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在乡村所见所闻的作文)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在乡村所见所闻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8 00:31:56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在乡村所见所闻的作文)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一】

有人说成长的过程就仿佛是一条河流,左岸有我们无法挽回的逝去的时光,右岸有我们憧憬已久的遥远的未来,而中间流淌着的是我们正在拼搏的光辉的青春岁月。过去的,回不来了,回首又是夏日,我的离别在即。

曾经有一次放假,我一个人在路上漫步,不自觉来到三年的初中校门前,就是那样如同受了一种心灵的指引一般,心中轻声地说道:我回来了。

站在母校门口,呆呆地傻站着,看着红色砖墙的房屋,紧锁着的大门,墙头冒着几棵嫩草,这一切曾经都是那么熟悉,可是它已不再属于我了。透过门缝,依稀可以见到几张落满灰尘的乒乓球桌。一幕幕在我脑中回放。还记得每次上体育课,我们这帮女孩子就躲在阴凉处休息,明明不会打球,却争先恐后地想和老师切磋。

悦耳的笑声在耳边轻盈地回荡着,“你输了,请我们一人一支冰棍。”“没问题,谁怕谁!”……都是些简单的字眼,不知为什么就是那么温暖。是我们同窗三年的友情,是我们不顾炎热在太阳底下追逐的汗水。累过,笑过,伤心过,却永远不曾忘却的回忆,一串没有休止符的音符在跳舞,最美好的三年。

站在母校的门口,迎着夕阳的余晖,怀念的思绪雾一样铺散开来,我彻底地迷失了。“我觉得你就像一位大侠,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见你举手拔刀相助!”语文老师幽默的评价,我一直记了很久很久。

有时无助或感到难熬,这段“大侠”论总能带给我力量,也许生活本是一片空地,赞美之风轻拂,陆地上便万物复苏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张张爱笑的脸庞,一次次失落后的泪水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回忆漩涡。

“我愿意跳进去!”站在母校的门口,尽管回忆在不断地侵蚀着大脑,我还是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过去。红砖、绿草、环形跑道……这些东西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让人觉得温馨,我曾经在母校学会那么多收获了那么多,我懂得一些做人的道义,我收获朴实的感情。我也曾自私和烦恼,但和快乐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站在这里,仿佛千言万语都说不清我心中那份细腻的怀念。不过我心中充满无限感激,我带着三年里的执著和信念,背起我那充实的人生背囊在路上继续前行,无论有多艰辛。

泪水偷偷爬上眼角,母校,谢谢你,为我的未来勾勒了最浓的一笔。擦干泪水,从容地转身,不再回头,因为我始终相信,分开并不代表改变!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二】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主人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一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的`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的过渡地带的我,忽然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的脸,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爬到母亲怀里,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一年可能才回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脸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妈妈、爸爸道别。然后便目送他们踏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的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愿远去的车能带去我对母亲父亲的祝福,愿回来的车能为我捎来父亲母亲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的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了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会像当年远去一样的早早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一切完毕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开了,透过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怀念;待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去祝福,去等待,去欢聚。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三】

世界上很多情感是假的,短暂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

——题记

虽然在城市里读书生活了很多年,但我依然会常常想起老家,想起家乡的老屋,也常常会在梦里随着思念的清风回到老屋。

那是一间陈旧的房子,依偎在小山之边,透过丛丛树木,隐约显出那魂牵梦萦的房子:一排排乌黑的瓦片斜斜地向前延伸着,下面是砖红色的半旧墙面,搭配着墨蓝色的半旧矮窗和一扇木色早已发白的老木门——木门外依稀有一个站立的影子,一个弯弯的熟悉的影子站在老屋的门口,静静地等待着什么——那一定是姥姥,我认得,我认得那弯弯的脊背,认得那苍老而慈祥的面容,最认得的,是她站在老屋门口那永远不变的姿势和淡然的神情。无论寒来暑往,刮风下雨,只要她有空,便会站在老屋的门口,只是静静地站着……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不总是那样的。

