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以墙为话题的作文及答案)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以墙为话题的作文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7 17:46:22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以墙为话题的作文及答案)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一】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

我想,我是个现实主义者。

有人曾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诗中虽没有提到门与墙,但万重山水的阻隔和柳暗花明的出现却也道出墙与门的结合。西方哲人也曾说:当上帝在你面前把大门关上的时候,他必定会在一个地方把另一扇大门敞开,这倒也应了古人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说法。现实的残酷犹如悲观人眼里的墙,而冲破这些困难的力量则是通过乐观人眼里的门。在这千变万化的社会中,唯有现实主义的人更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思考。

如果说时代的隔阂会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是一道无形的墙,那么理解和沟通是埋藏墙中的一道门;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欺骗与冷漠是一道无形的墙,那么真诚的奉献则是通过墙的那扇门;如果说富贵与贫贱之间有道不可逾越的墙,那么爱心的交流则是打破隔膜的一扇门。这世上处处都有墙,这世上处处都有门,站在墙面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找找看,有没有一扇门可以使我们穿过墙。墙里与墙外必然风景不同。与其只看到“一只红杏出墙来”,不如轻叩柴门,走进去看一看春色满园的景色。

或许这世上先有墙,再有门。墙是德国纳粹残忍屠犹太人的罪行,让世界发指的罪行,让所有犹太后代们不可原谅的罪行。但是二三十年后,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开启了一道门,他让充满仇恨的日耳曼人心中的坚冰慢慢溶化,他为德国纳粹犯下恶行求得饶恕。勃兰特就像一道门,他勇敢打开了德国与犹太族人早已冰封在那年屠的历史,他勇敢地正视并承认了这段历史,他想用那些可耻历史鞭策后代,提醒后代不可重蹈覆辙。墙是美国攻打朝鲜意在中国的阴谋,抗美援朝导致中美关系冻结。二十几年以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为打破僵局而开启一道门,墙不再是一个阻隔,中美关系恢复正常。

门与墙的存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再遇到墙后,门也会到来。倒是看你有没有细心注意到,门有时就在眼前,门有时是需要打造的,墙中有门,看你有没有勇气打开它。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相信有墙就会有门在。

[点评]

这篇写得很有特色。作者把门与墙,跟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熟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联系起来,别开生面,充满理趣,道他人未曾道,富有创意。把墙与门,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那三座墙,那三道门,那墙外一枝红杏,那门内满园春色,让我们直面人生,憧憬未来,充满希望;而“如果……那么……”的排比,“与其……不如……”的运用,则把他人能道之言变得凝炼、精彩且富有特点。把墙与门,跟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居然都成为打破高墙的门,真是独出心裁啊!这三大段精心安排,从总到分,从现实到历史,从墙与门的结合,到处处有墙处处有门,到先有墙后有门,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构思巧妙而明快。这篇作文写出了特色,真不简单!

遗憾的是这篇作文也有两个地方缺少特色:一是照搬话题作标题,建议改成“有墙就会有门在”;一是照搬材料开头,照搬材料不是不行,而是不够好,建议重写一小段。

还有一点,作者说自己是现实主义者,我以为倒不如说是乐观主义者。从整篇作文所表达的思想情绪,从最后的“相信有墙就会有门在”,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二】

有人说:这个世界有无数隔膜的墙。有人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其实,门与墙是相连的,当你打开沟通的门,勇敢的走进去,你也就穿越了隔膜的墙。

不是么?门只有和墙相连,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墙呢,只有通过门的开启和闭合,才有可能沟通强里和墙外。有多少人躲在墙里,紧闭着那扇通往心灵的大门,却渴望与墙外的人牵手,不,那是奢望。有多少人徘徊在心门之外,等待着墙里的人将门开启,却怯于叩响门扉的铃铛,哦,那只是无望的等待,浪费美好的时光。

又会有多少人在适当的时候打开紧闭的心门,和墙外的人微笑,有多少人鼓起勇气伸手敲开对方的大门,说不定那只是一扇虚掩的门,说不定你会因门上的钉子而滑破手指,但请不要犹豫,墙内的人真诚地将门打开,迎接你的将是阳光和鲜花,墙内的人也勇敢地伸出手,用你的热情和真心开启一扇扇灰暗的门,得到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幸福。

