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作文里修辞手法使用技巧)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作文里修辞手法使用技巧)

更新时间:2023-11-24 07:14:06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作文里修辞手法使用技巧)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一】

分合照应,就是在行文之中,通过分与合互相关联而形成的一种照应方法。“分”在文中表现为并列性的内容,并列内容的标志是可以互换而不影响结构的完整和内容的完备。如写笔,先写钢笔,后写铅笔,或者反之,都无不可。“合”在文章中表现为总体性的内容,是对“分”的内容的总领或总收。就分合位置来看,“合”的内容多用于开头、结尾,“分”的内容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中部,是主体部分,是内容中最具体的文字。

分合照应的特点,一是规律性强,不管怎样行文,照应的形式就那么几种,虽也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二是依附性强,这种技巧,一般依附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运用了这种照应方法,它是为内容和结构服务的。三是严整性强,这种技巧,照应比较严密,结构比较严整,承转圆合,规范简明,读者易于把握要点。

分合照应法中“合”的部分均为概括叙述、总体说明、领起论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体叙述、详细说明、分项论证的内容。“分”的内容要在“合”中提到,这样才能构成分合式照应。例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记叙文,以写人为主,照应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个自然节,第一二节是概括介绍,为“合”的文字,体现的语句是“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有哪些客人来呢?体现“分”的句子有:“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第三节):“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第五节);“接着来的是左拉”(第七节)。可见,每两节写一个人,又形成“分”的并列性的内容,照应的语句也都在段首,显得十分明确。最后,九十两节仍然是“合”:“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以此总收全文,既照应了中间六段的“分”,又照应了开头两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应十分严密。

运用分合照应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应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有的段落里小分合的照应。二是在分合照应时,要防止重合交叉现象,特别是内容上,“分”的内容一定要是“合”中的一部分,而且“分”的几个方面也要处于同一层次。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二】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三】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举例:

登峰造极星移斗转提纲挈领审时度势情真意切罪魁祸首丰功伟绩心灰意冷真凭实据一心一意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四】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举例:

地大物博感恩戴德山穷水尽谦受益,满招损家喻户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披星戴月口诛笔伐口蜜腹剑山珍海味山重水复

作文的几种修辞手法【五】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各种人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这就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常见的人物描写有哪几种?(学生回答)对,巧妙地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往往可以描绘出一个有有肉的人。肖像好比一个人的名片,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人物的肖像描写。(板书:肖像描写)

二、求教大师

1、这是我们同学写的一段肖像描写,请同学们猜一猜他写的是咱们班的哪位同学?(课件展示)(学生猜)同学们要么猜不出来,要么猜的不是同一个人,实在有点难。这说明这段肖像描写写得怎么样呢?(不成功)可是,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许多文学大师创作出来的经典人物的肖像描写却是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肖像描写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呢?我们不妨向大师们请教一下。请同学们探究讲义上的材料,然后说说大师们有哪些法宝。

2、求教名家材料一: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材料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外祖母材料三: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杨二嫂材料四: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贾宝玉材料五:一张跟耳朵连在一起的大嘴巴,两只拉过来可以碰到眼睛的耳朵,一只奇形怪状,可以架着摇摆不定的小丑眼镜的鼻子……两个洞算是眼睛,一道缝算是嘴巴,脸好像被什么东西压平似的。

——关伯伦(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1、生:材料二描写了人物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描绘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高尔基对外祖母眼睛的描写,把眼珠比作黑樱桃,写出了眼珠又黑又圆的特点,进而是对眼神的描写,可以看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师:所以说,抓住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应该是一种好方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想我们可以借鉴鲁迅所说的话,称这种方法为——→生:画眼睛。(板书:画眼睛)

2、生:材料四对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先后用了六个比喻构成排比,具体描写了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神态,细腻而具体,生动而华丽。→师:的确,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贾宝玉的彩色照片。我也很喜欢这种风格,有哪位同学能更加明确地告诉我这种风格的标志吗?→生: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能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师:我们可以把这种风格称为“工笔法”。(板书:工笔法)

