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民俗文化中的作文(展示中国民俗文化作文)

民俗文化中的作文(展示中国民俗文化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04:45:06
民俗文化中的作文(展示中国民俗文化作文)

民俗文化中的作文【一】

??秀作文:游记中的文化之旅

出版一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想法,是我们在推进文明旅游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脍炙人口,传世不绝。春秋孔子周游列国,感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游访过许多历史遗迹、名山大川,殚精竭虑写出了千古巨作《史记》。从一定意义上说,唐诗、宋词、元曲的许多篇章正是产生于旅行、旅游之中,将它们作为游记诵读亦未尝不可。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圣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外,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关汉卿的《碧玉箫》、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这些杰作虽体裁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不满明末的腐朽统治,毅然放弃仕宦,游历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自22岁起到去世前一年为止,前后30多年中,游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60余万字传世佳作《徐霞客游记》。该游记记录了作者对祖国许多名川大山深入细致的考察,如对广西山峦的特点作了非常精辟的描述:自桂林至阳朔,是“石峰离立”的峰林谷地;柳州府西北则“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至贵县郁江两岸,更是“石山点点,青若缀螺”,石灰岩山峰已被夷为平原,地表上的石峰变成螺蛳形小丘;至今大新、天等等县,则又是“攒峰突崿,纠丛甚固”“千峰万岫,攒簇无余隙”的峰林地貌。这些描述现在读来仍感十分清新。我曾经在桂林乃至广西工作18个年头,现在读起《徐霞客游记》有关篇章,仍感到格外亲切。

还有无数的游记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当年的丝绸之路沿线,一支支驼队来来往往,满载着丝绸、茶叶、瓷器向西,又满载着香料、皮货、珠宝向东,悠悠驼铃声中更承载着造纸、印刷等先进技术的传播和艺术、宗教的交融。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中国、郑和下西洋是游记中反复提及的段落。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超越丝绸交易的单一范畴,成为沿线各国日益活跃的经济往来、人文交流大通道,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黄金旅游线路,正在产生并且相信会产生更多更好的游记。

世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迄今不过150年。而在中国,旅行虽然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短短35年,中国旅游业就已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相关的问题自然也陆续显现。旅游原本是休闲放松、怡情悦性的活动,但现在一些人仿佛患上了焦虑症,在旅游中无以自控,既不利于自我,也妨碍他人,使得人们对旅游既爱之,又恐之。综观一些国家公民的出游历程,大都有一个从不太文明逐渐走向比较文明的过程。如何让人们焦虑的心态静下来?如何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优雅地享受美、传播美?读游记、品游记,乃至写游记,显然有益于实现此目的。

首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收纳了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唐代玄奘叙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唐代鉴真所著《鉴真和尚东征传》,元代耶律楚材所著《西游录》,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明末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民国时期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著《亚洲腹地旅行记》等10本游记。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旅游经典,正是为积极倡导寓学于游,寓思于游,寓教于游,学习先贤雅士,传承旅游文化。

民俗文化中的作文【二】

(一)社区参与是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1997年在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做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旅游发展与当地环境、文化、社区协调发展,特别是要让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全过程,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发展当地民俗旅游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同时,当社区居民看到游客对他们的民俗有很大兴趣时,会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对民俗旅游发展也会更加支持。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使得社区参与到民俗旅游发展时会提出更可取的建议,着眼于环境、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参与民俗旅游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服务业,相比于其他产业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且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因此发展旅游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旅游社区以自身的文化特色为资源加入到民俗旅游发展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地区往往保存着富有吸引力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这些社区不仅可以用独特的民俗吸引游客,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相关服务,比如开办社区旅馆、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等,既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和服务内容,改善旅游环境,也可以解决社区内成员的就业,带动整个社区经济增长。

(三)社区参与能够为民俗旅游提供更加浓郁的民俗氛围。

与传统旅游相比,民俗旅游更加注重对于社会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普通的观光和娱乐。对于一个民俗旅游社区来说,当地的.居民就是当地传统民俗的创作人和继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和节庆活动,将独特的民俗文化再现给游客,比如云南摩梭人的生活习俗“走婚”,新疆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姑娘追”等等。这些文化习俗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引人入胜的文化感染力。由社区居民再现的民俗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文化习俗,让游客能够真实地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将会超越传统的导游讲解或者图文描述,形成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民俗旅游的质量,推进民俗旅游的发展。

民俗文化中的作文【三】

??论范文大全:文化再兴让文化扎根在乡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这句话表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文化不仅是维系民众情感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尤其是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凋敝,农村民众更需要通过文化慰藉心灵,寻找归属感。文化再兴,让文化扎根在乡,将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

文化再兴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农村,乡村振兴之魂在文化的.再兴。在乡村振兴中,大力推进文化再兴,不仅能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下,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组织合作,让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还能鼓励乡土艺人重操旧艺,促使被埋藏的地方特色文化再见光明,进而让乡村传统文化再次绽放光彩,绵延无尽。而仍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不仅会给低俗文化入侵留下可乘之机,还会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就此断层,导致精神家园不再,民族脉难存。乡村文化再兴成为乡村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重要保障。

文化再兴推动群众文艺的繁荣。近年来,群众文艺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缺少专业人才,无人组织辅导;活动宣传不力,民众参与度低;勉强开展比赛,水平普遍低下等,让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日渐萎靡。这与文化的重视程度紧密相连,部分地方在“经济至上”的观念之下,忽略乡村文化建设,使民众在文艺活动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融入性逐渐降低。因此,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再兴,让民众熟悉的文化重回视野,提高民众参与意愿,方能让群众文艺繁荣起来。

文化再兴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强大的凝聚力,能引发情感的共鸣,在现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情况下,文化再兴成为发展振兴的灵魂。如部分农村地区在过度追逐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后,面对日益萎靡的精神文明,不断反思发展的要义,重拾地区传统文艺表演,推动文化再兴,让舞狮子、踩高跷、戏曲、杂技、武术等重回舞台,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民众的文娱需求,还让节目表演成为地区特色,逐渐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地区文化产业,让文化发展登上新台阶。文化再兴正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民族的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文化再兴,让文化为农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带来不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