经历风雨,也见过彩虹。门依然是门,墙依然是墙。人们游离在墙里墙外,重复着开门和关门,所不同的是墙里墙外的风景,墙壁上时间刻下的痕迹,以及门扉上人们经过留下的表情。是的,我们有权利对墙外抱有希望和幻想,也应做好迎接风雨的准备;我们应该在别人敲门时,适当的给以回应,却也有将他人拒之门外的权利;我们有权利对自己喜欢的门进行选择,也应该礼貌的回谢别人的邀请;我们应该在选择一扇门后坚定的'走进去,也应该做好吃闭门羹的准备。

门开了,关了。人来了,走了。留下的并非是美好,带走的并非是希望。我们欢笑过,却也受过伤,或许在修复心门的时候,无形中加厚了那堵墙,加深了与他人的隔阂;或许在你关门的那一刻,留在墙内的全是苦涩和无助;或许在你付出全部后,仍然没有收获阳光,甚至还伤痕累累,或许,或许,由太多的假设与无奈,有太多的辛酸和泪水,但是朋友,请记住,开门未必如愿,但不会弄脏你的手,敲门未必成功,至少你曾努力过,不会留有遗憾。

墙内墙外皆风景,我们在期待于失望中开门关门,我们在欢笑与悲伤中重建心门,我们在墙内墙外体验不同角色的味道,我们在穿越一堵堵墙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不管是苦,是乐,是喜,是悲,别奢望,别强求,因为门与墙都没有独立的,他们始终相连。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三】

一堵墙,高大、厚实而绵延地横亘着。

多少年来,墙两边的人们就这样被它牢牢阻隔着,对另一边的世界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有人想过是否要去知道——毕竟,要逾越那堵墙看上去实在是太难以想象了。

时光流走。终于有一天,几个年轻人萌生了最初的好奇,他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商量是否应当想办法去探知一下墙的那边究竟有些什么。

虽然这个想法的背后充满了种种不可预知的危险与令人望而生畏的困难;但在日益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还是行动了。

他们找来锤子和铁锹,在墙的一处开始挖洞,试图从那里打开一条通向另一边的通道。

伴随着蠢蠢欲动的希望和如影随形的恐惧,他们不停歇地挖掘着。这样许多年过去了。

终于有一天,当最后一块巨石轰然坠地的时候,挖掘者们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而同时出现在面前的,还有一些跟他们模样迥异但都一样疲惫、惊奇却友善的脸。

原来,多少年来,墙两边的人们早就怀着同样的心思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于是他们试着相互问候致意,并小心翼翼地跨入到对方那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去。接着他们都看到了更多新奇而并无恶意的面孔,以及迥异于自己领地上的奇花异草,飞鸟虫鱼。

多年的老墙被打开了一个通道!而在墙的那边新奇无比别有洞天!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墙两边的世界。于是,许多人开始带着强烈的好奇从通道涌入另一边,到那闻所未闻的全新天地里去一睹为快。

后来,想了解对面未知世界的人越来越多,最初的通道已经显得狭隘拥挤;于是人们拓宽通道,并在那里建起了一道高大宽敞的门便于通行,同时也用以纪念那些最初冒险开拓它的人们。

再后来,一段段墙索性被不断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扇扇畅通无阻的大门。

至于那些残存的部分,仅被人们用于凭吊往昔。老人们总会指着所剩无几的墙体告诉孩子们:要是没有那些被打开的门,我们现在还像许多年前一样,不知道墙的那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如今,两边的人们早已不分彼此,亲密无间的生活在广袤而美好的共同家园里。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四】

墙是什么?是鲁迅笔下的“看不见的高墙”。

虽然鲁迅儿时有一个最好的伙伴,但三十年后却看到了物是人非的一幕。的确,那令人可悲的,看不见的`高墙,已将人与人间隔开了,没有了真情实感的流露,再好的地方都会气沉沉的!我为鲁迅老先生感到可悲、可惜。

墙是什么?是诸葛亮下达的不可违抗的命令。

兵法上说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现实中没有百战百胜的指挥官。人生之路属于自己,应当随机应变,而不是一味服从他人。诸葛亮也有失街亭的时候。只可惜他手下的王平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即使知道,马谡驻兵山上不妥,也坚决服从命令,才导致了街亭之败。上司的命令如同圣旨一样,不可不遵,哪怕明知不妥,也要按部就班,舍大取小,却弄巧成拙。

墙是什么?是关羽“誓以共,不可背之”的豪言。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刘备,关羽被迫投降曹操。不论曹操给关羽多少钱色,关羽都无动于衷,不受诱惑。张辽问其原由,关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不可背之……”在关羽心里,刘备对他的恩情犹如一堵城墙,固不可摧。

