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春节的习俗作文六年级300字)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春节的习俗作文六年级300字)

更新时间:2023-07-09 12:50:18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春节的习俗作文六年级300字)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一】

过年了,好高兴啊,我又长一岁了,七岁了。过年妈妈给我们都准备了新衣服,还给我买了新书和拼装玩具。爸爸和爷爷给门上贴了春联,给窗户上贴了窗花,红红的真好看。为了过年我们包饺子、炸丸子还到超市买了大桶可乐、糖、花生、瓜子、白菜、土豆、粉带、肉、汤圆、黄桃罐头、香肠,好多东西啊。

爷爷、奶奶、姑姑、爸爸还给了压岁钱,好开心啊,我要好好计划这钱怎么用。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二】

终于过年了,我好开心啊!因为过年可以回老家,可以放烟花,还可以收压岁钱,真好!

晚上,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陪我一起放烟花。烟花真美啊!有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五光十色,光彩夺目。放烟花的时候,我们还能听到“霹雳啪啦”的声响,热闹极了!

这个春节,我还和妈妈、表弟一起去爬山、采松果。一个个的松果就像一个个椭圆形的球,真可爱呀!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一共捡了96颗呢!在爬山的时候,我们 还 发 现了一种花,灰麻色的花瓣,像是受了污染一样,好奇怪!

我喜欢过年!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三】

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春节了。这不,大街上人流如潮,被挤得水泄不通。大批的车辆狂泻而来。

过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我和爷爷也贴起来春联,可别小看这春联,读起来里面的讲究可大了。列如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朴桃开口贺新年。不仅要讲究对仗,读起来还要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我拿来胶布和剪刀,开始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把春联上下两头用胶在墙上固定,再用胶把左右两边贴起来,干着干着就贴完了。我得意地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晚上,一大家子围成一圈吃团圆饭。诱人的香味早早引来了一个个娃娃,他们不停地咂嘴,有的甚至留下了口水。在这样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大家吃的津津有味。

饭后,开始放烟花。我拿起一根小烟花放了起来。璀璨的烟火照亮了无边无际的黑夜,礼炮的响声打破了久违的寂静。一个个烟花腾空而起,绽放在空中,宛如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这就是春节。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四】

你可别以为只有这些,还有一个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妖魔,它在过年的`夜里出现,要是它摸一个小孩子的头,那个孩子就会非常笨。有一次,一个人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妖魔来, 它刚想去摸,就被一道红光给吓怕,从那以后,人们在过年的时候,都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用来驱赶妖魔。

你看,过年多有趣啊!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五】

大年初一,到处是鞭炮声。各家的小朋友忍不住,就拿着鞭炮出来放。

小明一家也出来放鞭炮。小明把鞭炮挂在一根木棍上,点燃鞭炮,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响得震耳欲聋。妈妈觉得震耳朵,就捂着耳朵,爸爸震得都跑,只有哥哥看得正起劲,小猫和小狗都守在门前看。

过年真好啊!人们真高兴!

过年的习俗作文300字二年级【六】

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被称作“龙抬头”的日子。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又称踏青节,古时还称其为挑菜节。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二月二的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北方农人在二月二早晨,于院内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图形时念叨的一句民谣。撒成粮囤图形后,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在乡下,刚起炕的男人,要点燃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会掉下来被消灭。从龙抬头的日子开始,自上年深秋就销声匿迹的雷鸣便会重震寰宇了。春雷一声天地动,那些蛰伏的虫子,便会被雷声惊醒。正如民谣所说,“二月二,龙抬头,蜈蚣蝎子都露头。”为了避免毒虫伤害,人们要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譬如,有的地方在这天早晨还要把草木灰撒在墙的四周,撒时口中也要念叨“二月二,围围墙,蝎子蜈蚣不上房”之类的民谣,因为在炎热的夏天晚上,乡人们爱在房顶上歇夜。蜈蚣蝎子不上房,休息起来也就安逸多了。

“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去年腊月理的发,头发长得再长,正月里也不能理,据说那样就会影响舅舅的命运,只有等到二月二才能理。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有句民谚说“媳妇不看娘家灯,看了公公”,说的就是此习俗。因为初一为单日,不被民众所看好,所以二月二便成为娘家接闺女的`大好日子。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这首民谣风趣幽默,生动描绘出百姓过二月二的喜悦心情。因为二月二民间有煎年糕的旧俗,寓意日子一年比一年高,还要边煎边唱:“二月二,炒炒炒,家家户户煎年糕。儿媳妇煎,老婆婆烧。儿媳说:‘娘啊,你瞧瞧脊梁后头是个啥?耗子衔了个大狸猫。’老婆婆往后一扭脸,儿媳妇往裤腰里塞年糕,烫得肚皮起燎泡,隔着窗户往外甩,正赶上老公公来送筲,烫得老公公半边胡子没有毛。老公公说:‘今格儿真蹊跷,以前净下雨,现在怎么下年糕?’”

“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喝陈米;二月二,敲梁头,吃香喝辣不犯愁;二月二,敲屋山,金子银子往家搬;二月二,敲砖台,蝎子不蜇光腚孩。”二月二这天早晨,乡人还要拿着烧火棍到处敲,边敲边唱上面的民谣,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宰相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据说,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也就有了这首百姓很喜欢吟唱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