆又笑了,冲着我一脸神秘:“你待会就知道了。”

只见她拿上来了一口锅,我心想:难道这要把这个水给煮了?那不就煮干了?但接下去的一幕可让我真长了见识,只见那锅灰水随着高温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浓稠,像什么呢?可不就是麦芽糖啊,真是太神奇了!

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婆就打开了她祖传的黄豆粉,让麦芽糖充分沾上黄豆粉。可你想想看,刚出锅的麦芽糖有多么烫,她要用手去抓,见状我着急地说:“外婆还是带双手套吧!”但她不以为然,又笑了:“带了手套就没那个味儿了,做不好龙须糖。”看着外婆被烫红的手,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可外婆却满脸笑容,好像一点事都没有。

看着麦芽糖,一点一点地做好,就知道麦芽糖该变成龙须糖了,这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龙须糖标准是必须要拉到跟人头发丝一样的细。外婆从下午三点拉到了下午四点,就这样重复着左边一下,右边一下,我在旁边看着都不耐烦了。当时想到外婆拉了这么久,手该有多酸啊。我想帮忙,可她却不让:“你小孩子家不要捣乱,等下有的吃就好了。”说完,她又陷入了忙碌中。终于,龙须糖变得超级细,就像人的头发丝一样细,甚至比人的头发丝更细。一口下去超好吃,那味道真是回味无穷。

现在,外婆年岁已高,不能做龙须糖了,但她还是托人送我吃,她逢人就说:“我们菲菲最喜欢吃龙须糖了。”每次收到龙须糖,我也像小时候馋嘴的样子,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甜甜的味道,一直萦绕在心间……

作文人间至味【五】

每当清明时节淅淅沥沥的雨丝飘落,记忆中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奶奶制作清明粿,那也是我最喜爱吃的美食。

奶奶做的清明粿有绿色或白色,里面的馅料也多种多样,有萝卜馅的,有笋丝肉馅的,还有红糖甜馅的,摸起来黏黏的,轻轻咬上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做清明粿要上山采艾叶,奶奶总是提着一个篮子,到地上去摘艾叶。我也时常跟着她去,只见奶奶细心挑选一片一片地轻轻摘下,又轻轻放入篮子中,我也时常学着她的样子采艾叶,奶奶见我采艾叶的样子,总是乐呵呵的,脸上挂满慈祥的笑容。

一大筐叶子采摘后,下一步还要精挑细选,只见奶奶熟练地把老叶除去,只留下嫩嫩的芯。挑选完成的艾叶放到沸水里煮出汁水,放到一旁等待使用。

下一步就是揉粉,奶奶将糯米粉放进了一个盆中,倒入温温的艾液汁,艾叶汁可不能一次加到位,需要不停地搅拌不停地揉搓,只见奶奶的手中米粉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她手中不停地翻滚着跟头,不多一会儿就变成一个大粉团,和面的工作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炒料,奶奶准备了肉,笋,豆腐干还有咸菜。她把肥瘦相间的肉放入大锅中翻炒,再把笋、豆腐干、咸菜一股脑儿倒进了大锅中,加入各种作料和调料,顿时一股浓浓的香气从厨房飘了出来,顿时喷香四溢,令人垂涎。过不多久,馅料炒好了。

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包清明粿了。包的时候,只见奶奶取一小团米粉团,用专用的压模工具压成扁扁的一片,里边放上馅料,把面片对折后压实边缘再像包饺子一样折出很多很多道褶子,一个清明粿就这样完成了。看她一压一捏,动作是那样熟练,一个个清明粿就像一个个艺术品,在她的手中渐渐诞生了,真是太厉害了,看得我连连为她点赞。因为我不能吃辣,她将清明粿做成两种颜色和口味,又怕我分不清哪种是不辣的,哪种是不辣的,特意将粿做成两种颜色,以便区分。

一个个清明粿做好了,整整齐齐放在粽叶上,最后一步就是上锅蒸了。又见奶奶在灶头的铁锅里,放入半锅左右的水,锅上放上竹蒸架,她把清明粿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放到蒸架上,排列均匀,盖上锅盖。随着灶膛的柴火“噼噼啪啪”的响声,锅子上就升腾起了一股股热气,似乎还能闻到里面的香味。过不多久,清明粿蒸好了,掀开锅盖一看,一个个清明粿墨绿墨绿的,白的也格外鲜亮,实在忍不住想马上咬上一口。馋嘴的我总是等不急清明粿凉下来再吃,奶奶也总是在一旁笑呵呵地说:“慢点吃,不要烫着……”我也吃完一个,还冲着她傻笑着:“真好吃,我想再吃一个。”听完,她又笑了。

小小的清明粿,藏的不仅仅是好吃的馅料,更藏着奶奶对我的无限的宠爱。

作文人间至味【六】

当时余震还在,我从彭州通济的山里出来,转场到鸡冠山。已经吃了几天方便面了,特别想找一个打牙祭的地方。恰巧路边竹林旁有间房子,门框上用油漆写着“三妹子酒家”,没犹豫,停车钻了进去——整个饭馆没有菜谱,所有的原料都摆在明面上,大厨是个粗壮的中年汉子,胡子拉碴,手里攥着菜刀拍拍打打给我们点菜。我们要了一个耙耙菜、一个老腊肉,便坐下等着。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叫扔上来更准确),第一口下去,不由转身对老板说:“伙计,你家腊肉太咸。”

正在刷锅的老板头都不抬:“只有这个。”