3、生:虽说“画眼睛”是一种好方法,但我觉得未必所有的肖像描写都需要“画眼睛”啊,像材料一和材料三,描写孔乙己和杨二嫂就没有写到眼睛。就说杨二嫂吧,只写了她的颧骨和嘴唇,照样可以刻画出她那刁钻刻薄的性格。所以,我觉得抓住人物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来描写就可以了。→师:我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说得很有道理。鲁迅先生所说的“画眼睛”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有特征的部分,而并非专指眼睛。否则,他不会写阿q着重写癞疮疤,写孔乙己侧重写“又旧又破的长衫”。所以,这里的 “眼睛”可以认为是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需要加上引号。(板书:画“眼睛”)(如果学生没有质疑,可以由教师提出这个疑问。)

4、生:材料五中对关伯伦的描写,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用“獐头鼠目”、“招风耳”、“大蒜鼻”等词语来形容,但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物勾画得奇丑无比,作者嘲讽、憎恶的情感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师:这种以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来描绘人物的方式特像一种富有幽默感的绘画艺术。→生:漫画。→师:我们不妨称它为 “漫画法”。(板书:漫画法)

5、生:材料三的肖像描写与众不同,其它几则材料是对人物肖像的静态描写,而这则材料作者着重刻画了外祖母微笑时的面部表情,这是一种动态的肖像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师:所以,刻画人物肖像也可以侧重描绘人物的神态。我们可以称这种方法为?→ 生:神态法。(板书:神态法)板书呈现: 画“眼睛” 工笔法 绘神韵漫画法 显性格神态法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可以采用画“眼睛”、工笔法、漫画法和神态法等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肖像,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描绘出人物的神韵。当然这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有机结合。

三、对症下药

1、据作者介绍,刚刚我们看到的那段肖像的主人就是我们班的姜南同学,显然,描写得不是很成功。既然我们已经学到了肖像描写的成功秘诀,能否请在座的各位“大夫”来个四方会诊呢?请各位“大夫”诊断一下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毛病。(没有抓住人物特征,体现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没有文采等等。)

2、请姜南同学站到讲台前面来。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姜南也可以选择下面某位同学进行仔细观察,要求大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两三句话的口头描写,并能对自己的描写进行简要的评述。(师生仔细观察)(学生口头、自评)(教师将学生的口头作文制作在课件上)

3、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幅姜南同学的肖像已经由原来的模糊不清变得清晰自然起来。请姜南来读一下。(姜南读)送给你留作纪念。

四、画廊掠影

1、只字片语的修改可能让同学们不太过瘾,不过没关系,眼下还有一个机会。请欣赏这幅画。(课件展示)

2、假如你有幸在罗中立的画展中看到了这幅油画,你如何向你的同学描述《父亲》的肖像,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请同学们静思片刻,用你们的慧笔将这幅肖像描绘下来。(要求:1、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特征。2、运用所学的画“眼睛”、工笔法、漫画法、神态法等展开描写。3、字数不少于100字。)

3、教师示范:(课件展示)他那古铜色的老脸上早就被艰辛岁月耕耘出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那额头上流淌的小溪是他刚刚完成劳作的.明证。那缺了牙的嘴,曾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那犁耙似的手,又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手中端起的不仅是只破旧的茶碗,那分明是沧桑的岁月。然而,那慈祥的眼神却盛满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翼。(学生静思、写作)

4、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肖像描写的方法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作品的同学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几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也做了精彩的评价,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曹雪芹“增删五次,披阅十载”而创作了“读来字字皆是”的《红楼梦》,这说明好的作品需要反复修改,好好打磨。请同学们在刚才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课后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五、课堂小结

果戈里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应该学会正确使用这把钥匙,顺利打开认识人物的大门。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情感的特征,而不要面面俱到。巧妙的运用画“眼睛”、工笔法、漫画法、神态法等技法来进行肖像描写,力求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能走进人物内心,突出个性。六、岁月留痕请为你的爸爸或妈妈“画”一幅150字左右的肖像,珍藏进你的本。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定会成为你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