那时候老屋里小孩儿多,大人们也常在,姥姥喜欢坐在老屋的门口,以同样的方式——静静地看着我们玩耍,脸上时常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我们小孩子间闹矛盾、吵打时,她总会装出一副唬我们的表情,然后亲切地把我们拉到一块儿,让我们和好如初。当我们其中有谁不小心摔着、伤着了,她脸上细细的皱纹便会纠结成焦急和心疼,平常不太利索的双手也会迅速将她心爱的宝贝搂入怀中安慰起来。她常常说,儿女们不常在身边让她疼爱,她便更要照顾好我们这些孙儿们,不让儿女担心。

但是,像这样坐在老屋门口的那段幸福的日子却并没长久。

那是冬日里最冷的一天,姥姥一大早起来便发现三姨不见了。三姨是不久前带着未满一岁的儿子回娘家来住的,姥姥原本很开心,可没想到,那天她竟独自离开了,便再也没有回来。三姨是姥姥最疼的女儿,因为她从小神志上就有些不清,常常无故地乱发脾气,而姥姥总会在她发完脾气后默默地将她砸乱的一切都重新收拾好。后来,终于三姨也成家了,姥姥便安心了。谁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姥姥伤心欲绝,病倒在床。很久,姥姥病好后,就有了站在老屋门口的习惯。我知道,她是在期盼女儿的归来,可是一年,两年,三年……三姨始终毫无音信,所有人都放弃寻她了,但姥姥却依然相信她会回来,依然天天站在老屋的门口,以同样的姿势等待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孩子们也很快长大,要去城里上学了,大人们在外奔波,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老屋也一天天冷清起来。姥姥依旧坚持住在老屋里,经常站在老屋门口,以同样的姿势,静静地等待着……

我知道,她的心里有希望,有期盼,更有对远方儿女的祈祷。而她站在老屋的门口,支撑她的——是那无尽的母爱!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四】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丁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时期作别,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

我的生日恰好在七月,跨过高考却迎接十八岁的生日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因为经历了十多年的学习生涯,再加上高考的洗礼,这份成年礼更显得沉稳和智慧。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向后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我收获了亲情,那儿有我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到独立思考时,父母对我无微不至地呵护与谆谆教导。我收获了友情,从儿时打闹的玩伴到同窗学习的挚友,他们无邪的笑容与无数次和我的共勉,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远温存的回忆。我收获了知识,十八年来,我像如饥似渴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文学名著,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们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它们是孤苦绝望时的良师益友;自然科学,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激发着我探索世界的渴望。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欣喜地见证着祖国的进步与光荣,我高兴自己能与这样的民族同行!

感谢十八岁的人生,让我感受着世界的真善美,让我更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的奋斗目标!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告诉自己:挥手告别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去吧,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

也许和所有即将或刚成年的朋友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彷徨和希冀,那是一份真实腼腆的萌动,那是一种想要操纵人生的激情与渴望!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翘首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未知的成功,未知的失败,未知的喜悦,未知的烦恼,我会彷徨失措吗?会被困难压倒吗?哦,抬头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亲切的招手,那是师长美丽的微笑。哦,还有身边的中国人,永远坚强不屈的中国人,和他们为伍,我一定不会害怕,和他们结伴而行,传承炎黄子孙五千年的辛勤与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我想:

把帆留给风,

把桨留给浪,

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五】

一栋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些平常的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当他每次呛得满脸通红的时候,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间,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拖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这栋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的,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在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见了他们的身影,而他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过往的事和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六】

中小学校附近就有一些不法商贩贩卖烧烤,与其说是烧烤,不如说是健康手。每当放学,一群小贩就会不约而同的来到离校门口不远的地方,有卖炸鸡的、卖烧烤的,还有炸薯条的。放学了,许多学生路过那里,都会被哪迷人的香气所吸引,都会忍不住买上一点尝尝。当你接过那包是不知使用了多少次的黑呼呼的油炸过的食物,当你将它放进嘴巴,你吃掉的不是美味,而是你的健康。每次放学回家,路过那,我都会掩鼻而过,每当我看见那漆黑、不知来路的黑呼呼的油,我都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油上泛着气泡,仿佛在朝我狰狞的笑,我毛骨悚然,大步流星的跑开了。