什么态度嘛,我心里想。第二口,却吃出了一股奇香,仔细再看筷子尖上的物事,大片的腊肉,由外至内,从深褐到鲜红——显然是暴腌暴晒的。

旁边搭车的一个彭州哥们儿说:“这家的腊肉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要不是地震,还可以吃到他家的风干鸡。他家的鸡更巴适,晾在大山里,路还没有通……”一边吃着菜,再看那位中年汉子,隐隐地在心里生出了“世外高人”几个字,这,就是所谓的江湖菜吧。

江湖菜称呼是相对于官府菜的,无论是原料还是做法,都不按常理出牌。当年,刚刚认识黄珂,吃了他做的黄氏牛肉,不由心生景仰,他听了哈哈大笑:“锤子,我算啥子高手撒。真正的高手都在乡下的院坝里头……”

我知道,每年开春,黄珂都会去四川重庆一带的山里,走村串寨,看到哪家饭食好吃,就花钱住下,趁做饭时在一旁偷窥默记——他自己称之为“采菜”,听上去像采风,有点儿故意跟艺术家混淆的意思——其实就是偷菜嘛,玩过开心网的人都知道的。

每次黄珂回京,就会把我们召集起来,当成味觉小白鼠,验收他新“发明”的江湖菜。说来也怪,黄老学的很多菜,回到北京却没有办法正常实现当初的原汁原味,起码没有他吹的那么好。黄珂只有在自己的“川菜实验室”继续埋头鼓捣,加点这个,换点那个……那个认真劲儿,只有中关村破解正版软件程序的人才能相提并论。

其实黄珂说的没错,要吃到真正的江湖菜,肯定不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而是在乡野小店,这个道理说起来就像马拉多纳不会竞选国际足联主席,格瓦拉不能出任联合国粮食组织总干事一样简单。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小土菜馆菜做得好,顾客盈门,换到城里扩展店面,却没几天就倒闭了。

店主人迷信风水,我的判断却是最好的菜肴一定在它的发源地。就像北京开了无数家四川、重庆火锅连锁店,尽管人也很多,但味道,永远没有办法和原产地相提并论。

我仔细做过研究,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彭州乡间的那位汉子一样自信。

社会信息化程度愈高,大众的`趣味愈发趋同。原生态个性饮食本应显出它独特的价值。

然而,菜肴个性化和餐饮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永远无法同步。厨师往往又都不是经营的决策人,真正要赚钱的老板,会根据顾客的普遍反映要求厨子做这样那样的变化。

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以江湖菜扬名立万的馆子,慢慢地,江湖两个字只剩下商业意义上的招牌意味了。

更可笑的是,有些乡间草根食物,却打肿脸冒充贵胄统,编排出各种“中山靖王之后”的不靠谱名号立足,原先的乡野之豪气全都淹没在燕鲍翅之类面目可憎的菜单里面。

如果把烹饪比作江湖,我最喜欢的厨艺高人当如风清扬——背负绝学,遗世独立。

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三两个知己,绝不会参加武林大会之类的有套路规则的选拔。他们做的菜永远是小众的:有性格,意气风发,绝不会考虑劳什子评委渐渐迟钝的味蕾和已经退化的牙齿。

山脚下,大河边,是他们揣摩和历练武功之所,偶尔遇到知音,他们会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后院搬出一坛陈年老烧,过来跟你连干几杯,仰天长笑……那才是完整的美食体验。

当然,这种念想实现起来越来越难。

作文人间至味【七】

不知何时,小街旁竖起了一把高大的的广告伞,伞下摆放着一个现做现卖米团的点心摊,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其貌不扬,衣着朴素。每天上学我都要从大伞旁经过,有时竟懒得瞥上它一眼,,这远远地把它甩在身后,然而,今天我却深情地凝望了它许久。

早上,我睡过了头,接过妈妈准备的早餐钱就匆匆出门了。外面好冷,寒风飕飕地灌进衣袖,我赶紧攥紧了袖口,直奔街头那把大伞下,大伞下,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弥漫着阵阵香甜的气息。摊主阿姨一边手脚麻利的忙碌着,一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阿姨,卖个甜心米团。”阿姨点了点头,娴熟的抓起一团珍珠般晶亮的糯米饭团。放在洁白的塑料纸上,然后均匀的撒上乌黑喷香的芝麻,又撒了一小勺白糖扑上。接着,阿姨双手合拢,来回搓揉,转眼间,一个诱人的米团做好了。我舔了舔嘴唇,连忙掏钱,谁料,像蒸发了似的,口袋里空空的。我急了,又翻遍了整个书包也不见一分钱的踪影。真倒霉,肯定是半路上掉了没察觉。这可怎么办?我一脸尴尬,不知所措。“小朋友,别急,这个米团送给你了。”阿姨微笑着把米团递过来。“这怎么行,阿姨我不买了。”我无奈的摊摊手转身想走。“怎么,不领情?我几乎天天都看到你经过这里,咱也算是老朋友啦,吃一个米团又啥关系!”阿姨的笑声像银铃一般“咯咯”的追着人群跑,她的两眼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她不容我分说,把米团直接往我手里推,我不好意思的收下了。作文

寒风瑟瑟,我浑身暖融融的。回首凝望远处那把我从不观望的一把大伞显得格外醒目,格外美丽,犹如盛开在街头的一朵鲜花,正默默的迎风吐艳。突然我的眼角有了一点冷冰冰的东西向下流用手一摸: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