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高考作文如何不空洞(高考作文空洞怎么解决)

高考作文如何不空洞(高考作文空洞怎么解决)

更新时间:2023-09-05 19:18:15
高考作文如何不空洞(高考作文空洞怎么解决)

高考作文如何不空洞【一】

(一论点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立论。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举例:1、如针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商谈香港回归问题,有人提出香港可以暂时不驻军,邓小平则掷地有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问题!

2、“五四青年节”,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悉数参加会议,足见领导对青年的重视。有媒体用这样观点做题目:关注青年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二论据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通俗说,就是文章中“摆事实、讲道理”,所以,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事例(名人故事等,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主要是指文中使用的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等。

论据使用注意事项:

1、论据必须为论点服务,即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能证明论点。

2、论据要典型,不能用诸如“我同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同时论据更要丰富(多积累、勤积累才能做到

3、论据要新颖。新颖方能吸引人。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记住:写作文时,如果你能一下子想到的事例,别人也会一下子想到,所以就注定你的论据不够新颖了。

4、论据丰富时,事例排列的顺序应当这样:古今中外。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中学阶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引用(引言论证、事例(名人、时代人物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以及比喻论证。

高考作文如何不空洞【二】

当一份新班级的花名册呈现在眼前时,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初三已经来到了。学姐的话不是假的,初三的代名词就是“压力”!

看着这本花名册,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早就振聋发聩全年级的精英啊!听听这7门主课的任课老师,7位战斗在素质教育最前线的英雄,可敬得可怕!

高处不胜寒哪!

语文课上,魏老师收拾起和蔼的笑容;英语课上,MrZhao虽幽默,但口语说得飞快;连惟一的女老师在她的物理课上也忘记了温柔,猛给我们布置作业……我理解他们,这是初三,老师讲课与同学回答的精彩迭出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与落后。

第一次写让我肯定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什么啊!扔进废纸篓最好不过。强项也因紧张和畏惧变成了弱项。

几天下来,我筋疲力尽,感觉好像喝了一杯冷水,从里到外都极不舒服,更加深了我的自卑……

“你忘了自己的信念了吗?”镜中人和我面对面,“要坚信自己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谁说的?

对呀!我的信念,我的座右铭,怎么到关键时刻都忘了呢?

花了一个晚上,我整理好了情绪。

当起床铃响起时,我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笑以微笑面对初三,面对压力。

当我翻开作业本和试卷,虽然有刺眼的分数,但我总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当我听着课堂上一次次精彩的回答,总能从中汲取到养分;当我惊叹MrZhao口吐莲花,在跃跃欲试中我渐渐全听懂了……还有,那次,当我和一群男生赛跑拿了倒数第一时,我也笑了,因为我已尽了全力了。

悲观的人看见的是玫瑰的刺,而乐观的人看见的是玫瑰的花。我的初三宣言就是:在压力中茁壮成长!

高考作文如何不空洞【三】

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头线脑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安种。”

“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

“我也搞过这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婆那儿拿的。”

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叔,犁用完了,放这儿好吗?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墒情了。”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嗑后,在要回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主人会责怪:“你看你,这点儿东西还拿过来,真外气!”主妇会说:“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儿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儿别口、自白、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赤脚医生家跑。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瘦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村医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磕了3个响头。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儿地反复埋怨着老潘:“你这是干啥呢,干啥呢……”老潘大声说:“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

前段日子,父亲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