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5篇)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5篇)

更新时间:2024-04-17 23:37:40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5篇)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不少大师(骨灰)级作家。有些被世界公认为顶级作家,曾一度被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譬如,鲁迅、林语堂、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被列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其文笔犀利,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令反动政府心寒。他所塑造的人物成为世界经典。每一个人物都形象丰满,栩栩如生,代表了一群人,其中阿Q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典型形象,像这样的大家今天少得可怜。那个时代,一代人的崛起,文学空前盛大,成为战斗的号角和舞台。不乏有巴金、冰心、茅盾、钱钟书、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老舍……他们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印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八十年代,新的文学崛起,各种文学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在各个角落。文学也一度开扩了领域,题材范围也广泛了。不仅大学校园文学社团摇旗呐喊,而且中学校园文学社团也纷至沓来,纷纷响应。这时期,文学空前发展,真是百花竞放。两千年后,文学开始走下坡路,一度消沉甚至沉寂。各类文学社团、流派纷纷瓦解,再也不倡导文学间接治天下。作为神圣的文学开始走下殿堂,不再受人青睐,也不是望尘莫及。就其原因,商品经济主宰市场,市场经济下,文学也商品化。任何事物,一旦贴上商品符号的标签,必然急功近利,文章的深度将受到冲击,最终分崩离析。之后时期,作家们有的开始掷笔,有的转向,创作一些投其所好的作品,为大众服务,获优厚报酬。真正创作有力度的史实性的文学极其罕见。文学的光环被愚弄。文学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它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文学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为某些人服务,以此达到津津乐道,那它离不远了。文学本来自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可惜的,今天的文学纯粹与政治划上等号,这就与它的精神格格不如,或许背道而驰,当然,它也将失去功用。

近几年,各种文艺充斥市场,弄得文学挺尴尬。文学创作的圈子减少,文学创作的路子狭窄,文学的路在哪里?神圣的文学样式被现代文明冲洗得七零八落,纯文学样式创作的生命力何在?新的样式悄悄地占领市场,成为主流文化,极迎合大众口味。如今,网络文学走俏,铺天盖地,迎风招展,那些诗化的文艺不知何时再吊起俗人的胃口?

我曾想,要纯文学占一席之地,并且占领市场,成为文化主流,必须:一、提倡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纯文学,从更深层、多角度挖掘生活层面。二、进行文学批评。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这些年,最失败的就是文艺批评还在原地打转。三、文学,是经典、圣洁的生活产物。不能打哈哈,不能自我吹嘘,不能相互奉承,否则,文学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怪圈,永远走得不远。近年,文学下滑,也可能就是大家互相誉美,媒体大肆炒作的结局。

决不能再让文学低迷、沉寂!再次郑重呼唤,就让那些政治色彩的文章通通靠边站吧!

中国没有像《红楼梦》那样大部头的文学经典问世,中国没有文学诺贝尔奖,也许因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吧?也许中国文学的中国特色?也许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许中国汉字的复杂表义?也许翻译家难以翻译出中国的韵味?或许世界大师们难以领略中国文化的神韵!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二】

今天,电子媒质引起的传播革命,又一次引起了文学自身的变革。文学面临着又一次越界、扩容与转向。

新世纪十年也是一个网络时代。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的网络对文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年前,我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它(网络对文学的创作方式、态度、深度和广度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电子图书的盛行和网上阅读的习惯,使文学的传播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标志着一个快餐文学时代的来临。从各种迹象可以看出,电子媒质的`图书和复制快餐型的大众创作以及越来越难觅踪迹的精英创作,构成了今天新的文学态势。这是一个让人的担心大于喜悦的文学时代。所以,网络决不仅意味着只是工具变了,而是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变了。无数的人每天沉溺在广大的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

