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舌尖上的美味作文800字初中)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舌尖上的美味作文800字初中)

更新时间:2023-11-11 02:37:27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舌尖上的美味作文800字初中)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一】

??尖上的记忆-记叙文800字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尤其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何写记叙文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记忆-记叙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都会给舌尖留下不同的记忆,于是我来到了四川。

首先,我们去了重庆。重庆的烧烤和别的地方的烧烤可不一样。重庆的烧烤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味道又麻又辣,吃久了,味蕾就没有什么感觉了。特别是烧脑花,我只吃了一点点,都觉得很辣,吃了脑花之后麻的我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了。像我妈妈那样特别能吃辣的人都认为非常麻,非常辣。可是在重庆人眼里,这都不算辣,因为他们从小吃到大。这是豪爽的美。

我们还吃了猪蹄。大大的一只猪蹄,几乎都是肥肉,没在瘦肉。而且麻麻地,辣辣的,而且一口咬下去全是肥肉,糯糯的,口感非常好!

然后,我们去了成都。我们又在成都吃了双流老妈兔头。双流老妈兔头可是老字号了,还是中国十佳名小吃,每年都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有兔头和兔腿,还有五香和麻辣,俩种口味。兔头特别恐怖,厨师没有把兔牙拔了,两颗牙露出来,很阴森,恐怖。我们还吃了兔腿。兔腿肉很多,麻辣爽口,很Q弹,还挺好吃的。而且两种都有真空包装卖,可以带回家。这是大自然的美。

我们还去吃了远近闻名的:严太婆祸魁。他们家在那卖锅魁已经有很久了,有几十年了。我们可是排了很久的队才买到的。因为天天吃辣,我妈怕我生病,不让我吃辣,所以我的是不辣的。不过也很好吃。金黄的,外焦里嫩的饼皮,夹着微辣的萝卜和肉。一中咬下去,回味无穷!听他们说:锅魁只有严太婆家的最好吃!还说他们每天早上从8点开始排队,一直到晚上关门呢!我们还买了凉面和冰粉。凉面,顾名思意就是凉了的面,辣辣的.,凉凉的,还挺好吃的。冰粉就是像果冻一样,但没有味道,他们会在上面放很甜的水果和糖浆捞在一起吃。一口下去,十分甜,又甜又腻,我不太喜欢吃,但是四川人都爱吃。这是传统的美。

我们还吃了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的龙抄手;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的韩包子;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有焦糖香味,表面有喷香的白芝麻,咬下去皮脆内软的糖油果子;味道糯香甜酥的蒸蒸糕;用料独特、麻辣味足、鲜酥爽口的泉水鸡;麻辣为主,多味并存,讲究调味,善于变化,注重用汤,崇尚自然,刀工精细,变化灵活,选料广泛,独具一格,饮餐合一,随心所欲的重庆火锅等等。

现在我想起来,舌尖里还可以回味到那每一种味道。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二】

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保持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含有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内容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起,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内容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多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么拍,BBC会怎么拍。。。。。。对比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民粹主义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可以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大量民族强心剂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在看片过程中,另有一个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围的人,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很饿,似乎只有我感触的是中国民生的多艰。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现的央视员工一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离乡背井,承受着极繁重枯燥的劳动,45岁仍要重装潜水,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团聚,而收入对比与他们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对比BBC所做的一些人文类节目中,那些保留传统技艺的西方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能说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由他们手里生发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被流通环节攫取,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无缘享用从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价的那些美食。而他们对着电视所说的套话,竟是对这种状况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面对这种状况很难感到自豪,但他们的那些话说出来,听上去却是那么的诚恳,我想,正如这部片子的整个基调一样,这真是一种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三】

小时候不知“年”的概念,只知道年糕一出笼,年就到了。那时候外婆的身体还算硬朗,每逢过年她总要亲自蒸上几笼年糕,寓意来年步步高升,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味道,成了我舌尖上永恒的记忆。

腊月里,黎明总是姗姗来迟,我与外婆来到街上磨米浆时,天还未亮透。但这丝毫不削减镇上乡亲们采购年货的热情——络络不绝的行人和三轮车将古老的小镇挤得水泄不通。吆喝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似乎要分出高低来。

