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写在学校的作文100字)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写在学校的作文100字)

更新时间:2023-08-14 12:17:26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写在学校的作文100字)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一】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二】

我在学校读书五年了,经历了许多的事情,这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情都历历在目,其中有辛酸,有快乐,也有忧伤,有一件事却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在四年级的一个星期二,我们正好有一节品社课,老师就对我说:“郑点同学,下午这节品社课就由你来代替老师上,中午回家好好准备准备!”“哦”我不加思考地回答了老师,心想:这不是小菜一碟嘛?太简单了!"叮铃铃”放学了,我急忙跑回家,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让我在网上查查资料,我打开电脑,胡乱地点了一下网站,查了少许的资料,自以为是的我觉得资料查得差不多了,就来到了学校。上课了,老师说;“我们欢迎郑点同学为我们演讲第四节课。”

我信心十足地向讲台走去,心想:我一定要把这节课讲好,让同学们把知识记得更加牢固。然而,当我刚上讲台,我的心变得一下子紧张起来,心脏咚咚地跳个不停,我慌忙地拿出书本,照本喧科地把一些句子给同学们读了一遍,然后又给他们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漫不经心地讲完了这节课。好不容易挨到了下课,顿时我的心情变得轻松多了,我大步走下讲台,这时老师很失望地看了看我,说了句:"这讲得也太差劲了,以后要多加练习啊!”我羞愧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我想:可能是我以前很少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演讲不足,没有充分的准备好资料,所以使我这次的演讲很失败!

这次演讲让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我暗自下定决心,以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我相信下次我一定会成功!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三】

今天是冬至,我们在笔畅学校包饺子,我很高兴。

我带来了碗、筷子、面杖和面板。徐老师准备了面粉、肉馅和面团。开始包饺子了,老师拿出面团,搓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面条。然后拽成了许多均匀的小面团,分给了同学们。我先把小面团揉成两个小圆球,再轻轻地按一下,接着拿出擀面杖。老师说:“要擀四周,不要擀中间。”我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最后,一个圆圆的、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片就擀成了。

徐老师在我们的面片上放了一些香香的肉馅。我把面片对折了一下,沿着面片的边缘一点一点地捏,而馅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我往里捏,它就往外面挤,急得我都快要火冒三丈了。不过,最后我还是把它捏好了。我看了看其他几个同学的饺子,有的无精打采,像个懒汉躺在面板上;有的像一架火箭;有的像个包子;还有的像一个乌龟。真是千奇百怪!

饺子煮好了,一股浓浓的香味飘进了教室。教室里满是饺子的香气,我恨不得一口把饺子都吃完。

今天,我不只是吃了饺子,还了解了饺子的历史。今天的包饺子课真有意思!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四】

元旦到了,学校举行了“巧手创美食”活动,包饺子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一听说是“包饺子”,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开始包饺子了,我们四个人一组。我先穿上围裙,把准备好的饺皮和饺馅从保鲜盒中拿出来。准备包饺子前,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把饺皮放在手的中间,然后拿勺子把一些馅放在饺皮中间,接着两边的皮对捏。看上去,饺边只有一道逢就可以了。

“包饺子现在开始!”老师一声令下,大家立即行动起来,用筷子快速地把肉馅放到饺皮上,然后将饺皮对折,我把饺皮摊在手上,把饺馅放在中间,饺馅不能多也不能少,多的话它就会露出来;少的话,就变成吃白面了,然后沾一点水,接着对折一捏,一个圆咕咕的饺子就完成了。因为我在家里偷偷练习过了,所以我们组当然是我包的最好啦!我们把包好的饺子放在盘子里。大家捏的饺子虽然形状各异,姿态百出,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心里都喜滋滋的。

同学们饺子包好了,老师在一边做着另一份事儿——烧开水煮饺子。水烧开以后,老师把我们包的饺子放进锅里煮。同学们可兴奋了,都想吃到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同学们看到快要煮好的饺子,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等到老师把煮好的饺子盛到碗里,个个都抢着吃,我也赶忙加入了争抢的队伍。直到大家的肚子都吃得像一个个圆圆的大西瓜。

我想,包饺子真有趣。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使我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并不好做。所以在家我要多帮妈妈做事。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五】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例:第一次滑冰,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包饺子……那么多的第一次就像天空中星星一样多。让我最难以忘的是第一次包饺子。

周六下午,我一到学校,二楼就闻到了阵阵饺子香。我一想:咦,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啊!还有饺子吃,这可别想瞒过我这小馋猫了。“机灵鬼”黄越问了问老师,我们才知道,今天原来是活动课“包饺子”啊!我们兴奋地一蹦三尺高。

回到座位上静静地等着,别看我表现的很冷静,心里却像装着一只小鹿“砰砰”直跳。上课了,老师把水、面和肉馅端了进来,我迫不及待的洗了手,准备开始大干一场了。

开始和面了,我和李妍、刘如愿又是盛水、倒水,然后搅拌。李妍似乎是一个“大厨师”她手忙脚乱地按了起来,还边对我们说:“你们不用干了”。看李妍辛苦的背景,让我不禁想起了妈妈,妈妈每天都很辛苦,我一定要孝敬妈妈。

面和完了开始擀皮了,我拿起擀面杖,飞快地擀了起来,不一会就擀好了。老师又给了我们一些面皮,我连忙拿起来我擀的皮和老师的一比,啊,真是差远了。我擀得像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而老师擀的圆圆的特别美观。

下面开始包饺子了,我左手托皮右手拿着筷子向里面放馅,我开始把馅放少了,包出的饺子连站都站不住,一个个像被打败的兵一样。后来又把馅放得太多了,把皮撑破了,我有点泄气,不想包了,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过来给我示范。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越包越好,战败的“兵”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开始煮饺子了,我们组虽然是第三名,但仍然煮了三碗饺子。虽然我们包的饺子不漂亮,但是很香很好吃。

从包饺子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在学校写事的作文【六】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