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作文六年级800字)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作文六年级800字)

更新时间:2023-10-23 04:47:12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作文六年级800字)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一】

蓝天是鸟儿们的天空,海洋是鱼儿的天空,而我,也有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天空.我的天空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天空领域组成的,想知道都有哪些内容吗?不要着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家,我的一片天空领域.

幼时的记忆,是跟着爷爷在公园奔跑的欢笑,是躺在奶奶怀里听故事的遐思,是爸爸背上的温暖,是妈妈微笑的涟漪.儿时的家,如童谣一样纯真;儿时的家,似糖果一样香甜.岁月流逝,我渐渐长大了.家,自然也就充满了新的记忆.长大的家是爷爷弯曲的脊背,是奶奶额头密密的皱纹,是爸爸捧着奖状的欣慰,是妈妈上学前的叮嘱……长大的家似小溪般舒缓,长大的家似茉莉般清香.

朋友,我的一片天空领域.

朋友,是沙漠里的甘泉;朋友,是寒冬里的阳光;朋友,是黑夜里的明灯;朋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就是古人常说的知己吧.这真正的朋友,正如星星之间,不是相互排挤而是互相照耀.他,是在离别后的无言思念,是身陷困境的赴汤蹈火,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会向我伸出有力的双手;当我失足时,他会扶我站起来,并肩前进!“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身情,一杯酒……”这熟悉的旋律在耳边久久回荡.是的,朋友,我的天空的一部分.

绘画,我的一片天空领域.

艺术能洗涤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灵魂.在缤纷浓郁的色彩中,我们学会了成熟;在清新明快的色彩中,我们懂得了进取;在热情奔放的色彩中,我们拥有了激情.我爱我的这片天空,它让我的业余生活如此精彩.

写作,我的一片天空领域.

在写作的天空领域里我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不断的磨练自己.我呢, 只是因为想写才去写文章,我想在这片天空里留下我的足迹,即使写不出旷世著作,我也可以一吐胸中的烦闷与喜悦.当我有开心的事情,我就会用心灵的语言刻划下来,让我的这片天空多几分色彩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伤心的时候,我会把一切烦恼都写下来,而我的这片天空也从不会嫌弃我,它和我一起伤心开导我.使我很快的走出阴霾.它就像我的一位好友,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陪在我的身边为我挡风遮雨.

在我的天空里,音乐,是我的一片天空领域;操场,是我的一片天空领域;学校,是我的一片天空领域;社会,是我的一片天空领域;世界,是我的一片天空领域……

赶快行动起来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里开满了鲜花,那里充满了阳光,那里有着一切的一切.最后,再加上我们的心情点缀,那里便拥有了所有的美.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二】

那一个个乐谱出现在我脑子里,仿佛在我脑里放电影一幕幕出现。小时候我没有好好去学习音乐,长大了、我渐渐的懂了去珍惜音乐,我最喜欢上星期一的课因为有一节音乐课。我好好珍惜每一次机会,老师声音很好听,简直是天籁之音呀!我爱跟老师一起唱,那样子就可以听出我唱的有没有跑调。我每次怕打捞到老师我于是都是很小声的跟着老师唱。

我有一间自己的小房间,那就是我的另一个天空。房间里有许许多多的'乐具。我爱音乐,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黑白琴键上的音符,它弹出我的孤独,它弹出我的寂寞,音乐的世界让我变的更快乐更幸福。月光的那一丝丝的寂寞,它的荒凉谁会知道,就像不懂音乐的人,不知道音乐的好处,每一个人都有它的另一个美好蓝色天空。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三】

对于我这个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那片草地和上方的蓝天,便是我最熟悉的天堂。每当夏季,最享受的一件事便是和爷爷面对面坐在草坪上的大树下,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在我们的脸上投下一片阴影。抬头看看白云,柔柔的,心里也跟吃了棉花糖般甜甜的;抬头看看天空,蓝蓝的,心里也跟清洗过一般干净。