回到家,外婆用重物将装有米浆的布袋牢牢压紧,等到第二天水挤干了,外婆把已成块的糯米团取出,放入大盆,加入花生油、红糖、花生、红枣等配料。经过反复的揉捏,让红糖等配料完全融入到糯米团里,直到糯米团变得更有韧性时,尚可将其倒入铺好年糕叶的`蒸笼里蒸煮了。

这时候,外婆终于能揩揩汗,靠在沙发上稍适休息。这时候,外婆总是多年如一日地为我讲述她与年糕的故事。当她还是小女孩时,她就帮助母亲制作年糕。在那个没有糖果和玩具的年代里,能吃到一块年糕,便是外婆极大地快乐。“那时候姐妹多,都是抢着吃哩!”说着,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或许是一种特殊的情结吧,每当外婆说到自己制作年糕,总是喜上眉梢,印满褶子的脸上藏不住那不常有的自豪。当我说起最爱吃她蒸的年糕,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寻着淡淡的香气,外婆走进厨房,揭开锅盖,在九成熟的年糕上撒上红枣,并递了几颗给我:“红红火火,多吉祥啊!”外婆嘟哝着,满心欢喜。没多久,年糕起锅了,外婆切下一块,盛进我碗里,我夹起它,咬下一口,软软的,夹带着一丝清甜,一股浓浓的爱。粘糯可口的年糕唤醒了我每一个味蕾,往昔的记忆又一拥而上。红糖香、糯米香、枣香、还有淳朴的叶香,一齐荡漾在唇齿间,顿时带来味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花甲之年的外婆为了满足儿孙的喜好,为了将这份味道传承下去,即使再辛苦、再忙碌,也会雷打不动地蒸上几笼年糕。而她,却因自己患有糖尿病,已多年没有品尝到年糕的香甜,只能将其永远化成回忆了。。。。。。

有人说,一种味道,便可唤醒一种记忆。如今,我总算领悟了这句话的道理,为何我对这年糕有着深深的眷念?原来这舌尖上的美味背后,隐藏着外婆对习俗的传承,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延续呢?

舌尖上的记忆初中满分作文【四】

湖头是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仅有“小泉州”之称,而且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在这样物宝天华之地,美食自然也是堪称一绝,由我来带大家领略一番“舌尖上的湖头”吧!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湖头小吃?湖头的小吃色香味俱全,种类繁多,湖头米粉、鸡卷、咸笋包、芋包等在清朝康乾年间被称为“宫廷小吃”。其中,湖头米粉、鸡卷、咸笋包被评为中华名小吃,这名头可是响当当的。

第一道风味:湖头米粉。湖头米粉以福寿村的井水制作最为正宗,制作出来的`米粉白如晶冰,滑如青丝,韧如胶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烂,可煮可炒,可燉可馏,油多不腻,油少不涩。要是配上一碗小肠豆腐汤,那可真是“绝配”。

第二道风味:咸笋包。咸笋包有300多年历史,是李光地从宫廷带回来的,他曾为了回馈家乡带回一名宫廷御厨,将咸笋包制作方法传授给乡民们。咸笋包以紫菊泥、糯米为外皮,以生笋、猪肉为内馅。虽然其外表毫不起眼,吃起来却是甜嫩可口,回味无穷。

第三道风味:鸡卷。别看名字不太雅,这个鸡卷可是湖头小镇上响当当的民间美味。上至大酒楼,下至小食摊,都有出售,可谓是雅俗共尝。在餐桌上,上一盘黄橙橙的鸡卷,气味香喷喷,咀嚼脆酥酥,令人胃口顿开。若是再加上一些酱料,味道会更加浓郁,风味尤显独特。

“湖头小吃摊,三步有一摊,大街小巷都摆满;上起影剧院,下到四角井,到处都有小吃摊,花样多,又便宜,包你吃饱吃巧又满意。”湖头是吃货的“天堂”,舌尖上的“宝地”,欢迎各位吃货们前来饕餮一番!