进入新世纪以来,拥有电脑和网络连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网络上看新闻,聊天、交朋友、发收邮件、购物、咨询,进行人肉搜索,还有读书和写作。网上读书成为今天许多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的媒介无法匹敌的,它可以在顷刻之间汇合成一个强大的声浪。现在可能还没有统计出,通过网民提供的线索,抓出了多少个贪官;通过网民的热议,潜在地改变了或者形成了多少个决策。网络的平民化互动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意志力量,严重地影响着和改变着舆论环境。这是不可阻挡的。

关于网络文学,我比较认同金元浦的看法:“今天,电子媒质引起的传播革命,又一次引起了文学自身的变革。文学面临着又一次越界、扩容与转向。一大批新型的文学样式,如网络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甚至广告文学,手机文学,一大批边缘文体,如大众流行文学、通俗歌曲(歌词艺术、各种休闲文化艺术方式,都已进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视野,由文学而及文化,更多的新兴的文化艺术样式被创造出来,成为今日文学——文化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想,这些新型的文学形态显示了文学的内在变化,它们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样式显示出新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三】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图书馆借阅了林庚先生著的《中国文学简史》一书。此书近六百页,从史前的诗歌说起,一直讲到近代新文学的曙光。伴随五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国文学经历了民歌、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多种形式文学体裁的演进。我在布满荆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乱的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辉煌和深厚,更加体会到那个隐含的规律——诗人不幸诗家幸,即凡是国难当头或是官场不平的时候,文学创作往往会出现高潮,优秀作品批量问世;安定之时倾向于追求程式化写作,没有创新。

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寒士文学中,屈原为后代文人树立了爱国、与封建贵族阶级坚决斗争的榜样。司马迁、陶渊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等等,他们遭遇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这些寒士为无法实现自己理想而在文学作品中长啸、感叹、抒怀、落泪。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乐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信念通过他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诗歌中体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来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盛唐时期终结的惋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比如没落的世家后代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奇文《红楼梦》,把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带到深刻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四大经典名著,为世人传诵。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在逆境中破壳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劈过一声惊雷。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学篇作文【四】

图像和文学在争夺着消费群体,文学的消费群似在日日减小,而图像的消费群却在日日增大。图像对文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挤压。

新世纪十年还是一个图像——影视的时代,有人说,人类即将或已经从读书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与文学的关系成为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经典文学的了解,不是看原著,而是看改编后的电视剧,所以存在误读自不待言。图像是视觉化的、直观的,对于文学传统的诗性,是一种很难抵抗的甚至是致命的解构;而文学是想象性的,文学的魅力可能更多地存在于想象性之中。关键在于,现代社会这种有想象性的读者或者说有想象性需求的读者到底有多少?图像和文学在争夺着消费群体,文学的消费群似在日日减小,而图像的消费群却在日日增大。从这个角度看,图像对文学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挤压。近来《阿凡达》的巨大成功似乎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逆转,文学自足性的存在和洁身自好的清高感正在逐渐消失。一些业内人士更看重影视与文学的不解之缘,期望于达成互惠共赢。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往往源自于电影或电视剧,这一般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后有了影视,当影视产生巨大影响后,人们再回过头来品读文学原著;另一种情况则是先有影视,然后出于市场需要又出版了同名小说,俗称“套种”。在这两种情况下,具有较高文学性的往往是前一种。

新世纪以来,许多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比如刘震云、徐贵祥、海岩、龙一等等,产生了比文学出版要大得多的影响。现在第二种方式,也即先有影视,后有文学,却不顾传统的不屑,更为流行了,后来居上。人们意识到,未来的文学形态怎么样,与影视的存在有密切关系,甚至影响到文风,现在的大量小说都带有电视剧台本的味儿便是明证。刘震云的观点也许是有代表性的,他偏向于主张融合而不是对峙:“作家比较孤独,电影比较热闹,二者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表达的都是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文学是一个人的事,电影是许多人的事;文学是我的事,电影是我们的事。电影讲述的是表面的事物,小说讲述的是表面背后的事物。如果同时熟悉这两个事物一定都有好处。”“文学参与电影可以让电影变得更强壮,电影参与文学可以让文学飞得更远、传播得更远。”事情真是这样吗,恐怕还需要观察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