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0 23:52:21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一】

如果你问我,我最崇拜的文学家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曹雪芹。

曹雪芹少年时在江宁织造府经历了一段富贵的生活。后来,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后来创作了《红楼梦》这部名著。我认识曹雪芹也就是从阅读《红楼梦》开始的。

刚开始读《红楼梦》,只是凑个热闹,大致浏览一遍,并没有体会到《红楼梦》的内在含义。渐渐地,听了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开始阅读原著,才真正懂得了《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及“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状况,也体会到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从此之后,我便对《红楼梦》爱不释手,也十分崇拜曹雪芹。

崇拜一个人,总该有些理由。

首先,曹雪芹的文笔着实令我佩服。生动典雅的语言,传神入微的人物描写,伏笔的精细运用,诗句、词曲的点缀得当,都使《红楼梦》在文笔方面显得别出心裁,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记得《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片段吗?“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生动形象的描写,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清新工丽,一个美艳而又极具威严的贵族少妇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细细品味《红楼梦》,便会发现字里行间还有更多绝妙的文笔,比如黛玉葬花那一段,“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得缤纷多彩,凄婉动人,正应了那句“字字看来皆是”。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家都佩服曹雪芹的文笔,殊不知这些“传神之笔”得益于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约在乾隆十年,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而此时他移居北京西郊,只能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等亲友的救济为生。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于是他发愤图强,立志有所成就。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曹雪芹的个人奋斗依旧遭遇艰难险阻,他的朋友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而曹雪芹亦不负所望,隐居西山的十多年,多次批阅增删文稿《风月宝鉴》。但不幸又一次降临在曹雪芹身上。在曹雪芹四十八岁那年,其幼子夭亡,因此曹雪芹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从此卧床不起。就是这样贫病交加,曹雪芹依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另外,曹雪芹的反抗与挑战精神也同样令我敬佩。这一点,在《红楼梦》一书中充分体现。《红楼梦》以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的鞭挞了封建礼教的罪恶。这种打击批判封建社会的书籍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绝不允许流传、抄写的。一经发现,不但会给曹雪芹本人引来身之祸,还会使整个家族受到牵连,而曹雪芹却并不为此而畏惧,明写、暗写以及伏笔相结合,可谓“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巧妙地交代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向后人们展现出“康雍乾”三朝的社会背景与生活。这就是曹雪芹。

探寻“红楼”,寻根溯源:才知雪芹,别样非凡!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二】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乎,到底是冷眼看穿。大抵读过《红楼梦》的人,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有着和张爱玲一样“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的感慨,都叹那倾城绝恋,叹那苦情人难齐眉举案,都梦魇红楼,呓语一场宝黛之恋。

硕大的红楼颐园里,花榭满楼,歌台暖响,或许你看过众生百态,却也不曾悟出一段情理,或许你听见可人笑,却不经意间瞥见浮沉悲情,你经过了千百个人,他们都不完全一个样,有时恼有时乐,有时尖酸有时软弱,他们醉生梦,他们朝歌夜弦,他们背对山河踏上一条走不完的路,但你终究是明白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你没有跪拜过的菩萨,不配保佑我,我焚过香的庙宇,会重塑你金身。”转山转水转佛塔,不问前世,却只为了今生在途中相遇,所以全然不管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只记得这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终究是有情分;也全然不管命数难测天意难违,只想在这幽深的大观园里,心平气和地活着,活着,我深爱你,这就是我的生命。

黛玉生性凉薄,小心翼翼地活着,跟不上世人的步伐,很多时候都一个人过,从来看不到和她相像的人,她怯懦无助,不敢多言几句,生怕别人听了去,惹得一身是非,她踏进大观园的门,锁上自己的一生。宝玉生性冥顽,活得激烈也活得冲动,不把心事藏着,没遇见黛玉前还不怕出口伤人,也未担心过余生。和黛玉的相知相遇,大概是宝玉人生里最好不过的片段,他只当曾见过黛玉,只当作远别重逢,全不顾他人眼光,为黛玉赌上前程,而黛玉也终究为了宝玉赔上自己的一生。

宝黛的相遇倒不如说成是相似灵魂的碰撞,黛玉并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受到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的熏陶和束缚,她保持纯洁善良的心,一点一点地呼吸着属于她的小世界的空气,她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不计较得失,而贾府险恶的环境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宝玉行为偏僻性情乖张,怕读文章,身处在功名利禄水深火热中的他,更有摆脱世俗,超越凡事的心,他的纠结无助,也只能被黛玉看到,也只有黛玉从不用“仕途”一类的话去劝说宝玉为官作宦。他们相知,他们互为知己,他们共同成长,从不生分。

昔日知己桃花树下读西厢,看红了眼,也看红了心,宝玉是张生那多愁多病的身,黛玉则是莺莺那倾国倾城的貌,滴不尽的相思泪,染不完的红豆渣,聊不断的几分情愫,演不息的满园京剧,就这样贯穿了宝玉和黛玉的悲情一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条路,宝玉和黛玉终究没走完,未见天地,也未见众生。

