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传统文化对比作文(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作文)

传统文化对比作文(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9 08:31:51
传统文化对比作文(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作文)

传统文化对比作文【一】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传统文化对比作文【二】

??统文化的现代挑战

近日,几名大学生举牌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这一行为,再次将中西方文化交战的问题推向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那么对于现代西方文化,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怎么应对呢?是拒不接受,一味排斥,还是海纳百川,全盘吸收呢?

我认为两者都是一种极端,有些片面。拒不接受是一种固步自封,一种排外封闭保守思想的体现,而全盘吸收,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使我们忘本。对此,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才真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华夏文明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老子,孔子,孟子等众多的优秀思想慢慢汇聚在一起,并互相影响,最终成为了指导中国人言行和心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文化的影响下,中华儿女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感动中国中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大爱至深的体现呢?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拥有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必要,我们绝不能将其置之不理。

但现在到了21世纪,世界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也渗透到了我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不少年轻人追求新奇,过起了洋节,却忘记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而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中华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闭关锁国。清朝闭关锁国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不与飞速发展的外界交流就会落后,我们不应该从保护文化程度的角度排外保守。虽然初衷很好,可会好心办坏事,反而误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那么面对冲击力如此强大的`外来文化,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相信自己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不会比那些外来文化差,只有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有底气与外来文化交流,我们才不会因外来文化的部分优点而丢掉我们自己的东西。其次,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所作所为固然不可取,但我们同样不能过分开放。中华民族历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这才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与包容精神。包容,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面对错误的事情,包容则一定是不利于我们发展的。

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社会土壤,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只有能够抓住机遇并且有能力迎接挑战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在混乱与融合之中仍能保持自己本性的文化,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我相信随着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最终将和谐的共存,中华民族必将更加出彩。

传统文化对比作文【三】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悠远的东方古国,也向每一个中华儿女诉说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珍贵。

当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把民俗民风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又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和飞舞的秧歌彩带时,当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都有机会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静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庙会的欢庆,有了昔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