爷爷很喜欢蓝蓝的天空,每次坐在树下,却只能看见一半天空,而我坐的地方却能看见爷爷的那半边天空。每每眺望蓝天,细密的鱼尾纹布在他的眼角,目光却十分安宁。爷爷为了保护这片淡蓝色的梦想,一直在坚持着捡拾草坪上的垃圾。在外人看来,这两者之间毫无联系,但只有我明白爷爷一直这么坚持的意义——他不想让这些肮脏、不堪的垃圾毁了这淡淡的美丽。

后来,爷爷……病逝了。他就那么安静地躺在草坪上,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身边的树上早已光秃秃,一片落叶瑟缩的打着旋儿落下,渐渐融进了土中。我呆呆的看着他,咬着手指,没有泪水,没有叹息,只是愣愣的站着。

那天的夜里,在星空的辉映下,面朝天空,我开始思索我自己的梦想。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我还小,望着宁静的夜空深沉了一整晚也思索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便光着脚丫,小心翼翼地踩着柔柔的小草走回了家。

再后来,我们搬进了城市的中心,那里繁华美丽,却没有一丝朴素,那么妖娆。灯红酒绿使我们远离了那一半天空,城市里的喧嚣将我与那一片天空的最后一丝思念无情斩断。站在天台,城市里的繁华景象一下子全都落在眼里——其实我也很少再记起那个幼时美好的天堂。

直到一年后清明节扫墓,一家人又来到了那里,眸光里再次看到了宁静的天空,泪光里再次看到了淡淡的美丽。那蓝色里仿佛夹杂着一丝空旷的寂寥和肃穆。只是谁的另一半天空?你在为谁哭泣?

我多想大喊,不要哭泣,你还有我!

那一天,一个女孩在大树下暗暗许诺,要守护这一片天空。

之后每到假期和周末,草坪上,总会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长长的头发被风轻轻撩起,静静地走着,拾起地上的`垃圾。她只知道,这片天空,是她的另一半天空,至少存于她心中,所以她的梦想,便是守望这一半天空。在那以后,这另一半的天空就是她的依伴。

有多少心愿,随着成长渐渐淡忘亦更深刻,但那最纯洁、单纯的本质东西,我们还是要守护好。因为,如果连自己也遗忘了最初的心悸和梦想,又怎能找到梦想的彼岸呢?如若遗忘,曾飞起的梦想都会化为浩瀚宇宙里小小的尘埃,彼此遗落,找不到归属,看不见内心。

至少,我要守望我的另一半天空。

当我的另一半天空不再蓝,飞起的梦想都化为尘埃……但阳光,依旧还是拨开了云朵,照亮了,被秋风吹过的生活……

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的作文【四】

最先知晓他,是从他的那本《伊斯坦布尔假期》开始,那时自己年少,尚未燃起环游世界的“野心”,但彼时已经对世界上,诸多拥有异样美感名字的城市印象深刻,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雷克雅未克、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等等。因此,当时读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其实也是怀揣着一种想要领略异域风情的心思吧。

然而,正而八经地读完他的这本书,却是在2016年。人的拖延,有时真的相当讨厌,当然,没能成功克服这种拖延习惯的自己,也并不值得赞扬吧。

而后,隔年读完了他在国内读书市场上相当火爆的著作——《偷影子的人》。彼时,对于马克·李维的印象,大抵概括下来,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

而今,读完第三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又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其实起初,我个人对于马克·李维的感官并不是非常强烈,也从未想过要系统阅读他的所有著作。何况市面上的图书很多,可供选择得,就更多了。而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各色娱乐相当丰富的年代,比起读书而言,我想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影视剧、游戏、短视频,等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

而最终,自己会选择购买并阅读他的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大概纯粹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吧。

最近一两年来,自己过得不好,谈不上不顺,只是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负能量”,仅仅用“丧”这个字或许已经无法涵盖全部。那种感受,大抵有些像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明明独自一人时悲伤难过,以泪洗面,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他人面前时,却又要表现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可实际上,他人并不会真的在意你的感受,这种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却无人欣赏的场面,总让自己觉得,自己真TM像个傻X啊。