黛玉是那经纶满腹,直抒性灵的潇湘妃子,心较比干多一窍,世人也怜惜她的颦儿才貌,她于三生石畔结成绛珠仙草,离恨天外,她嗟叹一年三百六十天,总有风刀霜剑的时刻,她总是做成一个花冢,希望一抷尘土可以掩盖,她想着有一天花落人亡,各自天涯,心里放不下的,终是只有宝玉一个人。宝玉是那腹内草莽,直言快语的神瑛侍者,平日里见多了胭脂俗粉,钟爱性情文学,叹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疯疯傻傻,信得过的喜欢着的人,都离他而去,唯独记起的,也终是黛玉一人,他情极而毒,悬崖撒手,随一僧一道出走,似乎,他又看见了,那个一颦一笑都两眉蹙起的林姑娘。

他见她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怒时反而像笑,嗔视更似有情,他是多情的怡红公子,静候有缘人;她见他时,有着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不敢多情,可旬月里来去,她素来是认他作了知己。他们共谈一片天地,有时放眼可以望遍整个观楼,他们听同样好听的曲子,看同样的戏目,在最好的时候,宝玉还说着那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可惜柏拉图式的恋爱,并未遂了他们的愿,封建礼教的束缚终究捆绑着旧时代的他们,而他们所认为的坚贞爱情,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宝钗的出现,彻彻底底为这段悲剧的情爱惹了牵绊,画了句号,宝钗的稳重大方,豁达大度,使她成为贾家无可挑剔的宝玉妻子人选,毕竟人们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生活,这样一个偌大的门第,代代相传永远比空谈人生理想爱情伦理重要,宝黛恋情的格格不入,也让这段情仅仅保留在了精神层面,所有的念念不忘,一场虚谈而已。

本是天生绝配,无奈屈服于封建礼教,这段不被众人看好的恋情,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之下,走向了穷途末路,他们的爱,为正统思想所不齿,在讲求男尊女卑,封建迷信,门当户对的贾府中,始终不被看好,终究还是酿成悲剧,再也无力回天。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当宝玉和宝钗成为众人眼里最登对的一对,黛玉的眼,却再也红不起来,她独卧青灯古佛旁,想再虔诚许愿一次,可她还是伸手拿来烛火,焚稿断痴情,再也不想记得他们曾共读西厢,她曾为他写下无数的词句,他曾看她葬花坦露心事,黛玉绝望地闭上了眼,想要将发生过的往事,抛下舍弃。她的一生还是太短,她怕时间走得急,生命里那些动容的瞬间无法停留,来来回回,就走到了尾,她发现前路只有一条,她走出千万人群独行,往柳暗花明山穷水尽去。

宝玉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在怀抱热望,他的心如槁木终究敌不过黛玉的工愁多感,他无力偿还黛玉,他屈服于他与宝钗的婚姻,人生如雪泥鸿爪,恐结来生理,半生缘,宝玉还是成了黛玉棺前的洒泪人,他痛悼黛玉,想要控诉黛玉的决绝,可这倾城绝恋,他始终是放不下,他终究是忘不了,世外仙株寂寞林。

蓬壶杳然,人间轻换,纵观文坛千百事,读尽世间悲辛书,文人比寻常人更敏感,心性更高,不愿蝇营狗苟,落了下乘。黛玉终了此生,宝玉遁入空门,皆是性格使然,但我们也不能用性格来作为不幸的借口,宝黛的悲情我们忘不了,也会一直记着,一直歌颂,虽然没有来日方长,却有片刻的独自绽放。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个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出生时因嘴里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宝玉,于是就名为宝玉。

他的父亲贾政在他周岁时要试他志向,便把人间好东西摆了无数在地上,任他去取,结果他别的一概不拿,只拿些脂粉,于是贾政便说这个孩子长大后必定没出息,将来必定是个色鬼。长大后宝玉说的话也奇怪,说什么:“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他还傻乎乎的,时常说些别人不明不白的疯话。他喜欢和姐妹们一起玩,不爱学习,因为他觉得那无用,只是在他父亲逼他时才不得已学一下,但他十分聪明,能写出非常优美的诗词。他很喜欢表妹林黛玉,也想长大后娶她为妻,可是因为林黛玉身体老是有病,贾家便千方百计地阻挠他们,不让他们接近,最后还强逼宝玉跟宝钗结了婚,活活拆散了他们,断送了二人的幸福,最残酷的是,林黛玉在了他们结婚的日子。

林黛玉后,宝玉也觉得生活没有了意思,便借赶考的时机离家出走当了道士,从此贾家也走向了衰败。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四】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事,种种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五】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题记

手指在一本本书的书脊上快速滑动,眼随心动、心随眼动,略过一本本书,终于顿住,书脊上三个大字:红楼梦。

《红楼梦》在现在的人看来,是一篇惊世名著,曹雪芹由此名声大噪,多少人沉醉在那终成空的红楼一梦中,如痴如醉,对它赞口不绝,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篇惊世名著的背景、有多少人了解曹雪芹?

