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关于2023年作文(预测2023年的作文)

关于2023年作文(预测2023年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22 00:36:08
关于2023年作文(预测2023年的作文)

关于2023年作文【一】

从微电影这个名称诞生以来,直到近两年的兴盛,其实从内容实质而言,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多数微电影创作者,都抱守着最初成功的几套微电影作品,比如《老男孩》等等的路子,把怀旧、KUSO恶搞喜剧等元素当做微电影创作的唯一法门。虽然在这其中,也诞生出不少高素质的作品,但是大批量复制生产之后,却无疑把微电影的路越走越了。

由台湾广告界大拿陈奕先执导的《时间门》另辟蹊径,以软科幻元素包装亲情故事,风味独特,虽然主题先行,旨在突出“爱家日”的概念,但是超现实的画面风格,搭配上科幻味十足的故事概念,一波三折的剧情,还是令人兴趣陡升,仿佛看到了国产微电影创作的全新出口,一种豁然开朗的模式。

与制肘重重的国产影视作品不同,微电影在题材方面,原本是可以有更多样化的选择,虽然在制作成本上或许无法达到大电影的水准,但是这反而更加可以展现创作者,尤其是文案、脚本创作者的想象力。以《时间门》为例,假如撇开记忆锁定的科幻概念,全片的故事就稍嫌陈旧、老套,但是一旦引入记忆锁定的概念,故事推动的紧迫性,最终结局的悬念就顺利成章了。

当然,因为主题的限制,以及赞助商的要求,影片节奏过于舒缓,悬念性不够强烈,遗憾了点。但是全片在红星美凯龙的样板间中取景,干净的房间陈设,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未来科技感,加强了本片的科幻定位。尤其是代表着不同记忆段的走廊与房间,随着灯光一盏盏熄灭,暗示着记忆的消失和保留,象征意义明显,更令人不由得想起机器猫、任意门等毫不相干,但却异曲同工的软科幻作品。

由此探究中国微电影的科幻之路,完全可以从《时间门》开始,走上一条全新的创作之路。毕竟在以《三体》直到网络奇幻文学盛行的沃土之上,微电影有了足够多的文本采样,只要从中撷取部分闪光点,就足以撑起一部部令人惊讶的优秀微电影作品来。而不必总是围着陈旧的搞笑段子打转,硬咯吱观众了。

其实除了科幻元素惹人注目之外,《时间门》对于现代都市白领,上自CEO成功人士,下到基层员工、普通小白领的情感抚慰也足够温暖。在现代商业社会打拼的人们,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成功,和所谓的幸福感,把几乎全部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进而忽略掉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家庭。

就象短片中的罗嘉良一样,非要等到记忆衰退,甚至失去时,才猛然意识到家庭的可贵,幸福的最初动力。幸好在影片的结尾,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而在淡淡的伤感当中,观众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赞助商“爱家日”的软性植入,丝毫不显得生硬,反而颇在情理当中。 

关于2023年作文【二】

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关于2023年作文【三】

鹤壁地方史志专家王俊智说:“淇河发源地和上游,水流是时断时续,水量也不大。”由于采访时间的限制,我未能实地见证源头,从当地电视台拍摄的资料片看到,淇河源头非河非潭非泉,只是晶莹水珠,渗出地皮,小水花银亮,三五步后,水渐成溪。 淇河在太行群山束缚中,河谷形状汇集成长的过程,是像所有的河流一样的--高山融雪、雨水、泉水、风化的岩石碎块,井然有序地向河谷汇集,像一条条反射着太阳光的白亮缎带,渐渐宽大,慢慢地向远方移动。 交错的河谷形状像伸开的手,攫住了大地上的一切,最终将这一切交给大海。然后在海陆交汇的地方,沉积挤压成岩浆,交还给大地,开始新的轮回。 淇河上游奔流于太行山中,水量本不丰沛--近些年又清瘦了很多,有些地段甚至消失,潜入地下。比如在辉县境内,淇河潜入地下,导致1958年所修的一个中型水库--要街水库完全干涸。 这是包括淇河在内,好多河流都存在的问题,除自然因素导致的水文变化外,重开发利用乏涵养反哺,令河流萎缩以至断流。 淇水东流,经风光旖旎的河头村、水磨村,进入鹤壁境内,即进入中游,水面开阔,水势平缓,风姿绰约。

关于2023年作文【四】

你知道过年的由来吗?那么我现在就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种怪兽,叫做“年”,特别凶。一到冬去春来的时候就出来,不是伤人就是损坏庄稼,还叨走人们的猪呀、羊呀……

有一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在院内堆起柴,又摆上桌子,放上猪、牛……就来了,张开口吃起来,饱餐一顿。就在这时候人们点着了柴,放鞭炮。火光冲天罗声、炮声……响成一片。“年”不知怎么了,被吓得逃了也不出来害人了。

从此,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放鞭炮,来赶走“年”。就成了“过年”的风俗,一直到现在。

这就是过年的来历。有趣吧!