墙是什么?是物是人非的厚障壁;是不可抗违的将军令;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肝义胆……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五】

看到这个题,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

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这么着,我就要高考了。”他们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我记得第一节化学课校长坐在讲台上我们的小心翼翼;我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我的心满意足;我记得无数个夜晚我的挑灯夜读;我记得无数个清晨我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

而今,我在路上奔跑着,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那扇门,虽然我仍只是望着它遐想,但我知道,那是与未来,与更广阔天地的连接点。门口,有自由的风气,有大师的思想,有无所畏惧的新的征程。我渴望着在一片更广阔的领空翱翔,然后在我所最钟爱的一片绿荫中停歇;我渴望着在更辽阔的海洋遨游,然后在某处深潜下去,去和其他鱼儿嬉游争食,去和海底的珊瑚问好。门后,是又一块如此适合我的梦想的起飞之地。而现在,我正在不远处眺望着它,过不多久,我就要一踮脚够到它了。

门与路,真是天生一对如此玄妙的组合。路上挥洒汗水,门后收获惊喜;路上风雨兼程,门后自有既定的目的之地,作为对执着的人最好的回报。路给了我明确的方向,门给了我拼搏的动力。而即将走完一程路、推开一扇门的我,无疑是个最满足的人了。

我的路上有温暖同行,我收到了妈妈关切的电话,我也看到从不参加什么祭拜的父亲在普陀双手合十给我许愿时弯下的宽阔脊背。那些时刻,我便握紧拳头,更奋然而前行。

我的门需要我自己推开。有一刻我终将试练我的锋芒,在另一个圣洁的地方,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我将依然微笑着面对一切,亦会如伟人一般在真理的大海边玩耍。

但我知道,我依然不能停止奔跑,因为大学之门后,自有另一条充满挑战的路,那里有我未来的阴晴雨雪,路的尽头,一定会在梦的渡口闪光。

用门与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六】

人的`一生,要走过许许多多的路,也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门。我们不是在路上,就是在门里。门与路,是人生最精炼的概括。参透了门与路的关系,就明白了人生的奥义。

门与路也许是矛盾的。路,是用来交通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曲径通幽,逢山开路……都说明了路是为了互相连通。而门,则是隔离。"一如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一道门,阻隔了交流,阻断了相思。门是门户,门是门派,总之,门是为了区分内和外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门内的是自己人,门外的是外人。有多少人走在各种路上,却"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停止前进的步伐。门户之见,门派之争,薄薄的一扇门,在多少人心里筑起隔膜,断了礼尚往来的路。

但门与路,又是紧密依存的。

每一条路,都指向着一道门。没有门的路,是荒凉孤寂的绝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黑夜里,风雪交加,行路的人却不觉凄凉苦楚,全因那一道简陋的柴门。一道门的温暖,便足够慰藉游子的心。哲学家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自己的家园。门,是路的尽头,是路的归宿,是路的指引。有了门,路才不会迷失。

每一道门,都连接着一条路。没有路的门,是毫无生机的门。两座山堵住了门前的路,愚公发誓穷尽毕生之力,以及子子孙孙之力,也要从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一条路来。因为有了路,才会有希望,才会有盼头。闭门自守,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腐朽衰败。比如明清时期的中国,闭关锁国,关上国门来自高自大,最后落到一个丧权辱国、割土分疆,几至无路可走的地步。有识之士纷纷走出去,不惜抛头颅、洒热,去开辟新的道路,这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在门里,就以为风雨无碍高枕无忧了,就不想再上路了,那是自寻路的想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门,既是路的尽头,也是路的起点。莘莘学子,辛辛苦苦走在求学之路上,但如果进了大学之门,就不思进取,依然会一事无成。我们应该知道,大学既是求学路上的一扇门,又是求学的一条新的路,一条更宽广的路。

门和路,就是如此不可分割。所以我们常把门和路一起说。门路,门路,有门才有路,有路必有门。一个人生存,就要有生存的门路。鱼有鱼路,虾有虾道,各各夺取自己的生存。有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扇门,就是选择了一条道路。"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从狗的门经过,以后就只能走狗道。有时候,走上一条路,是为了打开一扇门。程门立雪,就是要打开那求知的大门。门路有很多种,有些是旁门左道,甚至是外门邪道,有些是中门正道,看你怎么选。"人间正道是沧桑",正道不一定好走,但求的是一个心稳。心稳,路也就走得稳。

这人生的门与路,你可看得清么?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