学校校门口的食品安全尽管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也是防不胜防。前些日子,报道的某快餐店使用地沟油,这给人一种震撼,平常人山人海的知名快餐不知有多少人在享受美餐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地沟油带来的危害。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地沟油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许许多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偶然事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厂的问题,而是社会道德良知缺失的问题。今天栽的是三鹿奶粉、染色馒头,明天栽的又会是谁?真正受到伤害的又是谁呢?是我们的整个社会。我想我们不必在此义愤填膺,也不必在此破口大骂。需要的是整个民族的集体反思。生产者需要思考,他们肩负着怎样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否还坚守着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健康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首要任务,为了我们的健康,让我们拒绝街上小摊食品,少到外面就餐,多和家人在家就餐,多吃健康无污染的水果、蔬菜,也为了大家的健康,寻找并举报那些不法分子的制假、造假。争取让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现在的.社会,不仅食品安全失去了保障,人的变得十分无情。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收破烂的老人不小心划破了一年轻女子的牛仔裤,因拿不出对方要求的50元赔偿,老人下跪十次。老人手裏只有8元零4毛.当记者赶到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门口发现,一个穿灰色羽绒服的中年妇女正在推搡一名衣著破烂的老人,嘴裏喊著:“赶紧赔钱!”周围上百名路人围观。旁边站著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子,蓝色牛仔裤腿处被划开了一条两三厘米长的口子。被推搡的老人噙著泪水不停地恳求著,手裏捏著一叠毛票,总共8元零4分。“不就破一个小口子吗,至於这样为难人家嘛。”看著下跪的老人,旁观路人纷纷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面对路人的指责,中年妇女毫不在意,坚决要让老人赔钱。面对“巨额”赔偿老人下跪。这时,围观群众自发掏出钱来,一元、两元、十元……最后凑够了50元。老人再次向围观群众下跪,并不断地说:“谢谢,谢谢。”中年女子拿到钱后,拉著女儿一声不吭离开了。当时围观的群众纷纷表示赔偿50元的结果对老人不公平。

我想,很多人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都会落泪吧!这更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残忍的一面和善良的一面!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残忍的一面,将会多么多么的美好!没有了残忍的一面,像上面故事中的老爷爷也就不会那么可怜,那么丢脸,那么的没有尊严了!

所以,我像大家呼吁;朋友们,拾起自己那遗失的良心吧!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贡献自己的爱心,这世界将会成为美好的人间

良知——社会的底线,为了健康,让我们大家一起坚守。

站在乡村的门口作文【七】

车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这幕离别与欢聚之戏的文人翁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不变的是,这是同一个站台。

戏剧的主人翁在变,有一天,我就成了这部戏里的主角。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一个满是喜气和生机的季节。同时,在我眼里,又是一个失意的季节。

那天,爸妈一大早就起床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还处在梦乡与现实过渡地带的我,依稀听到了一丝啜泣。

我睁开惺忪睡眼,发现在昏暗灯光下亲爱的母亲脸上,挂着一些泪水,写着一脸忧伤,我起身走到母亲身边,问她怎么了,她没有说话,倒是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开口了:我们今天要到外省去打工,以后可能一年才能回来一次……我当时就哭了,因为不想爸妈离开。

但是一切都于事无补。奶奶拉着满面泪痕的我,站在车站的门口,和爸爸妈妈道别,然后目送他们走上汽车。汽车缓缓启动,渐渐地成了一个点,渐渐地消失在大雾的清晨,只留下泣不成声的我和奶奶站在车站的门口……

从此,车站便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我时不时地会站在车站的门口,想让远去汽车能带去我对父母的祝福,更想让回来的车能为捎来父母的音讯。我会站在车站门口,继续着我离别与期待欢聚的车站之戏。

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就掉,掉了之后又长。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而站台的戏却没变,它依然在上演着,变了的,依然只是主人翁。

十多年前送别的我成了如今远去的人,十多年前远去的父母成如今送别的人。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会像当年远去一样早早地起床,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做完一切后便送我到车站,来继续这部没有结局的戏。

在车站的门口,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多吃饭,少喝冷水……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唠叨”,一种让人心田温暖的唠叨。车走了,透过车窗,虽然外面光线暗,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眼里的不舍,以及水汪汪的眼眶。离去了,便是无限的不舍与思念,等到归来时,眼中是一种欣喜若狂的兴奋。但眼睛,不管是在离去还是归来时,总是湿湿的。

站在车站的门口,祝愿远去的人一路平安;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待思念的人平安归来。我的心里有一个车站,一个不断离别与欢聚的车站。我会一直站在车站的门口,去送别,却祝福,去等待,去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