关于2023年作文【五】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关于2023年作文【六】

鹤壁新区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马路既平又宽,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芬芳四溢。

最引人注目的世纪广场别有一番说不尽的美,世纪广场虽然比不上天安门广场那么大,但这个广场可是鹤壁建市以来最大最美的广场,它圆了几代鹤壁人的梦。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漫步广场,不觉天色渐晚,中华大宫灯、小宫灯、玉兰等、五火庭院灯、地理灯草坪灯依依展现在你的眼前,齐放光彩,极目远眺,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不光广场美,新区处处美不胜收。

春天,柳树、小草抽出了新芽让大地穿上了绿衣裳。

夏天,蓝蓝的天上瓢着几朵白云,把瓦蓝瓦蓝的天空衬得更加好看,加上几只小鸟、蝴蝶在天空中飞舞,真是奇美无比。

秋天,鹤壁没有一片落叶,附近田野里更好了,小鸟在枝头上唱歌,让那丰收的喜悦流进了人们的心田。

冬天,雪片晶莹剔透,全市被一层厚厚的“白棉被”给盖住,小朋友们在雪片里戏耍,让人们的心灵变得纯洁无暇。

鹤壁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乐于助人,懂礼貌,讲卫生成为新风,最近一段的时间里,我们在创旅游城市,一个民工吃剩的苹果核,没有保洁桶,就揣进了兜里,见了保洁桶才把它给丢掉。

夜幕降临,我仿佛置身于灯的海洋,泛光等、霓虹灯、投光灯、礼花灯、庭院灯、变色喷泉灯彻夜通明。色彩鲜艳的鲜花和交相辉映的灯光把整个新区照映得分外妖娆,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你来吧!这儿还有说不出的美,等着你来细细地观赏呢!

关于2023年作文【七】

十分钟,又十分钟过去了,我真的希望发生点什么,也真的害怕会发生点什么,一个人的浪荡生活,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顶多是雨后天明的一则新闻,也许你已经属于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其实在皇天后土下,人的活命,那也得看上天的眷顾与怜惜。我醒着,时间是凌晨五点一刻钟,我开始整理、收拾床头的书本笔记,只为看不见的另外一个世界的召唤。屋内熟悉的一切,屋外隆隆的雷声,除了活生生会呼吸的,只怕这个世界在没有什么声响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不知道多少人毕业后选择奔赴一线城市怀抱着不敢提及的梦想,坚持着生活。这样有多么光荣,完全是一句屁话,我已经彻底看透了为当代文学制造垃圾的那些人。北京,太多有志青年在这里寻找梦想的栖息地,青春、热、迷惘、彷徨,在车水马龙中交杂者,有人说多少人将青春埋葬在了北京,没有人能说的清,只是仍然挡不住那些狂热的心灵。

记得前天下班路过繁华的CBD的时候,看到唱摇滚的单薄的青年,他扛着一把吉他,就像扛起一挺AK47一样挥舞着,目光坚毅仿佛能消灭这个世界。看到此,我除了一句天道酬勤之外,什么也说不出,天道如何呢,谁知道,可是我们除了勤奋,还有其它吗。

清晰记得,小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天地玄黄,吹的'人挣不开眼,赶着牲灵回家的人,都背转着风挪动。我们一家人躲在屋里,爸爸坐在炕楞上吸烟,妈妈坐在板凳上挑毛衣,哥哥依着扣箱听爸爸讲故事,姐姐坐在隔壁的缝纫机前看书做笔记,而我坐在门槛上,惊恐不安又好奇地聆听每一次天空的剧烈震动,伴随着一道道亮光划破天空。每一次风雨惊雷,我惶惶不安跑到炕楞边,紧紧抱着、倚着爸爸的左腿,双手捂住耳朵。这时,爸爸总会说:来,坐脚上。我便一松身用力坐爸爸的双脚上,他轻轻来回晃动着双腿,像坐在屋子旁边的秋千上一样,在轻轻的晃动中,我不再感到雷声的可怕、闪电的耀眼。相反,我暂时忘却了外面的风雨欲来。

若干年后,他已经消失了,消失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树木花草之间。我不敢再轻易相信命运的慷慨大方。世界艰难,我仍未实现我的梦想。仍旧徘徊在城市的边缘,苟延残喘的说着有关青春的故事。当我一个人走在街头,每每可能会为了街棚落地窗的合家团圆和高楼大厦之间的灯火闪烁而心生感叹,但是那些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咸,是一直刻在我的骨头里的,永远都抹不掉的,尽管这些情绪做不成什么满汉全席,把那些故事拿出来,感觉好像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但他们确是我二十出头孤身在外好几年最最宝贵的财富。

十年流变,对人生是个节点。过去的终究是回忆,不变的是亲情脉的延续…记忆中,尚留存有一些生动的片段,但更多的内容,已经落入遗忘的深渊,父母的变老,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有如树木的颜色,自夏徂秋,在不经意间,由苍翠转为枯黄,我明白,人生的变化是拉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