往往越是身处于此种境况时,人越会容易思考和怀疑人生,比如说: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快乐?等等。

而我,也不外如是。

且通常,这种自我反思和发问,都是没有结果的。更何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三观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感官也不一样,就更难以得到一个可以通用的结论。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些年央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片段,记者在马路上采访一位大爷,问他说:“你幸福吗?”大爷的回答,让很多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回答说:“我不姓福,我姓曾。”

所以你看,其实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定义,对于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往往还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的满足程度有关联。

不少人默认的一种规定俗称的结论,大抵就是,物质生活不够丰盛,且精神需求较少的人,通常会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而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反而过得不够快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默认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就像我,物质生活不够丰盛,精神需求却极多,用开玩笑的语调来说的话,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知道作为一个法国作家,他对于幸福有着一种怎样的认知和定义,于是便有了这场阅读。

起初以为这是一段形同《伊斯坦布尔假期》的小说,因为米利和乔这两个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调香师阿丽斯和她那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

但故事读到一半时,却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公路风格的小说,因为几乎所有的情节展开,都同那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老爷车,还有那一段段横贯美国的公路相关联。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州横跨到另一个州,越过山川河流,只为了追逐那一个不太明确的未来,这样的阿加莎,不得不说,充满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这是同《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阿丽斯完全不同的魅力,如果说阿丽斯的伊斯坦布尔之旅,更像是一段追寻过往和爱情的探寻之旅,那么这部作品中阿加莎的横跨美国之旅,更像是去赴一场岁月洗尽之后的约定,有些茫然,但却坚定不移且充满力量。

而且书中讲述到了不少关于美国早年的历史,让比较熟悉历史的读者,更有一种深刻的代入感,觉得这是一场曾证实发生过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在见证着它的再一次讲述。

作品中阿加莎,以及她曾经的伙伴们为了独立和平权所做的斗争,能够让人领略到曾经美国的黑人解放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些许片段,也正是因为曾经有着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更好的美国。而这些虚拟人物于历史中的穿梭和展现,无疑也代表着身为作者的些许观念和立场。一位作者,是很难完全在他的著作中保持中立的,且马克·李维的这种偏向,更让人感觉到他这个“幕后推手”,即鲜活又生动。

或许,即便身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成长环境中,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殊途同归的吧。

虽然马克·李维没有在作品中明说,但不管是原谅了汤姆·布雷德利,并愿意和他相伴终老的阿加莎(或者该说是汉娜),还是终于认清自己对于友人所持有怎样情感和心绪的米利和乔,都无疑是在无声述说着“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能够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并能够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也许其他读者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觉得该是如此吧。

这种唯爱至上的理念,无疑充满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气息。而中国式的爱情和浪漫,则要显得含蓄得多。

幸福可以是稳定无波澜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是体面的生活,不那么深爱却也不那么讨厌的情人,还可以是彼此相恋相守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对于所爱之人和未来精彩生活的热切追求。

幸福,它有着无数种定义,马克·李维说了它的另一种含义,那你呢?

有没有属于你自己的含义?

老实说,其实从马克·李维这里,我依然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我却并不讨厌他给出的这种解答。

这本书读到一大半的时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工作上的繁琐冗杂,承受不了家庭中的沉默不语,还有自己日渐深沉的抑郁癫狂。所以独自一人跑出国去潜水度假,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纯粹旅行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再回来时,之前的那种心绪不宁已经平静了很多,至少,不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回来后,才读完了这本书剩下的一小半。起初拿起这本书,是想从马克·李维这里找一个答案,而今我知道,自己同书中的米利一样,或许只是少了些时间,少了些机缘吧。而距离自己想要的那个正解,中间所隔,也不过只是些岁月变迁和时间沉淀吧。

莫名想到了扉页背面上,保尔·艾吕雅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拿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挺好。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也许,你想要的,其实已经遇见过,只是先前尚未认清自己的内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