曹雪芹是乾隆年间人,名曹霑。他的祖父由于在康熙的九子夺嫡中,错投八爷党,被登基后的雍正以“乱臣贼子”之罪抄家,自那时起,锦衣玉食的小少爷曹霑便不再是鲜衣怒马,而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他写的《红楼梦》,可谓耗尽一生的心,于乾隆时期已名扬天下。

曹雪芹写书时,家道已没落,生活十分窘困。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造成这本书的经历坎坷,书中众人的经历也坎坷。林黛玉年少丧母,入住贾府,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似蹙非蹙柳叶眉、盈盈水光含愁眼,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与愁怨是多少人心中的美景。“滴不尽相思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宝哥哥的这首《红豆词》定是唱给林妹妹听的吧,也许偌大的人世间,只有他们才算得上是旧相识,只有他们的相遇,才算得上久别重逢,只有他们,是前世今生不曾散去的一帘幽梦。

可是好景不长,薛宝钗的圆滑为她在贾府赢得不少称赞。“金玉良缘”是两人心中的间隙,“木石姻缘”是宝黛二人心中的执念,但因种种事,间隙越来越大,两人已无法再像原先那样了,一个空对潇湘馆竹林中的月光叹气,一个望着怡红院翩然掉落的花瓣发呆。琉璃世界中,白雪红梅旁,一群富家公子小姐烤鹿肉的喜悦场景已散,徒留宴席过后,人去楼空的凄凉。宝玉娶亲,娶的是宝姐姐,却非林妹妹,可怜其痴傻不知,还喜悦地牵着“林妹妹”的手,欢天喜地。此时,黛玉的生命已为时不多了,她仍执着地把她写的词稿烧掉,把宝玉赠的帕子烧掉,仿佛最后一点执念也随着火光烟消云散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沁芳闸的水,春流到夏,夏流到秋,可那个曾经阻止宝玉向水里扔花瓣的人,却再也不见了。妙玉通过断了的琴弦推测出黛玉后来的悲剧,可叹宝黛二人还是未能逃脱宿命,她终究还是含恨而终。

黛玉本为天上的绛珠仙子,却化为宝玉一生中的一笔浓墨。缘起因她,缘灭也因她,她后,他夜夜等着她给他托梦,直至有一次,他进入了荒凉的大观园,几支竹子依旧矗立在那里,他怔怔的站着,心里始终割舍不下林妹妹。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世间安得双全法,他负了她,便用余生赎罪,终是,不负如来不负卿。

《红楼梦》共写了七百多个人物,拥有众多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它的思想内涵是深邃的。曹雪芹对宝黛爱情深刻动人的描写、他们至不渝的追求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既有现实主义,又有理想主义,这正是曹雪芹对未来世纪的奉献!

写《红楼梦》的人物作文【六】

自从看了剧版《红楼梦》后,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书中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故事,和一段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

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我每天晚上读一点,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不能像别人所说的,和曹雪芹有一次对话,但我却因“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歌词,而感到这故事中的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宝黛钗”的悲惨爱情使我感到古代婚姻有许许多多的漏洞,也感到十分繁琐。因为古代婚姻大事须父母来做主,宝黛钗自身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又或许,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叹惜的闹剧。

翻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页,不禁令我感叹万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回味,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回头细细的读一遍,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也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一本《红楼梦》,令多少人感慨、落泪、悲愤啊!

看完红楼梦,心里是无尽的伤感和苦泻,我不明白,为什么曹雪芹写的书的结局那么悲惨。说真的,许多诗歌我都看不懂,还是找词诗解看才读得懂的,理解完,就开始佩服曹雪芹的文笔了。

比如说,金陵十二钗的又副本的一首诗,词诗解上经过翻译,竟然和晴雯有关,是彻彻底底写晴雯的,写出了她的性格和命运。在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上,又出现了两个性格命运都不相同的两位女子:薛宝钗和林黛玉。一句玉带林中挂,就写出了这个女子的命运与名字。请各位想想看,玉带本是戴在腰上的,而此时却挂在林中,就预测了黛玉命运一定不妙,玉带林倒过来不就成林黛玉了吗?宝钗的命运,此刻就不多说了。

红楼梦的结局也很悲惨,我最喜爱的晴雯和黛玉都病了,其它人物不是走了就是了,还有像凤姐和探春这样的女强人也无法挽救自己。在封建社会,不论你有多强,也只能依靠你的父亲,兄弟,儿子。一旦他们离去,你就只能灭亡。

还是庆幸我们不在那个时代吧,不然或许还会有个类似红楼梦的故事。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